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983
次編輯
變更
徽剧
,無編輯摘要
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211 徽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2019年11月,徽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二簧腔(二黄腔)的形成是由几种声腔融合而成。初时,吹腔用崑笛伴奏,因其四平腔、崑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崑腔」、「崑平腔」。这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改用[[唢吶]]伴奏,形成了“唢吶二簧”。当时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吸收了拨子之后并加以演化成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衍生了二簧平、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朝]][[乾隆]]年间,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二簧、西皮慢慢合流,并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人,把徽剧带到[[扬州]]。当时扬州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被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又把徽剧带到了[[北京]]。后来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徽剧在北京后便兴盛起来,直到[[嘉庆]]、[[道光]]年间,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自此,徽班的影响遍及全国南北各省。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剧种中,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子 <ref>[http://www.xi-qu.com/huij/zs/11854.html 徽剧的形成],中国戏曲网</ref> 。
清代末叶,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京剧,徽剧却日益衰落。到了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了[[安徽省徽剧团]],徽剧老艺人培养年轻演员,挖掘及整理剧目。60年代,徽剧在北京重生,《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都获得好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徽剧在婺源仍然很受欢迎。每逢新年过节,各地抢着请剧团去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