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句好話(張曉風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句好話》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小時候過年,大人總要我們說吉祥話,但碌碌半生,竟有一天我也要教自己的孩子說吉祥話了,才驀然警覺這世間好話是真有的,令人思之不盡,但卻不是「升官」「發財」「添丁」這一類的,好話是什麼呢?冬夜的晚上,從爆白果的馨香里,我有一句沒一句的想起來了。

你們愛吃肥肉?還是瘦肉?

講故事的是個年輕的女傭人名叫阿密,那一年我八歲,聽善忘的她一遍遍重複講這個她自己覺得非常好聽的故事,不免煩膩,故事是這樣的:有個人啦,欠人家錢,一直欠,欠到過年都沒有還哩,因為沒有錢還嘛。後來那個債主不高興了,他不甘心,所以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就偷偷跑到欠錢的家裡,躲在門口偷聽,想知道他是真沒有錢還是假沒有錢,聽到開飯了,那欠錢的說:「今年過年,我們來大吃一頓,你們小孩子愛吃肥肉?還是瘦肉?」

(順便插一句嘴,這是個老故事,那年頭的肥肉瘦肉都是無上美味。)

那債主站在門外,聽得清清楚楚,氣得要死,心裡想,你欠我錢,害我過年不方便,你們自己原來還有肥肉瘦肉揀着吃哩!他一氣,就衝進屋裡,要當面給他好看,等到跑到桌上一看,哪裡有肉,只有一碗蘿蔔一碗蕃薯,欠錢的人站起來說,「沒有辦法,過年嘛,蘿蔔就算是肥肉,蕃薯就算是瘦肉,小孩子嘛!」

原來他們的肥肉就是白白的蘿蔔,瘦肉就是紅紅的蕃薯。他們是真窮啊,債主心軟了,錢也不要了,跑回家去過年了。

許多年過去了,這個故事每到吃年夜飯時總會自動回到我的耳畔,分明已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老故事,但那個窮父親的話多麼好啊,難關要過,禮儀要守,錢卻沒有,但只要相恤相存,菜根也自有肥腴厚味吧!

在生命宴席極寒儉的時候,在關隘極窄極難過的時候,我仍要打起精神自己說:「喂,你愛吃肥肉?還是瘦肉?」

我喜歡跟你用同一個時間。

他去歐洲開會,然後轉美國,前後兩個月才回家,我去機場接他,提醒他說:「把你的表拔回來吧,現在要用台灣時間了。」

他愣了一下,說:「我的表一直是台灣時間啊!我根本沒有撥過去!」

「那多不方便!」

「也沒什麼,留着台灣的時間我才知道你和小孩在幹什麼,我才能想象,現在你在吃飯,現在你在睡覺,現在你起來了……我喜歡跟你用同一個時間。」

他說那句話,算來已有十年了,卻像一幅掛在門額的繡錦,鮮色的底子歷經歲月,卻仍然認得出是強旺的火。我和他,只不過是凡世中,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註定是沒有情節可述的人,但久別乍逢的淡淡一句話話里,卻也有我一生驚動不已,感念不盡的恩情。

好咖啡總是放在熱杯子裡的!

經過羅馬的時候,一位新識不久的朋友執意要帶我們去喝咖啡。

「很好喝的,喝了一輩子難忘!」

我們跟着他東抹西拐大街小巷的走,石塊拼成的街道美麗繁複,走久了,讓人會忘記目的地,竟以為自己是出來踏石塊的。

忽然,一陣咖啡濃香侵襲過來,不用主人指引,自然知道咖啡店到了。

咖啡放在小白瓷杯里,白瓷很厚,和中國人愛用的薄瓷相比另有一番穩重篤實的感覺。店裡的人都專心品咖啡,心無旁鷸。

侍者從一個特殊的保暖器里為我們拿出杯子,我捧在手裡,忍不住訝道。

「咦,這杯子本身就是熱的哩!」

侍者轉身,微微一躬,說:「女士,好咖啡總是放在熱杯子裡的!」

他的表情既不興奮,也不驕矜,甚至連廣告意味的誇大也沒有,只是淡淡的在說一句天經地義的事而已。

是的,好咖啡總是應該斟在熱杯子裡的,涼杯子會把咖啡帶涼了,香氣想來就會蝕掉一些,其實好茶好酒不也都如此嗎?

原來連「物」也是如此自矜自重的,莊子中的好鳥擇枝而棲,西洋故事裡的寶劍深契石中,等待大英雄來抽拔,都是一番萬物的清貴,不肯輕易褻慢了自己。古代的禪師每從喝茶餵粥去感悟眾生,不知道羅馬街頭那端咖啡的侍者也有什麼要告訴我的,我多願自己也是一份千研萬磨後的香醇,並且慎重的斟在一隻潔白溫暖的厚瓷杯里,帶動一個美麗的清晨。

將來我們一起老。

其實,那天的會議倒是很正經的,仿佛是有關學校的研究和發展之類的。

有位老師,站了起來,說:「我們是個新學校,老師進來的時候都一樣年輕,將來要老,我們就一起老了……」

我聽了,簡直是急痛攻心,趕緊別過頭去,免得讓別人看見的眼淚——從來沒想到原來同事之間的萍水因緣也可以是這樣的一生一世啊!學院裡平日大家都忙,有的分析草藥,有的解剖小狗,有的帶學生做手術,有的正埋首典籍……研究範圍相差既遠,大家都不暇顧及別人,然而在一度一度的後山蟬鳴里,在一陣陣的上課鐘聲間,在滿山台灣相思芬芳的韻律中,我們終將垂垂老去,一起交出我們的青春而老去。

你長大了,要做人了!

汪老師的家是我讀大學的時候就常去的,他們沒有子女,我在那裡從他讀「花間詞」,跟着他的笛子唱崑曲,並且還留下來吃溫暖的羊肉涮鍋……

大學畢業,我做了助教,依舊常去。有一次,為了買不起一本昂價的書便去找老師給我寫張名片,想得到一點折扣優待。等名片寫好了,我拿來一看,忍不住叫了起來:「老師,你寫錯了,你怎麼寫『慈介紹同事張曉風』,應該寫『學生張曉風』的呀!」

老師把名片接過來,看看我,緩緩地說:「我沒有寫錯,你不懂,就是要這樣寫的,你以前是我的學生,以後私底下也是,但現在我們在一所學校里,我是助教,我是教授,階級雖不同卻都是教員,我們不是同事是什麼!你不要小孩子脾氣不改,你現在長大了,要做人了,我把你寫成同事是給你做臉,不然老是『同學』『同學』的,你哪一天才成人?要記得,你長大了,要做人了!」

那天,我拿着老師的名片去買書,得到了滿意的折扣,至於省掉了多少錢我早已忘記,但不能忘記的卻是名片背後的那番話。直到那一刻,我才在老師的愛縱推重里知道自己是與學者同其尊與長者同其榮的,我也許看來不「像」老師的同事,卻已的確「是」老師的同事了。

竟有一句話使我一夕成長。[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