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烹小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若烹小鮮」,多年以來,老子這個人的名聲一直不好。有一個時期,他被看作是代表沒落奴隸主反對社會改革的人物來批判。就是現在,人們一談到老子,就聯想到無為而治,就聯想到不要領導,就聯想到自由化和
原文
多年以來,老子這個人的名聲一直不好。有一個時期,他被看作是代表沒落奴隸主反對社會改革的人物來批判。就是現在,人們一談到老子,就聯想到「無為而治」,就聯想到不要領導,就聯想到自由化和無政府主義。其實這也是誤會。
老子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把治國比作煎小魚那樣便當,當然說得太輕鬆了。但是「烹小鮮」,也是個「烹」字,不是完全聽其自然。既然要烹,也就有個烹調的方法問題,或紅燒,或氽湯,還要放油醬糖醋之類的調味品。由此可見,就拿老子自己的話來說,他並非主張完全無所作為,而是有為的。「烹小鮮」,就是一種作為。象烹調小魚那樣的方法來治國,念念不忘這個「治」字,怎麼能說是全無作為呢?
那末,烹小鮮的精義是什麼呢?就是舊註解所說的「不擾也」。你的小黃魚已放在鍋子裡了,作料都放好了,這就是了。如果還要拿勺子抄來抄去,那小魚一定會炒得糜爛不堪,上不了台盤。正如韓非說的「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
「烹小鮮」的對立面是什麼呢?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管得過細,統得過死」。現在到處講「鬆綁」,要求鬆綁難道就是不要領導嗎?不是的,說是鬆綁,也只是要求「烹小鮮」式的領導。有如農業上的放寬政策。「放寬」、「鬆綁」,都有「不擾」的意思。不要過多的干擾,發揚人們的積極性和民主精神,這也是一種領導藝術。
這些天談文藝上的創作自由,也就有人害怕這樣「無為而治」,莫非「自由化」又來了?其實這也是整個治國方針的一部分。既然農業以「放寬」而豐收,工業以「鬆綁」而搞活。那末文化生活要求少些折騰,來個治文化若烹小鮮,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當然,這對於那些慣於 「越俎代庖」的人來說,可能是有點掃興的。
(1985年1月29日《人民日報》)
賞析
雜文用典多式多樣: 可以一文一典,也可以一文多典; 運用之妙,各有千秋。《若烹小鮮》一文,就是只用一個典故的。它比喻貼切,生動有趣,很有說服力,文字也精練。
此文用的老子「治大國者若烹小鮮」這個典故,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借烹小鮮以喻治國。烹小魚,把魚和佐料放到鍋里了,還拿勺子抄來抄去,結果抄得糜爛不堪,上不得台盤。治國亦如此,朝令夕改,瞎指揮,或管得過多過死,都會帶來禍害。這樣用很簡短的文字,就鮮明地說明了一個大道理。一篇雜文能有這樣一個貼切的典故,也就足夠了。
作者對所用之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過去多認為老子是主張「無為而治」的。這裡說明老子「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的主張,不是完全聽其自然,是要「烹」的,這就是既不是「無為而治」,也不是瞎折騰,亂干預,給老子的主張以有理有據的肯定,這是作者經過了精心研究後的發現,字裡行間閃爍着辯證法的光彩。
用典是為了證今,一般說來,應該指明今日的問題,不然就使人不知所云。此文後兩段談到工業、農業以及文化領域存在的問題,指出存有過多的干預,點出那「越俎代庖」的人,進一步明確了文章的主旨 「不擾也! 」這句古語,直到今日讀來,仍不失為警世之言。
有一種說法,雜文只講小道理,或無道理,我想這是對長篇論文而言的。此文「以小見大」,既有小道理,又引伸出大道理,只是不講空洞的大道理罷了! 林放的雜文多涉及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有的放矢,此文更是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特別是用典之妙,值得學習借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