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準備好改變你對經濟學的看法了嗎?

縱觀理查德·塞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着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本書中,塞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理性的經濟人。研究伊始,塞勒就意識到人類與像《星際迷航》中的斯波克那樣沒有情感的理性人完全不同。不管是購買鬧鐘、轉售籃球門票,還是申請抵押貸款,我們都會存在某種偏見,所做出的決定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理性模型相去甚遠。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並不理性,甚至在傳統經濟學家看來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這種「錯誤」的行為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起初,經濟學家並不屑於研究人們的錯誤判斷及其對市場的影響,他們認為這只是一種引人發笑的「小伎倆」,無足輕重。不過,如今這些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卻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更好的決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本書點綴着塞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交鋒的有趣故事,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富有啟發性的影響。

作者簡介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

生於1945年,1974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執教,任金融和行為科學教授及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他還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主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

塞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學科。他被公認為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先驅。

2015年,理查德•塞勒當選美國經濟學學會主席。

2017年,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主要著作還包括《贏家的詛咒》,以及與卡斯•桑斯坦合著的暢銷書《助推》。

原文摘錄

卡尼曼說:「哦,泰勒最大的優點或者說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很懶。」時至今日,卡尼曼仍然認為那是對我的高度讚許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關於世界的思考,從個人到商業和社會》 從我讀研究生時算起,40多年過去了,我的腦海里一直縈繞着各種各樣類似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總是與經濟學模型所假設的「理性經濟人」大相徑庭。我當然不是說問題出在我們身上,我們都是人,問題其實出在經濟學家使用的模型身上,他們的模型用虛擬的「經濟人」代替了真實的普通人。與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相比,我們人類有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所以利用經濟學模型做出的很多預測都不準確,造成的後果也比讓學生不滿嚴重得多。——《「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關於世界的思考,從個人到商業和社會》

書評

1.參照點:優等生考試,理查德泰勒教授以100分制給同學打分的時候,同學對72分的平均分非常不滿,厭惡他的考試。後來他把總分改成137分,儘管學生考試等級沒變,但讓平均分變成了96分,結果大家都很高興。

2.在所有的社會科學家中,經濟學家對公共政策影響力最大。實際上,他們在為政策建言獻策上幾乎占據壟斷位置,直到最近,其他社會科學家才偶爾受邀加入。但即使被邀請,他們的身份也相當於家庭聚會用餐時小孩子在餐桌上的位置。因為經濟學有一套核心原則,即人們做選擇時會遵循最優化原則——但其他社會科學沒有這一基礎。人們總在有限預算下做出最優化選擇,因此最優化+均衡=經濟學。經濟學家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分析數據。

3.1987年10月19日,在沒有任何實質性負面消息的情況下,全球股市暴跌超過20%。用傳統框架沒法解釋。2010年,英國政府建立「行為研究團隊」,現在,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希望制定公共政策時將其他社會科學的成果考慮在內。

4.Thomas Schelling的論文「你挽救的生命也許是你自己的」(The life you save may be yourown)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一個6歲的粽發小女孩需要幾千美元來做手術,這樣她就能活到聖誕節,人們寄去救她的錢就能塞滿郵局。但是,如果取消徵收一項銷售稅,馬薩諸塞州的醫療設施就會老舊耗損,導致本可避免的死亡人數因機器的失誤而增多,對這種情況卻沒有幾個人會流下同情的淚水。 按照謝林的定義,醫院代表的是統計意義上的生命,而女孩代表的是可識別的生命。我們幾乎不會讓任何可識別的生命只是因為缺錢而消逝。但是,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不可識別」的人因為缺少蚊帳、疫苗或乾淨的水而死亡。 公共政策一般都很抽象,缺乏情感衝擊力,假設我們在修新的公路,工程師預計如果隔離帶加寬一米,需要耗費4200萬美元,但這樣平均每年會減少1.4次死亡事故,持續30年。我們應該加寬嗎?這涉及到生命的價值問題。這個問題最好的提問方式是:使用這條公路的人願意支付多少錢,從而略微提升這條公路的安全性?或者,人們如何權衡金錢和死亡風險? 一個想法是從996發假子彈和4發真子彈里隨機抽一個放進槍里,然後對準自己的腦袋,問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接受這麼做。不過更可行的辦法是查找危險職業,例如採礦,伐木,高層建築清潔等高位工作,和種地、開店、普通清潔工之間工資的差異,因為高危職業肯定會要求更多錢來補償,這樣就可以計算出生命的價值,截至目前,泰勒的研究更新的生命價值為700萬美元。

5.稟賦效應:你擁有的東西屬於你的稟賦,與那些你即將擁有的東西相比,你更看重已經擁有的東西。 迪安有個大學同學為奇才隊工作,給了迪安兩張門票。他一個神學院的同學也得到了兩張免費門票。神學院的同學就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去看,迪安則把票賣給了教授,賺了幾百美元。神學院的朋友是典型的稟賦效應,我有的不願意賣,而迪安是個搞經濟的。

6.後見之明的偏見:競選前一文不名的奧巴馬打敗了希拉里之後,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公司CEO在會批評失敗的項目,認為自己早就知道這個項目風險很高,讓管理者飽受批評。但實際上CEO是看到了別人的偏見,卻無視自己的偏見。

7.在《科學》雜誌上的兩篇文論文《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啟發法就是經驗法則:人類的時間和腦力是有限的,所以人們會使用簡單的經驗法則(啟發法)做出判斷。如果我問你Dhruv是不是一個常見的名字,根據你的經驗,你肯定斷言它是不常見的。但是在印度,這個名字卻是極為常見的,當我們思考某事發生的頻率時,我們往往問自己過去想起多少類似的事情。人們只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因此總是犯下可預測的錯誤。 再比如說,如果你問一個美國人,每年被槍殺的人多,還是飲彈自殺的人數多,大多數人都會說他殺的人數更多,但實際上用槍自殺的人幾乎是被槍殺人數的兩倍。 考慮一個直角三角形,底邊為1英里,斜邊為1英里1英寸,那麼高是多少?大多數人認為,既然斜邊只比底邊長了1英寸,那麼高也差不多,應該是2、3英寸。大米正確答案是29.7英尺。

8.聖彼得堡悖論:假設有人邀請你玩賭博遊戲,投硬幣,直到正面朝上為止,如果第n次投擲成功,獎金為2的n次方美元,你的預期獎金是1/2*2+1/4*4+1/8*8……無窮大。那為什麼人們不願意支付一大筆錢去玩呢?伯努利認為隨着財富怎家,人們對金錢的效用遞減,會產生風險厭惡。這說明期望效用論有問題。如果你總資產只有1000美元,我給你100%獲得1000美元和50%獲得2000美元,你當然會選擇前者。但如果你總資產有100000美元,看不起1000美元,你就可能賭一個大的。

9.人們總是通過變化,而非絕對數,來感知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會適應長期的環境,但與預期不同的變化總是帶來很大的情緒和印象。

10.韋伯——費希納定律:對任何變量而言,剛剛可以感覺到的差別與變量的級別是成比例的。如果我的體重增加了一斤,沒啥感覺。如果我買了一斤蔬菜,和買了兩斤蔬菜比,差別就大了。

11.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想從經驗中有所收穫,就必須做兩件事:反覆練習和及時反饋。當這兩個條件具備時,比如我們學騎自行車或開車時,我們會不斷學習,當然有時也會發生事故。不過,生活中很多問題都不會給我們這些學習機會,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從某種角度上說,學習和激勵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把選擇頻率不同的對象從左向右排列:午餐、牛奶、麵包、衣服、汽車、房子、職業、配偶。小事要經常做,所以人們能夠學習如何做好它,但房子、工作、配偶、養老保險選擇上,我們就沒有那麼多學習的機會。

12.雖然市場很殘酷,但它並不能讓你變得理性。除了少數情況,人們不理性的做事也不會致命。

13.獲得效用和交易效用。交易效用即消費者剩餘,以物品所帶來的效用減去不得不放棄的機會成本之差。只要消費者認為商品的價值遠高於市場價格,這次交易就會產生大量的獲得效用。而交易效用是指實際支付的價錢與參考價格之差,參考價格是消費者的期望價格。如果你在一個地方買水,比一般的水貴兩倍,你就覺得被敲了竹槓,水並沒有問題,但你感覺很不愉快。不划算的交易讓人留下陰影,划算的交易引誘人們買用不着的東西。

14.在美國,有些產品永遠在打折,比如地毯和床墊。因為購買頻率低,質量就很難評估,消費者也不知道他們總是在打折。划算的交易總是帶來更多的快樂。人們甚至不喜歡別人告訴他建議零售價(標準價)是虛假的,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快樂。即使是富人,也很喜歡買折價商品。

15.人們總是在乎沉沒成本,比如美國在越戰中無法脫身,一個原因就是投入太多,很難放棄。如果你100塊買了張音樂會門票但沒去聽,你會覺得自己損失了100塊。不去健身的時候,會員費會一直縈繞心頭:每次去健身時,我可不用交錢。沉沒成本效應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降低。

16.人們喜歡貼標籤。如果現金被貼上了「存款」的標籤,人們就不太願意把它取出來。

17.房產和股票的泡沫很容易刺激消費,因為人們發現賬面的資產數多了很多。

18.莊家的錢效應:當你贏錢的時候,你更可能冒風險去嘗試賺錢機會,即使是期望收益為0的一半賺一半虧的機會。這種效應解釋了經濟泡沫時期人們還會投注的傾向:反正已經賺錢了,再冒點風險沒什麼。

19.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自我控制描繪成激情與公正的旁觀者之間的掙扎或衝突。激情是短視的,缺乏遠見的:「我們十年以後享受到的快樂,同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的快樂相比,其對我們的吸引力極為微小。」意志力對解決短視問題極端重要。

20.費雪認為,消費的現時偏好取決於一個人的薪資水平,窮人在消費時比富人更加迫不及待。另一方面,費雪認為收入低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為更不合理。後來薩繆爾森建立了效用跨期貼現模型,但他也認識到該模型從描述角度說並不準確。後來,跨期貼現模型又成為消費函數的基礎,表示家庭支出和收入之間的關係。但假定經濟人會用長遠眼光安排收入,是非常不對的。經濟學家建立模型時假設世界都是經濟學博士組成的,這讓心理學家難以理解。

21.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著名自制力實驗。4,5歲的小孩到一個房間裡,面對較小的馬上可以得到的獎勵,和較大的過一會得到的獎勵,來做選擇。看不到獎勵或者被引導到更有趣的事情上的孩子,自製的時間更長。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十年後的考試成績,發展狀態也更好,更少吸毒。要改善自控力,承諾,和提高屈服於誘惑的成本是很管用的。

22.自制力的存在暗示着人類動機體系的多重性。唐納德·邁金托什(Donald McIntosh):「如果我們不假設思想中含有一個以上的能量體系,並且這些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彼此獨立的,想要做到自我控制就是自相矛盾的。自我控制意味着衝突,就像跳探戈,只有兩個人才可能跳起來。 按照泰勒的模型,每個人都有兩個人:一個是計劃者,一個是行動者。行動者要享受生活,十分自私,根本不關心未來。計劃者總是做出有利於行動者長遠效用的決定。計劃者可以用一些手段,比如金錢的獎勵懲罰措施,或者承諾策略來限制行動者的選擇。從外部強加的規則並不容易建立。

23.情緒溫差(hot-cold empathy gaps)。當我們出於冷靜、沉思的情緒中時,比如思考周日剛剛把早飯和午飯合為一頓大餐後,周三晚餐應該吃些什麼,我們經常覺得一周都能堅持低熱的健康飲食。但是周三晚上朋友熱情建議去吃披薩喝酒,我們可能就放棄了計劃。

24.希臘峰滑雪場向消費者出售6折的十次套票,結果每增加成本,還改善了資金流。消費者如果沒來滿,會怪自己,而不是怪滑雪場。如果推出一種全價票,該票附帶下一次的最高5折優惠券,甚至有的顧客都不用10次套票,而要購買全價。這會大大提升交易效用。

25.相比汽車價格打折,汽車貸款利率打折會以巨小的成本來促進銷售。

26.人們重視交易中的公平勝過經濟學家。無論自由市場多麼受人歡迎,也沒有哪個國家允許人體器官自由賣賣,除了伊朗有腎臟市場。富人花錢買窮人的腎臟,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不得人心的。如果你對去世歌手的歌曲漲價,這也會引起人們的強烈厭惡。

27.為了應對損失厭惡,產品售價應該以最高價為標準價,一般價為打折價。而不是需要的時候以附加費的方式提高售價。

28.公平博弈: 獨裁者博弈: 同學實驗,「你跟班上另一為匿名同學分配20美元,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留下18美元,給他2美元;另一個是平均分配20美元。」結果74%的同學選擇平均分配。 懲罰博弈: 「你現在知道學生E跟別人分配的時候,自己拿了18美元,給別人2美元;你還知道學生U與別人平均分配了20美元。你更願意與E平分12美元,還是與U平分10美元?」結果81%的同學選擇和U平分10美元。、有人懷疑這個金額太低了,於是去貧困國家用大錢做實驗,發現結果類似。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公平分配在2-8,到5-5之間——無論涉及的金額多大。 公共產品博弈: 十個陌生人來實驗,給他們每個人五元紙幣。每個實驗對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把其中一部分錢捐出,給公共產品,然後把錢悄悄放在信封里。放在信封的錢會加倍,然後由實驗者平均分給所有對象。在單次博弈中,平均每人捐出了一半的錢;但當被試是經濟學專業研究生時,平均每人才20%。 1999年,經濟學家James Andreoni把實驗對象五人一組,每組博弈10次,當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合作率下降時,第二輪人們依然選擇合作,直到後來慢慢下降。因為人們是有條件的合作者,如果自己被利用,他們也會退出合作。

29.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收益帶來的快樂的兩倍。

30.人們的行為具有慣性: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進行交換,人們更願意繼續保留自己的物品;有時候即使有充分理由,人們也不願意放棄自己擁有的東西。薩繆爾森稱之為「現狀偏見」。

31.問題的陳述方式,如果能避免提及損失,會很有說服力。 實驗人員告訴兩組實驗對象,有600個人感染了某種亞洲疾病,必須要在兩種策略中做選擇。第一組實驗對象的兩個選項是: 策略A將挽救200人。 策略B有1/3的概率挽救所有人,2/3的概率會導致600人全部死亡。 大多數實驗對象選擇了A。 第二組實驗對象的兩個選項是: 如果選擇策略C,有400人會死亡。 策略D有1/3的概率讓所有人存活下來,2/3的概率導致所有人死亡。 大多數實驗對象選擇了有風險的D。

32.面對一個待證明的理論時,人們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喜歡尋找證明假設成立而非不成立的證據。這被稱為「確認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

33.跨學科會議,尤其是涉及貧困、氣候變化等高端議題的時候,即使參會人員都是大師級人物,結果也往往令人失望,因為搞學術研究的人不喜歡抽象的討論,他們希望看到實際的科研成果。如果某一領域的專家開始用本專業業內的方式介紹研究成果,其他學科的專家很快會碰到一大堆難懂的技術細節,或者認為前者的理論研究毫無意義。

34.卡曼尼和Dan Lovallo:管理決策會受到內部觀點和外部觀點兩個相互抗衡觀念的影響。不同背景的學者組建了一個團隊,他們的任務是為中學生設計一門決策課程。該項目做了幾個月之後,卡曼尼在團隊成員之間做了調查,讓每個人寫下他們預測的項目完成時間。結果大家都預測在18-30個月之間。但是其中有一位身經百戰的設計專家,參加過很多類似項目,卡曼尼單獨問他的時候,他就顯得不安,因為根據他的經驗,沒有哪個團隊在7年之內完成過類似項目。但是這個專家此前給出的預測也在18-30個月之間。他的自相矛盾就在於內部觀點和外部管的矛盾——當專家以內部人的身份思考這個項目的時候,他不自覺地被樂觀氣氛感染。當人從觀察家和數據解讀者的角度來思考的時候,他更容易保持客觀的判斷力。

35.股權溢價之謎:梅赫拉和普雷斯科特:1889-1978年這段時間內,每年的股權溢價率6%。 對普通人而言,數據的呈現方式至關重要。只能看到股票投資一年回報率走勢圖的人中只有40%選擇了股票投資,但看到了股票投資30年回報率走勢圖的人有90%選擇了股票投資。人們經常查看投資收益,就不願意承擔風險,查看次數越多,看到的損失就越多。這促使人們不敢長線投資。但凡有投資者問我建議,我都告訴他們要進行股票投資占比很高的多元化投資。

68.凱恩斯:股票市場的動物精神: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股票市場更加有效,因為那時的經理人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票,知道公司的價值。然而,隨着股權的分散,投資者在估計投資價值時需要的真實知識已經大大減少了。專業投資者實際上更可能隨着非理性的繁榮前進,而不會與之抗爭,因為持有反對意見是有風險的。「世俗的智慧告訴人們:從聲譽角度來說,墨守成規的失敗比不守陳規的成功要好。」

69.做題:人的思維是分等級的。 從0到100之間選一個數字,使這個數字儘可能接近其他參賽者所選數字平均值的2/3。如果有三個人,分別猜的是20、30、40,那麼猜20的人會是贏家。 如果是0級參與者,他會說,我不知道,隨便猜。 如果是1級參與者,他會覺得,別的參與者不會想那麼多,他們隨便猜的話,平均值就是50,我會選擇50的2/3,那就是33。 如果是2級參與者,他會覺得,其他人都是一級參與者,他們覺得其他人都比他們笨,於是他們會猜數字是22。 如果是3級參與者,他會覺得,大多數人都很聰明,他們會知道33,然後再猜22,所以我應該猜15。 如果是4級參與者,那就會選10。 如果你是資深經濟學家,知道什麼叫納什均衡,那麼你就是無窮級參與者,你會選0。(過度聰明) 1997年,金融時報就這個問題搞了一個讀者比賽,獲勝的數字是13。很多讀者都非常聰明,知道納什均衡,所以猜了0,但是這很愚蠢。還有很多人覺得0太恐怖了,就猜了1。另兩個熱門選擇就是22和33。事實上每個人的想法都有很多不同,有的人還會在0-45之間取平均再乘以2/3。

70.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人們會根據站不住腳的數據做出極端猜測,或者強加聯繫。 他們要求實驗對象只根據一項事實來預測一組學生的平均績點。 情況一,實驗對象知道學生們GPA的十分位數。情況二,實驗對象知道學生們的幽默感測試分數的十分位數。 當然,根據GPA做猜測的人能夠準確預測實際GPA,但是幽默感跟平均績點幾乎沒關係,可是很多人還是根據幽默感數據來猜平均績點。人們對幽默感測試這種不靠譜的信息反應過度。

71.過度反應會引起市盈率效應:投資者對股價未來增長過度樂觀,市盈率高的股票價格會過高;而因為投資者過度悲觀,市盈率低的股票價格會過低。但長期來看,二者的股票價格會呈現趨均數回歸。

72.表現差的股票的貝塔值在1.03左右;表現好的股票的貝塔值在1.37左右。因此贏家組合比輸家組合風險更大。比起成長股,低價價值股的風險更低。尤金·法碼和Kenneth French在1996年發表了The CAPM is Wanted, Dead or Live,正是否定了CAPM模型。現在的CAPM除了貝塔值以外加入了五六個其他因子。

73.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暴跌超過20%。但是沒有任何金融或者其他方面的重磅新聞發生。沒有任何原因,裙子的流行款式會變長和變短,就像股票價格一樣。

74.比起判斷泡沫何時破裂,發現我們是否處於泡沫之中其實更容易。

75.美國的封閉基金是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封閉基金的平均折價與小公司股票和大公司股票之間的收益差有關,折價越大,兩種票的收益差越大。因為當投資者興致高的時候,封閉基金的折價率就低,投資者悲觀的時候,封閉基金的折價率就高。完全是動物精神。封閉式基金的這種情況完全違背了一價定律。

76.有些股票的自有價值是負值。某個公司的業務純淨性也會炒高其股票,導致其母公司股票的自有價值計算下來為負的。1999年,Palm公司股價特別高,而持有其股票的3Com公司竟然股價特別低,除去Palm公司的股價之外剩餘自有價值為-230億美元。許多科技概念股的價格完全不受理性投資者的控制。

77.有效市場假說是好的起點,但它需要補充特別多的東西。價格通常是錯誤的,有時還錯的離譜。

78.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人們可以自由交易,此時資源配置的效率是最佳的。但是,由於稟賦效應和「公平交易」的人類精神,科斯定理是有毛病的。二者分錢的最後通牒博弈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人們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時,會十分生氣,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去懲罰對方。官司打完之後,原告和被告一般會厭惡對方。按照科斯定理,如果敗訴方看重自己剛剛失去的產權,他必須出價給對方拿回產權。但是當人們生氣時,最不願意跟對方說話。 就算是最理性的經濟學家,也不會用金錢買賣的方式交換辦公室,因為那象徵着學術成就。

79.橄欖球隊交易選秀權的可能問題: 贏家的詛咒:當很多人為某標的物展開競爭時,贏家對該物品的估價往往最高。選球員也是如此。 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一般來說,人們傾向於認為其他人和自己有同樣的偏好。比如Iphone剛上市時,我讓班裡同學匿名回答:你用的是Iphone嗎?你認為班裡有多少人在用iphone?結果自己用iphone的人認為大多數學生都在用Iphone,而不用iphone的人預測恰恰相反。 現時偏見:球隊老闆希望引進最強的球員,一次性贏的勝利,不喜歡等。 研究建議:球隊應該用一個靠前的選秀權去換取多個靠後的選秀權,用今年的選秀權去換次年排名靠前的選秀權。

80.委託—代理問題實際上是愚蠢的委託人問題。很多老闆對自己下屬的錯誤負有責任。如果代理人不能馬上扭轉局面,就會受到委託人的壓力,短視的委託人非常愚蠢。

81.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人們總是不斷晉升,直到其變得不稱職。

82.《財富金球》節目。(Golden Balls)兩名選手進入決賽,分高達幾萬十幾萬美元的獎金。每個人可以選擇分,或者偷。如果二人選擇分,那麼每人得到一半。如果一個選擇分,一個選擇偷,那麼選偷的選手會得到全部獎金。選分的人一無所獲。如果兩人都偷,空手而歸。數據顯示,即使金額特別高,人們選擇分的概率依然在50%左右——不過,年輕人更不喜歡選擇分。不過,人們在選擇之前的聲明很有意思。 如果有人明確承諾會分,那麼其真的分的概率高出30%。但是其他軟綿綿的話,暗示自己不會偷的話,則大多是騙人的。也就是說,騙子通常喜歡在撒謊時不提供某些信息,而不是明目張胆地言行不一致。 有一個人非常聰明,他用言論改變了博弈的情況:我向你保證,我必定會偷。但我會把自己的獎金分你一半。結果對方就被迫由偷變分了。

83.當人們得到意外之財時,將其存起來的概率往往比拿到定期工資後存起來的概率更高。尤其是當意外之財比較多的時候。

84.把退休金作為默認選項,把提高退休金作為遠期漲工資後的選項,能大大提高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因為遠期承諾更容易被允許,而且緩解了人們的損失厭惡,默認選項有很好的提示功能。

85.如果你在小便池的中間位置加一個蒼蠅圖案,這會讓尿液濺出的情況減少80%。如果你在某人死後問他親人是否器官捐獻,這會顯得很不好。但是如果你在某人換駕照時問他,你是否同意自己死後器官捐獻,很多人就會同意。我們需要進行提示性選擇。

86.心理學家羅伯特·西迪奧尼有一本書叫《影響力》,有一條很好地意見:如果你想讓人們遵守某個規範,那就告訴他們其他大多數人都在這樣做。英國政府寫信催稅款的時候,如果加上「你所在地區絕大多數人都xx,只有極少數人yy,你是其中之一。」效果會非常好。

87.如果你想鼓勵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讓事情簡化。

88.說服某人去行動:1你有充分理由認為這個行動有受益者。2受眾群體必須認同,希望改變。3成本儘可能低。

89.宏觀行為經濟學是最難弄,進展最慢的。因為數據難找,而且難以對其理論證偽。應對金融危機時,總有經濟學家覺得要政府投資,創造就業,也總有人說,應該減稅,增加經濟活力。我們可能永遠不能解決這個爭議。。

90.獎勵學生的最好方法:表現好的學生減少作業量,要比給好成績的鼓勵更大。 獎勵的老師的最好辦法:獎金學期錢發,如果做的不好,獎金返還。

91.泰勒以前的老師沒有很看重他的前途。「當時,我們並未對他寄予厚望。」但是,這也說明,當你機會成本很低的時候,承擔風險,直言不諱,就是值得的。

92.現在,那些認為世界還是理性經濟人構成的人,揮舞的是白旗,而不是看不見的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