中興更化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興更化詩》是南宋忠臣劉黻的作品之一。
劉黻生長在南宋末危難之秋,早在太學讀書時就伏闕上書抨擊權奸,屢遭貶斥壓抑;尤其是在國都陷落敗亡之時,毅然奔赴國難;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存亡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忠勇。他是溫州歷史上令人敬仰和懷念的人物,現如今,樂清縣西聯鄉左原嶺頭還有劉黻的衣冠冢[1]。
“ |
東南天一隅,誰起銅駝思。 雁盪山之臞,匕飯悲黍離。 矯首中興期,儒負昌四維。 陰霾苦凝沍,光景幾逶遲。 鴟鴞騰惡音,蛇虺紛剝脂。 忠憤發夜氣,歷歷排奸辭。 黎明叫閶闔,骨鯁蒼旻知。 陽噓一脈春,萬宇同掀眉。 睿智覺今是,廟斷消前非。 疇昔兩撥賢,燭照朋邪欺。 化弦易新調,活著扶危機。 孽蜮遁妖跡,鳴鳳覽德輝。 聾聵一甦醒,皇運興炎基。 耿耿忠孝圖,炳炳恢復規。 有志竟成事,失機將奚為。 布帛可禦寒,谷粟能療飢。 盤錯見利器,疾病知良醫。 今日墜悠邈,千古羞塗碑。 |
” |
— [南宋]劉黻 |
作者生平
劉黻(1217年~1276年)字聲伯,號蒙川,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生於宋寧宗嘉定十年,卒於端宗景炎元年,年六十歲。(宋史[2]本傳不載卒時年歲。此據傳中'年三十四,以淳熙十年試入太學'推得其生年,再合卒年得其年歲)早有令譽,讀書雁盪山中。淳佑十年(1250年)試入太學。次年,侍御史陳垓誣劾程公許,右正言蔡榮誣劾黃之純,黻率同捨生伏闕上書,論垓、榮專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黨之惡。痛言"其勢必終於空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又上書諫幸西太乙宮,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數,敗降者相繼,福何在耶?"
劉黻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升監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書。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劉黻因母親病故返回鄉里持孝。這時國事愈非,繼裹,樊失守,元伯顏率軍攻下鄂州,沿江東下,賈似道在群情呼籲下,被迫出兵,但又無心抵抗,敗退揚州,江上全面潰師,南宋水陸軍主力喪失殆盡。賈似道去位並死在貶斥途中,溫州人陳宜中為宰相。這時已勢如累卵,陳宜中無法挽回敗局。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國都臨安陷落。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到擁立益王瘴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禹為副元帥。同年五月移帥府至福州。立趙瘴為端宗,改元景炎。就是這危難之秋,劉黻毅然離家奔赴國難,來到福州共謀救國。陳宜中任左丞相,劉黻,陳文龍為參加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重振抗元之師。可是形勢急劇惡化,同年十一月溫州失守,元軍直逼福建,益王在陳宜中等扶護下渡海逃至廣東潮州,劉黻隨軍到了羅浮(今廣東省增城縣境內),不幸患病去世,終年六十歲。夫人林氏得知消息後,見國事已非,為保全名節,攜帶家人投海為國殉難,可謂全家忠烈!
主要作品
劉黻著有《諫坡奏牘》,《薇坦制稿》,《經惟納獻》諸書,他航海時隨身攜帶,不幸於途中散失不存。劉黻亡故後,他的弟弟應奎裒集詩文殘稿編為《蒙川遺稿》十卷,現只存傳四卷,只是蒙川著作中很少的一部分了,劉黻的詩文淳泊奮勵,寄意深遠,深深表達了一個愛國者的思想情感。《宋史·劉黻傳》贊黻"分別邪正,侃侃敢言,亦難能者"。
視頻
中興更化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南宋忠貞之臣、詩人劉黻簡介,代表作有《三十一歲吟》,歷史新知,2019-10-07
- ↑ 宋史,文學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