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契丹族

增加 14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外文名''' : Khitay
 
'''别称''' : 吉答、乞塔、乞答、吸给
'''人物''' :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
'''文字''' : 契丹文字
 
'''发式''' : 髡发
 
'''信仰''' : 佛教
|}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 [[ 游牧民族 ]] ,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 [[ 松漠都督府 ]] ,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 [[ 遥辇氏部落联盟 ]] ,依附于 [[ 后突厥汗国 ]] 。天宝四年(745年), [[ 后突厥 ]] [[ 回纥 ]] 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 [[ 耶律阿保机 ]] 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 [[ 神册 ]] 元年(916年)称帝,国号 [[ 契丹 ]] 。大同元年(947年) [[ 辽太宗 ]] 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词源==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 [[ 东晋 ]] 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 新唐书 ]] 》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
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
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 [[ 西拉木伦河 ]] )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ref>[http://www.52shijing.com/lsjm/70687.html 契丹人的后裔现在在什么地方?契丹族还存在吗?],吾爱诗经网</ref>。
===早期历史===
[[File:旧五代史.png|缩略图|右|旧五代史[https://img.jj59.com/1/5aa22c8f2464.png 原图链接][https://www.jj59.com/article/hynrhht.html 来自原创投稿 的图片]]]
契丹最早记载见于《 [[ 魏书 ]] 》。《魏书》在记载与 [[ 北魏 ]] 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
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 [[ 册府元龟 ]] 》、《 [[ 文献通考 ]] 》、《 [[ 宋会要 ]] 》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根据《 [[ 后汉书 ]] 》的记载;契丹来源于 [[ 鲜卑 ]] 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
[[ 东汉 ]] 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 [[ 唐朝 ]] 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 [[ 松漠都督 ]] ,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 [[ 唐高宗 ]] 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 [[ 孙万荣 ]] )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 [[ 李失活 ]] 与奚族首领 [[ 李大酺 ]] 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 [[ 李娑固 ]] 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
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
郁于病死,其弟 [[ 李吐于 ]] 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 [[ 燕郡公主 ]] 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 [[ 李邵固 ]] 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
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 [[ 张守珪 ]] 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 [[ 耶律涅里 ]] 或耶律雅里, [[ 耶律阿保机 ]] 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 [[ 左骁卫将军 ]] 。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 [[ 李怀秀 ]] ,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 [[ 安禄山 ]] 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 [[ 苏可汗 ]] 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 [[ 回鹘 ]] ,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 [[ 可汗 ]] 。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
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
辽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 [[ 巴林左旗 ]] 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925年)东征[[渤海]]国。耶律阿保机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图,天赞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机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率军进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转师南侵,虽然攻占曲阳(今曲阳西)、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坚守,契丹军遂于当年五月退兵北返。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0/23/content_16655596.htm 契丹帝国 辽国简史],中国网  时间: 2008-10-23</ref>。
===南下中原===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会同七年(944年)石重贵不愿向契丹臣服。 [[ 辽太宗 ]] 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
辽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表明了辽太宗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
辽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辽世 [[辽世宗]] 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辽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 [[ 呼和浩特 市]] )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辉煌时期===
辽期间,契丹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辽乾统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
辽天庆四年(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辽天庆五年(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 [[ 完颜阿骨打 ]] 也自称 [[ 皇帝 ]] ,建立 [[ 金朝 ]] ,即 [[ 金太祖 ]] 。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 [[ 女真 族]] 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辽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ref>[http://www.sohu.com/a/280018272_100120177 古代契丹族人口高达三十万,为何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没有它?],搜狐</ref>。
[[历史]]传说契丹族由八个部落发展起来。这时期部落之间“不相统制”,尚未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间具有凝聚力,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各部之间有联合的必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联合起来向外拓展势力。
[[隋朝]]时期,契丹各部组织有了变化,即出现松散的联盟;其时契丹族“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内。隋大业元年(605年),联合突厥偷袭契丹部落,“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产之半赐突厥,余收之以归。”经过这次打击,契丹势力严重削弱。为了生存、发展,契丹各部间的松散联盟形势向固定、永久性联盟形式转化。 [[ 唐朝 ]] 时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稳固的部落联盟,即初期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和后期的 [[ 遥辇氏部 ]] 落联盟。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除军事行动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司法各项。“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这表明,部落联盟时期开始出现具体的管理机构。
==军事==
契丹族世代狩猎游牧,使他们养成了精于骑射,勇敢强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拓展空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战争成为他们谋生计的重要手段。“有事则以攻占为务,闲暇则以畋鱼为生。”契丹人的军事决策过程,集中表现为由兴兵议合转制化为军事集权制。
[[ 隋朝 ]] ,契丹人“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必合符契。”[[ 唐朝]] ,“若有征发,诸部皆需议合”、“战则同行,猎则别部”。这说明:第一,在根据战争需要调动各部族军队时,各部酋帅在一起讨论、商量,达成协议,谓之“议合”。在 [[ 大贺氏 ]] [[ 遥辇氏 ]] 时代,议事会由联盟长主持。第二,调动军队必须履行“合符契”的手续。辽代的“符契”为“金鱼符”。据《 [[ 辽史 ]] 》记载:“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金鱼符”与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两半,分别由联盟长和部落军的酋帅掌握。此信物验合后方能生效。这种“议合制”在辽建国前已经成为定制。对所有的部族军都发生约束力。整个过程体现了平等的气氛、民主的机制,至少带有军事民主制的色彩。
辽朝建国后,适应君主集权制度的需要,为了统一调动军队、统一指挥,这种“兴兵议合制”的方式向以[[皇帝]]为首的军事集权制转化。皇帝不仅控制行政大权、财政大权、立法和司法权,而且还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掌握军权。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军事机构、制定了一套调动军队的严格手续。所以晋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认,契丹军队“法严”,“中国(指中原)所不及也”<ref>[http://www.docin.com/p-1645891231.html 五代时期契丹辽朝军事体育研究],豆丁网</ref>。
===文字===
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契丹大字相传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 [[ 党项 ]][[ 文字 ]] 、金朝创造 [[ 女真文字 ]] 、元朝创造 [[ 八思巴文字 ]] 。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废除为止。
==文学==
783,6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