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歸魚》(林清玄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鮭魚歸魚》是中國現代作家林清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每個人都對故鄉有着深深的依賴,不管我們身在何方,都會思念故鄉。
朋友開車帶我從西溫哥華到北溫哥華,路過一座大橋,特別停車,步行到橋上看河水。
河水並無異樣,清澈悠然地穿過樹林。
「到秋天的時候來看,這條河整個變成紅色,所以本地人也叫作血河。」朋友說。
原來,到每年九月的時候,海里的蛙魚開始溯河而上,奮力游到河的上游產卵。娃魚的頭是翠綠色,背部是藍灰色,腹部是銀白色,但是一到產卵季溯溪上游的時候,全身都會轉變成紅色,愈來愈紅,紅得就像秋天飄落的楓葉一樣。
在擁擠向上游的過程,一些畦魚會力盡而死在半途;一些會皮膚破裂,露出血紅的肉來;還有一些會被沿途鳥獸吃掉;最終能到上游產卵的只是極少數。
虔信佛教的朋友說,他第一次到河邊看鮮魚回遊,見及那悲壯激烈的場面,看到楓與血交染的顏色,忍不住感動得流下淚來,如今站在河水清澄的橋面上,仿佛還看到當時那撼人的的畫面。
娃魚為什麼從大海溯溪回遊?至今科學家還不能完全解開其中的謎。
但是,我的朋友卻有一個浪漫感性的說法,他說:「娃魚是在回故鄉,所以畦魚也可以說是歸魚。」
蛙魚是在河流的水源地出生,在它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游向大海,雖然在海中也能自由地生活,在最後一季總要奮力地游回故鄉,在淡水產卵,乃至死亡。初生的娃魚在河中並沒有充足的食物,因此初生時是以父母親的屍體為食物而長大的。
朋友說:「可惜你不是秋天來溫哥華,否則就可以看到那壯麗的場面。」
我雖然看不見那壯麗的場面,光憑想像也仿佛親臨了。
不只是魚吧!凡是世間的有情,都不免對故鄉有一種複雜的情感,在某一個時空呼喚着眾生的「歸去」,只是很少眾生像蛙魚選擇了那麼壯烈、無悔、絕美的方式。
我們在娃魚那回鄉的河流中,多少都可以照見自己的面影吧![1]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旗山鎮。1967年起,住在台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灣去世 。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