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云冈石窟

移除 1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形象生动活泼,姿态飘逸隽秀。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 [[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12月14日,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获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2018年10月1日起,云冈石窟旺季门票价格由现行125元/人/次降为120元/人/次。
2018年12月,云冈石窟获得“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称号。<br>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 [[ 武州山石窟寺 ]] 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 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 ]] 》)。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 年~1146 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 [[ 金碑 ]] 》)。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发展时期==
[[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 艺术 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
[[File:云岗石窟.jpg|300px|缩略图|右|云岗石窟[http://zj.sinaimg.cn/2012/1024/U7015P1134DT20121024164419.jpg 原图链接][http://zj.sina.com.cn/travel/message/2012-10-25/072028353_2.html 来自新浪 的图片]]]
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年 —494 ~494 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 [[ 护法天神 ]] [[ 伎乐天 ]] 、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 [[ 佛教石窟艺术 ]] 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
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 [[ 弥勒 佛]] ,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诘尊者]]、[[文殊菩萨]],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 弥勒]] 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年~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 [[ 菩提树 ]] 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 [[ 浮雕 ]]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 [[ 菩萨 ]] 坐于 [[ 狮子 ]] 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 [[ 莲花 ]] 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 [[ 孔雀 ]] 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 [[ 昙曜五窟 ]]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 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 [[ 释迦 牟尼佛]] 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ref>[https://www.lvyougl.com/lywh/358547.html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云游网</ref>。
==遗产价值==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ref>[http://www.gov.cn/test/2006-03/29/content_239276.htm 云冈石窟],中国政府网</ref>。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 [[ 中亚佛教艺术 ]] [[ 中国佛教艺术 ]] 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 [[ 中国宫殿建筑 ]] 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ref>[http://www.gov.cn/test/2006-03/29/content_239276.htm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中国政府网</ref>。
==所获荣誉==
{| class="wikitable" |- !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 ;|-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 为2002rh 为2002年 ~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 2005年 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 |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 |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 |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 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ref>[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34638.html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榜单出炉--广西频道--],人民网广西频道 2018-12-20 [引用日期2018-12-26]</ref> 以上内容来自:|}
==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整理环境保护修缮时期(1955年~1959年)===
===全面维修时期(1977年~1989年)===
自“三年保护工程”之后,又先后完成了第5窟及东部无名窟,第6窟,第7窟和第8窟间墙前壁落石(1979年7月18日)后的残存崖面,第1、2窟窟外佛龛,第3窟,第3窟前室及顶板(1980年7月7日、7月8日、8月3日三次坍塌),第3窟外上方立壁面,第4窟,第4、5窟之间过桥,第12、13窟前立壁上方悬石,第25~29窟,第33、35窟,第48窟悬石和第51窟的维修加固。完成了第1~3窟护坡工程,第1窟东围墙工程,第5、6窟木结构及附属建筑物抿,第5窟东无名窟清理,第20~51窟铺石工程,第50窟路基工程,第13、14窟冲沟蚀空带加固工程,第5~53窟崖顶排水渠修整工程,龙王庙沟考古发掘及修整、垂花门修整工程等。同时,建立了气象站、 [[ 文物 ]] 保护实验室,完成了供暖设施和接待院修建等工程。
===石窟风化治理规划实施阶段(1990年~2005年)===
窟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
制定《 [[ 云冈石窟规划 ]] 》,编制《 [[ 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 》。
其后,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得以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申报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成功;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石窟防水试验工程及第11窟维修等(2005年~2018年)
===开放时间===
夏季:4月15日-10 ~10 月27日,8:30-17:20;冬季:10月28日-4 ~4 月14日,8:30-17:00;节假日适当延长开、闭馆。
===行程线路===
昙曜广场——佛光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山堂水殿)——写经院——石窟群——周总理纪念室——云冈北魏皮影、木偶馆——云冈陈列馆——演艺中心——食货街[12]
==视频==
<center>{{#iDisplay:g01875jg17b|650|480|qq}}</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767,3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