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脈衝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X射線脈衝星,是一類X射線源天體,位於銀河系。X射線脈衝星的X射線強度呈嚴格周期性變化,從不到一秒至數分鐘不等。第一顆被發現的X射線脈衝星是半人馬座X-3。
產生背景
由衛星發現的X射線源有一半以上是在銀河系內,其餘的則是活動星系的核心或星系團中的高溫氣體。銀河系內的X射線源大部分都與不同形式的坍縮恆星有關:膨脹到星際空間的超新星[1]遺蹟,白矮星,更重要的是包含中子星的雙星系統。
原理
像射電脈衝星[2]一樣,X射線脈衝星的中子星也在快速自轉,並有很強的磁場,磁軸相對於自轉軸有偏斜。來自伴星的氣體並不會直接落向中子星,而是被離心力拖曳而作緩慢的「螺旋線」運動,於是氣體就會形成一個薄薄的吸積盤。
在磁場能量開始超過氣體轉動能的地方,吸積盤被破壞,盤中物質被提出來,沿磁力線落向中子星的磁極。X射線是由氣體對中子星的固體外殼的撞擊而產生的。聯想到水力發電的原理,就容易理解引力場如何能把自己的能量轉變成輻射。水從足夠高處落下時會把勢能轉變成動能,於是以很高的速度撞擊渦輪機葉片,把自己的動能轉變成轉動機械能,機械能又通過磁感應最後轉變成電能和輻射。
整個過程的原動力是地球的引力場,類似的過程也在中子星的表面發生。當然,引力場越強,下落一段給定距離時引力能轉變為輻射的效率就越高。一隻10克的球由高處落到地面,只釋放很少一點熱和紅外輻射。如果它是落到白矮星表面,則釋放的引力能將會大得多,它將發出可見光和紫外輻射。
中子星表面的引力更強,自由下落速度達到10萬公里/秒,10克氣體撞擊中子星表面時以X射線輻射形式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扔在廣島的原子彈。在X射線脈衝星內,每秒鐘有1億噸氣體落到中子星的磁極上,磁極區的直徑約為1公里,被加熱到1億度的高溫,發射的X射線光度比太陽在所有波段的總光度大1萬倍。脈衝現象當然也和射電脈衝一樣是由於中子星自轉對輻射束的調製。
探測
1971年初,烏呼魯探測到半人馬座X──3。這是一個變化的X射線源,平均光度比太陽在所有波段的輻射還要強1萬倍。此外,半人馬座X──3的輻射還有周期為484秒的規則脈衝,這樣短的周期表明,它像射電脈衝星一樣是一顆快速轉動的中子星。但是,它又與射電脈衝星不同,其輻射每隔2087天會停止將近12小時,這意味着這個源是一個掩食雙星系統的成員,每當它轉到那顆大的伴星背後,輻射就被遮擋。一個嶄新而富有成果的天文學分支由此開始,這就是雙星X射線源的研究。
視頻
X射線脈衝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的爆炸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外星探索,2019-8-22
- ↑ 射電脈衝星(radio pulsar),嗶哩嗶哩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