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岛德国建筑群

移除 6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12-27T00:55:39+00:00}}
'''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 [[ 德国 ]] 政府借口 [[ 曹州教案 ]] 派兵强占 [[ 胶州湾 ]] 后,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 [[ 德国 ]] 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 [[ 德国青年派 ]] [[ 哥特式 ]] [[ 罗马式 ]] [[ 巴洛克式 ]] 以及 [[ 拜占廷 ]] [[ 折中主义 ]] 等建筑风格,体现了 [[ 欧洲 ]] 近现代 [[ 建筑艺术 ]] 美学倾向,体现了 [[ 文艺复兴 ]] 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 [[ 历史 ]] 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 [[ 德意志 ]] 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青岛德国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 青岛德国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布区域== 1897年 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 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 建筑 ,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 要分布在 导作用。 青岛 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 近代史上先后 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 经[[德国]] 沂水路 [[日本]] 太平路、广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 [[美国]]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现在基本保持着 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 德国 占领 建筑]]为主要特色的 青岛 时期的 城市近现代 建筑 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 艺术文化景观 这些 街道两侧 建筑中所包含 的德国 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 建筑 艺术美学倾向 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 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 出明显 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1913年《 [[ 香港每日新闻 ]] 》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 :“ 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按其类型、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性建筑、军事类建筑、公共设施类建筑、经济和文化类建筑、商业娱乐性建筑等。
①、行政性建筑
多选择于市区的中心部位,体现殖民统治的控制作用。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 [[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 [[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 ]] [[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 ]] 等。
②、军事类建筑
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在青岛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设。其主要建筑、构筑物有: :[[ 俾斯麦兵营 ]] [[ 伊尔蒂斯兵营 ]] [[ 青岛山炮台 ]] [[ 游内山灯塔 ]] [[ 小青岛灯塔 ]] 等。
在德国人修建的军事设施中,俾斯麦兵营、青岛山炮台等较为典型。俾斯麦兵营选址于原清兵嵩武中营址,即今 [[ 中国海洋大学 ]] 水产学院处。兵营由四座营房和一座礼堂组成,可容纳一整师的官兵。兵营建筑分前后两排,与礼堂建筑共同围合成一矩形广场。兵营建筑采用工字型平面布局形式,结构为砖混式,采用 [[ 花岗岩 ]] 嵌角合置于基座的处理手法,使之与砖砌墙身相结合,形成凝重典雅的建筑立面形式,同时含有浓重的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的装饰格调,建筑风格具有" “[[ 巴洛克" ]]” 式风格。而礼堂建筑则有浓重的" 高直" 式风格。整组建筑在设计 [[ 艺术 ]]和 施工技术方面都有较高的质量水准,是德国建筑在青岛的典型作品之一。
③、公共设施类建筑
这些建筑是德国为占领青岛而投资兴建的主要服务性建设内容。建筑风格和建造形式依然采用德国国内建筑的格调和设计思路,因而体现着浓重的 [[ 欧洲文化 ]] 情调。主要建筑有 [[ 观象台办公楼 ]] [[ 胶海关 ]] [[ 德国野战医院 ]] [[ 青岛火车站 ]] 等。
观象台办公楼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1910年6月11日始建,1912年1月9日建成。此楼建于海拔高度780米的观象山顶。整幢大楼以花岗岩剁斧石砌外墙,德国古堡式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 牛舌瓦 ]] 屋面。另有 [[ 花岗岩砌塔楼 ]] ,呈 [[ 凹形城堞 ]] 式,高度为21.6米。整座建筑构图严谨,特色鲜明,是德占青岛时期的重要功能性建筑之一。
④、经济和文化类建筑
这类建筑多建于德占初期,通常占据了市区临海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建筑物本身,从风格到形式都较好的反映了功能特性,是德占时期青岛建筑的主流。其代表性建筑有 [[ 德华银行 ]] [[ 山东路矿公司 ]] [[ 基督教堂 ]] [[ 德华高等学堂 ]] 等。
基督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建于1908-1910 年~1910 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1908年动工,1910年建成。为砖石结构 [[ 德国古堡式 ]] 建筑,建筑面积1167.18平方米。由钟楼和教堂两部分组成,钟楼立面有大块 [[ 蘑菇石 ]] 砌墙体,上有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瓦屋顶和绿色尖顶钟楼。钟楼高39.16米,上有巨型钟表。教堂内可容数百人活动,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上下两层,内部装饰精美典雅。是德占时期德建筑精品。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修复后对外开放。
德华银行旧址位于市南区广西路14号,建于1899年--1901 ~1901 年。初为德华银行营业部,德国建筑师 [[ 锡乐巴 ]] [[ 魏尔勒 ]] 设计。采用19世纪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式建筑风格德国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8306.7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地上二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为青黑色、留有很小圆形老虎窗的蒙莎顶。西面和南面设两层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后改造封闭),高约4米。外墙为多孔式沙浆抹面,建筑四角镶有 [[ 隅石 ]] 。整个建筑比例和尺度和谐严谨。
⑤、商业娱乐性建筑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广西路、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一带,一般都采用欧洲中世纪临街店铺设计形式,装饰手法较为丰富。主要建筑有: :[[ 青岛国际俱乐部 ]] [[ 医药商店 ]] [[ 海滨旅馆 ]] [[ 水师饭店 ]]  海滨旅馆建成于1904年。十九世纪德式公共酒店建筑。建筑面积4940.55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水泥结构。共有大小房间30余间。花岗岩砌基,清水墙面勾缝清晰,敞廊露柱,造型独特。室内木板地,木楼梯,半圆形大门,门上刻花,房间高大宽敞,采光通风极佳。该建筑属[[欧洲]]中世纪“田园式”公共建筑格调,是青岛海滨较为突出的一座建筑精品
海滨旅馆建成于1904年。十九世纪德式公共酒店建筑。建筑面积4940.55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水泥结构。共有大小房间30余间。花岗岩砌基,清水墙面勾缝清晰,敞廊露柱,造型独特。室内木板地,木楼梯,半圆形大门,门上刻花,房间高大宽敞,采光通风极佳。该建筑属欧洲中世纪"田园式"公共建筑格调,是青岛海滨较为突出的一座建筑精品==参考文献==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27,1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