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亞大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東亞大槽是中國海洋地質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東亞大槽和東亞橫槽是北半球冬半年比較常見的兩個大型天氣系統,也是能夠對我國構成嚴重天氣的系統。

東亞大槽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對流層西風帶內的低壓槽,因常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及其附近的海上而得名。東亞大槽系大陸的熱力作用和青藏高原地形的動力作用所致。

東亞大槽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對流層西風帶形成的低壓槽,因常位於大陸東岸及其附近的海上而得名。冬季東亞大槽位於大陸東岸,槽線一般穩定在120~130E;夏季,槽線離開大陸移到海上。就年平均而言,東亞大槽是一個穩定且強度較強的西風大槽,屬於行星尺度天氣系統。

特點

由於西風槽的氣壓槽和溫度槽相對應,溫度槽常落後於氣壓糟。所以,低壓槽的東邊即槽前盛行暖平流,槽後即糟的西方盛行冷平流。槽線位置能暗示大範圍冷暖氣團的交界及其交匯地區,反映到地面上即是鋒面的存在。隨着槽的發展加深,冷暖空氣交匯強烈,導致一連串氣旋族的活動。氣旋在槽前西南氣流引導下,不斷向東北方向移動而發展。阿留申群島位於東亞大槽的槽前偏北方向,經常為一低壓控制,稱為阿留申低壓,是北半球永久性大氣活動中心之一。大槽後部是冷平流,反映到地面上就是冷高壓,也是一個高壓中心,稱為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

海洋地質學

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又與海洋學有密切聯繫,是地質學與海洋學的邊緣科學

海洋覆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它是全球地質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沉積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海洋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海洋地質調查還是海港建設、海底工程和海底資源開發的基礎。因此,海洋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