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河的歲月(董光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河的歲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三河的歲月》中國當代作家董光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河的歲月

三河鎮位於合肥市西南部,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三縣交界處,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於此匯合,向東流入巢湖,又名「三汊河」。《大明一統志》記載:「三河,在府(廬州府)城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為一,入巢湖。」三河之名,始見於世。

橋通三縣,水流八方,歷經千年的「三縣橋」巍然屹立於小南河的碧波之上。因地理位置特殊,富甲一方的三河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古城牆上銹跡斑斑的大炮,無言地訴說着當年太平軍與湘軍殊死搏鬥,烽火連天的歲月。

水鄉古戰場

肥西素有「淮軍故里」的美譽。今天尚存的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的故居劉老圩、兩廣總督張樹聲的張老圩以及湖南提督「盛軍」周盛傳周盛波兄弟的周老圩等圩堡群,大多建於太平天國戰爭晚期,或者結束之後。三河小城是放大的圩堡,圩堡是縮小版的城池,是典型的近代防禦建築,適合當年戰場,攻守兼備、固若金湯。

三河古鎮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以及1991年的特大洪災,如今已鳳凰涅槃、絕處逢生,成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今天為旅遊而興建的三河古城牆,高約4米,以條石為基,上部用舊磚塊壘成,內以夯土填實,底寬約1.5米,頂寬0.5米。這種結構不僅可以抵禦十九世紀中葉的槍彈,也能承受小型火炮的轟擊。牆上有射擊孔,城外還築有南七北二共九座炮台,形成多層次的交叉火力。古鎮位於三條河道交叉地帶,河寬水深成為天然的護城濠。守軍的武器,以發射鉛丸的舊式火槍和自製火炮為主,他們稱大炮為「羊樁」、鉛丸為「元馬」、火藥為「紅粉」、抬槍為「長龍」、鳥槍為「小炮」。鎮內考古發掘出數門太平軍使用過的銅鑄或鐵鑄火炮,以及大量的鉛質彈丸,現分別收藏、展示於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及中國軍事博物館等處。

在三河古鎮,許多關於城防的故事口口相傳。清咸豐五年(1855)九月,太平軍將領藍成春受命駐守三河,並開工建造防禦工事。對太平軍而言,土木工程施工難度不大,他們在江西小池口等地建造過同類要塞,經驗可謂豐富。但建築材料較為難找:三河地處平原和水鄉,附近沒有山嶺,不產青石。藍成春以防禦為名索性縱兵劫掠,拆毀三河居民的房屋奪取磚石。在三河城牆的殘跡上,至今仍可分辨來自民居的過門石,甚至墓碑的石料。

太平慶功宴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使三王被殺,翼王遠走之後,正面臨朝中無人,軍前無將的局面。太平天國經此一劫,元氣大損。清咸豐八年四月(1858)湘軍胡林翼部攻占九江,並基本收復江西全境。接下來,湘軍準備進軍安徽。同時江南、江北大營清軍虎視眈眈,形勢對太平軍極為不利。

可是誰也不曾想到,已經瀕危的太平天國居然又漸漸恢復活力。石達開負氣出走之後,洪秀全放手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有為的天才將領,解決了失去楊秀清、石達開導致的人才危機。李秀成、陳玉成為了解天京之圍,施「圍魏救趙」之計,進軍安徽,攻下了廬州(今安徽合肥),把江北大營的清軍調動起來,攻破了江北大營。這一勝利讓李秀成、陳玉成威名遠揚,信心大振。

廬州城在安慶喪失之後,成為安徽的省府。省會喪失當然是大事,清咸豐皇帝命令正準備進攻安徽他處的湘軍名將李續賓立即移師奪回廬州。李續賓十天之內接到咸豐皇帝七道聖旨,嚴令攻城。事實證明咸豐皇帝是瞎指揮,李續賓部僅有八千人,並且在連續作戰之後,讓他們奔襲數百里,攻破太平軍重重防線,再攻下廬州,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皇帝一再嚴令,李續賓只能盡力而為,他在二十天內連陷桐城、舒城,九月底,進扎廬州城南九十里的三河鎮,清軍兵臨城下。

三河地處要道,是太平軍屯糧之所,城池堅固設防,駐紮重兵把守,易守難攻。而李續賓部連年苦戰未得休整,進入安徽後又懸軍深入,一再分兵,屢犯兵家大忌。李續賓率部猛攻,奪取外圍九座炮壘,然傷亡過大,止步於城牆之下。李秀成、陳玉成增援精兵趕到,太平軍抓住機會發起圍攻,李續賓六千湘勇被全殲,李續賓以及曾國藩的胞弟曾國華皆死於軍中。此戰的關鍵,就在於「三河城小而堅」(光緒《廬州府志》),成功遲滯了湘軍的行動,使之陷入絕境。三河一戰,太平軍乘勝連續拿下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占領安徽全境。

李續賓是羅澤南之後湘軍最重要的骨幹,也是湘軍最精銳的核心。陳玉成殲此一軍,不僅使太平軍重振軍威,也使整個戰局發生重大扭轉。消息傳回湖南,湘鄉「處處招魂,家家怨別,」曾國藩得信後「中夜以思,淚如雨下」。他說:「三河之大變,全局破壞,與咸豐四年冬間相似,情懷難堪。」也就是說,三河之敗對全局的影響與當年湖口之敗差不多。胡林翼聞訊也「大慟仆地,嘔血不能起」。

太平軍方面士氣大振,陳玉成、李秀成皆因此獲封王爵。三河鎮上至今流傳着「太平慶功宴」,便是當年太平軍慶祝三河大捷就地取材所創。

傳說,三河守將吳定規要求百姓每家掛油紙燈籠,殺豬宰牛,犒賞三軍,並在太平軍指揮部(今英王府)犒賞戰功卓著的將士,細細一算,人員正好擺九桌。吳定規審查宴席菜單時發現,雖然菜餚豐富,但總缺少能展示太平軍威武之師的大菜。突然,一士兵來報,城河邊爬上幾隻披掛盔甲的東西,兵士將該物抓住,一看是甲魚,正好九隻,吳定規大喜,急令伙夫烹飪,用鐵鍋盛上,並保持原狀,讓受賞將士品嘗。眾將士吃後,大讚其味鮮美。後人將太平軍在三河大捷犒賞將士的菜餚稱之為「太平慶功宴」。

生死運糧道

清嘉慶《合肥縣誌》記載:「三河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廩聚,匯舒、廬、六諸水為河者三,河流寬闊,枝津互回,萬艘可藏。」典籍簡明扼要地道出了三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因為三邑犬牙交借,所以三河的行政管轄模糊不清。三邑有興兵相爭之事,必先據三河。三河是肥西乃至合肥一帶的糧倉,籌糧運糧方便,占據三河,便不愁軍糧。美國漢學家裴士鋒在《天國之秋》中提及,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被清軍重重圍困,只有江北一條之路可以運糧回京。此後,洪仁玕與李秀成定下了圍魏救趙之計,擊破江南江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在裴士鋒看來,這唯一一條運糧道正是太平天國起死回生的關鍵。那麼這條如此緊要的運糧道究竟運的是何處的糧呢?太平天國事敗,洪仁玕被俘,他的口供中述及「僅有一線浦口之路可通無為州糧道」,無為州即今無為縣(市),屬蕪湖市。可以認定天京被圍之際,太平天國的糧食主要來自蕪湖米市,而蕪湖的大米大多來自三河。三河的大米由杭埠河順流而下,進入巢湖,後經裕溪口入長江,源源不斷地運抵蕪湖。因此,說三河是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之地確有依據。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時光如水,歲月如歌。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如今太平軍修築的城牆早已坍塌,只留下斷壁殘垣。當年的護城河經過修整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遊覽觀光之地。就在當年攻守雙方對壘鏖戰的河岸邊,豎立起一排塑像,有陳玉成(太平軍)、劉秉璋(淮軍)、孫立人等名人,歷史的時空將他們匯集於一處。水岸邊湘軍名將李續賓的李忠武公祠高聳,俯瞰着太平軍的炮台和英王府,昔日的刀光劍影早已淹沒在繁華的市井裡,太平軍與三河的故事代代相傳,平添了這座古鎮的歷史厚重感。[1]

作者簡介

董光巨 筆名千里草香,安徽肥西人,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