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思而行[sān sī ér xíng]
三思而行(拼音:sàn sī ér x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論語·公冶長》。三思而行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行動;常用於形容人行事謹慎。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三思而行
- 拼 音:sān sī ér xíng
- 注音字母: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
- 出 處:《論語・公冶長》
成語出處
先秦《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後世據「三思而後行」引申出成語「三思而行」。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行父,即季文子,為人謹慎,凡事都要多次考慮以後才決定做不做和怎樣做,即主張「三思而行」。
季文子執掌着魯國朝政和財富,大權在握,一心安社稷。季文子身居位高權重的魯國上卿大夫,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只餵青草不餵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很瞧不起季文子這種做法,就問季文子:「你身為魯國的正卿大夫,輔佐過兩朝國君,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飼養。難道你不怕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回答:「我當然也希望我的妻子穿漂亮的衣服,馬也用糧食餵養。可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而我家裡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着飲食。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將兒子仲孫關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孫,痛改前非,也讓他的女人都穿粗布衣服,餵馬的飼料只用雜草。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
然而,孔子並不十分贊同季文子的這種態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時,孔子出生的時候,季文子已經逝世十多年了。後來孔子聽人說到關於季文子的謹慎態度時,便評價道:「再,斯可矣」。意思是說,沒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行了。
成語寓意
凡事多加考慮,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論語正義》中說:「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成語告訴人們,說話做事不應該太魯莽,而應該事先權衡考慮,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去做,以免出錯。
季羨林先生曾說:「遇事必須深思熟慮。先考慮可行性,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然後再考慮不可行性,也是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後,就必須加以比較,然後做出決定並立即行動。如果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麼如此循環往復,終無寧日,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再,斯可矣」的含義,物極必反,如果凡事考慮的過多,反而會患得患失,疑惑不定。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三思而行」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行動;常用於形容人行事謹慎。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運用示例
- 宋·辛棄疾《哨遍》:「古來謬算狂圖,五鼎烹死,指為平地。嗟魚欲事遠遊時,請三思而行可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七回:「林沖諫道:『兄長,人心難忖,三思而行。』」
-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你做經紀的人,積攢不易,還要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的例句:
1、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輕率,務必三思而行,以免後悔。
2、塘中偏有自潔蓮,一塵不染;世上本無後悔藥,三思而行。
3、熊桂芬巧妙救出周閣老和乾兒子後,再三叮囑他們要善於團結閣僚,遇事要冷靜對待,在君主面前遇事要三思而行。
4、凡事須三思而行,在困難中找出路。
5、要留下人生足跡,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要少走人生彎路,就必須三思而行。
6、既然庚貼返去,原聘也必然還璧。但吉人天相,令郎尊恙,終有好日,還要三思而行。
7、聰明人知道忙中有錯,沉默是金,所以凡事應三思而行。
8、凡事三思而行,才能減低發生錯誤的機率。
9、以做生意來說,有時候三思而行不無好處。
10、此事不宜冒進,大家先平靜下來,三思而行。
11、爸爸說小心不蝕本,要我們凡事三思而行。
12、遇到特殊情況,一定要三思而行,稍有不慎,措置乖方,定會帶來麻煩。 [2]
三思而行的成語接龍:
三思而行 > 行家裡手 > 手疾眼快 > 快馬加鞭 > 鞭長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獸心 > 心神不寧 > 寧戚叩牛 > 牛頭馬面 > 面黃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紳名流 > 流風回雪 > 雪泥鴻爪 > 爪牙之士 > 士飽馬騰 > 騰雲駕霧 > 霧慘雲愁 > 愁雲慘霧 > 霧閣雲窗 > 窗明几淨 > 淨幾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蒼染黃 > 黃衣使者 > 者也之乎
參考文獻
- ↑ 三思而行(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三思而行的例句與接龍小學升學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