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姜建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合時宜》是中國當代作家姜建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不合時宜
宋人筆記《梁溪漫志》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小故事:「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婢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
往事已越千年,只是我重讀這段文字,仍然一下子覺得東坡居士的笑語歡顏似在眼前,而更重要的是,「不合時宜」四字,足以引起我聯翩的遐想。
首先要細細道來的,自然是東坡居士本人。這位仙風道骨般的大文豪,在政治上雖無睥睨群雄的風采,卻有着「雖萬千人我往矣」的氣魄。想當年,當拗相公王安石執政之時,東坡不惜對新法大肆抨擊,結果是一貶多年,後來等到司馬相公執政,一夕之間盡廢新法,他又表示異議,這樣做等於是把新舊兩派勢力全給得罪了,結果是再貶,直至大陸之外的天涯海角,差點兒就要老死於蠻荒之地了。這樣的一個人,在當時人看來,不正是所謂「不合時宜」嗎?但我相信,東坡不會對自己在政治上屢屢有過的「抬槓」之舉感到後悔,於是「不合時宜」一語,看似他的自我解嘲,其實不失為一種特立獨行精神的自我標榜。如若參考西哲所言,則庶幾近乎「我思故我在」與「我更愛真理」。
其實在蘇軾之前,早已有許多的「不合時宜」之人湧現,譬如高唱着「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的「形容枯槁行吟澤畔」便是「不合時宜」的有力詮釋;又如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潛,他的「歸去來兮」是「不合時宜」的自我宣傳;還有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謫仙李白,一生崇道任俠,向來不屑科考,里里外外都充溢着「不合時宜」的氣質。這些人,不管看上去是不勝憔悴,還是心比天高,抑或優哉游哉,其實骨子裡絕對是古道熱腸,血管里的血液至死都是沸騰的。
蘇軾之後,「不合時宜」的人似乎少了許多,原因總有一些,但重要的一個是,環境使然。蒙元時代還有個關漢卿,以讀書人身份去做梨園領袖,並自稱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然後等到晚明時期出現的的李贄,以及明清之交的金聖歎,他們有資格標榜自己「不合時宜」,而且他們的舉止在外人眼中就是這樣。但明清兩代一向文網森嚴,尤其是滿清帝王大肆推行文化奴役政策,誰想「不合時宜」,便只能是「不容於世」,於是,大多數聰明的讀書人,如方苞、姚鼐、紀昀,只能是安心做穩了奴才,連稱「臣」的資格沒有了。是故宋代以後,不逢亂世(政局動盪、思想混亂),「不合時宜」便要絕跡。
晚清以降,是典型的亂世,「不合時宜」便有了興起的市場,而且漸趨走俏,樣式繁多,甚至,它一度成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另一種說法。這樣,「不合時宜」的門檻變寬了,當得起此評價的人也多了,譬如魯迅、陳寅恪、陳獨秀、劉文典、梁漱溟、瞿秋白諸先生,可以享此尊號而無愧色。
此外,我還想到了有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之譽的沈從文。沈先生從僻遠的湘西鳳凰走出來,在廣袤而蕪雜的現代都市世界裡,常常因自己的「不合時宜」而遭人非難。建國之前,沈從文就被當時兩大文豪罵過。其一是在「京派與海派」的筆戰中,他受到過魯迅言辭委婉的教訓;另一是1948年解放前夕,他遭遇過郭沫若嚴厲批評,幾乎是被直斥為「反動作家」。客觀地說,在三十年代那場論爭中,沈從文顯得有些輕佻,在四十年代末發出的關於停戰的籲請,他悠閒地有幾分天真。而由此可見,建國之前的沈從文,並不是一個「邊城式」的遠離流俗的人物,相反倒頗能折騰。那時的他真正算是年輕氣盛,在曾有的鄉下人式自卑的心態下,又激發出一股自傲的狠勁。
然而令我遺憾的是,面對兩大文豪的批評,沈氏做了截然不同的反應:1949年年初他一度自殺,是受了郭文的刺激,此後,未見他對郭沫若有何不滿,當然,這可能與環境有關;而對於魯迅,他似乎是一輩子的記恨。魯迅曾誤會過他,但事出有因。另一方面,魯迅罵過「京派」圈子裡的許多人物,卻始終沒正式地罵過他,反倒公開承認他的小說是第一流的。而沈從文呢,他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教授寫作,在學生面前這樣評價周氏兄弟的作品:
「周作人和魯迅的作品……一個近於靜靜的獨白,一個近於恨恨的咒詛。一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愛,理性明瑩虛廓,如秋天,如秋水,於事不隔。一個充滿對於人事的厭憎,感情有所蔽塞,多憤激,易惱怒,語言轉見異常天真。」
作者簡介
姜建發,八零後,荊州人,現居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