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豫剧

移除 1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ref>{{cite web|url=http://www.cssn.cn/news/149356.htm |title=中国五大剧种之豫剧简介 |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院 |date=2011-03-16 |language=zh-han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07094307/http://cssn.cn/news/149356.htm |archivedate=2012-06-07 }}</ref>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ref group="注">[[曹植]]的《箜篌引》有[[洛阳|京洛]]出名讴之说。</ref>,又叫“河南讴”。又因其[[音乐|音乐伴奏]]用[[梆子|枣木梆子]]<ref group="注">枣树的果实为红色,其味甘甜绵长,由她的枝干做出来的梆子,通过敲打形成的声音,仿佛来自大自然的天籁。</ref>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ref>{{cite web|url=http://henan.china.com/zh_cn/shq/jiaodian/11085711/20101124/16260236.html|title=商丘豫剧团赴台湾进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展演|publisher=中华网|date=2010-11-24|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十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而将该剧种定名为“豫剧”。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疆]]、[[西藏]]、青海等各省以及[[台灣]]等地都曾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ref>{{cite web|url=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0604/t20060420_25919.html |title=从数据看全国戏曲剧种的构成与分布 |publisher=2006-04-20 |date=中国文化部 |language=zh-han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02132105/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0604/t20060420_25919.html |archivedate=2011-10-02 }}</ref>2006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cite web|url=http://expo.people.com.cn/GB/173995/174006/10530267.html|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9年12月7日| language =zh-hans}}</ref>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 [[ 艺术 ]] 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名称豫剧 地理标志河南地区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3 外 文名称Yu Opera 发源地区河南开封 著名院团河南省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 时代人物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 代表剧目梵王宫、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历史沿革==
===起源===
==历史沿革=====起源===关于豫剧的起源最初有三种说法。''' 一说''' ,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清代]]李调元的《剧话》中有的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人们据此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形成于[[明朝]];''' 二说''' ,明朝中后期,在[[中原]]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精华发展而成。依据是《清稗类钞·戏剧》“土梆戏”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 三说''' ,明朝末期在[[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河南民歌和小调相结合而成。<ref>{{cite web|url=http://www.arthtml.com/eNews/news/200611/0014_0000000509.html|title=中国戏曲剧种之豫剧起源|publisher=中国艺术作品珍藏网|date=2006-11-24|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27055151/http://www.arthtml.com/enews/news/200611/0014_0000000509.html|archivedate=2011-04-27}}</ref>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 [[ 历史 ]] 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ref group="注">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ref>瓦舍<ref group="注">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ref>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ref>{{cite web|url=http://xn--xkru7km70b8da.com/ytsc/zywh/2008/06/998069.html|title=戏曲文化: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publisher=华夏经纬网|date=2008-06-13|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从''' 干梆子''' ''' 土梆子''' 再到''' 河南梆子''' 最后演变为''' 豫剧''' ,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参加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因豫剧强大的艺术魅力,使京剧败下阵来,退出了茶社,1916年12月29日出版的《嵩岳日报》载:“汴省簧戏屡演屡辍,惟梆戏颇持久”。除省城开封之外,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地也先后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ref>{{cite book| author =胡朴安| title =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 |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year = 2011
</ref>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同乐、永乐和国民四个戏院,各地豫剧演员荟萃开封,广受欢迎。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民国十七年(1928年)省教育厅又成立了戏曲审查会,颁发各种《章程》。以樊粹庭、王镇南、邹少和、蒋文质、张介陶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推广部主任[[樊粹庭]]在开封组建''' 豫声戏剧学社''' ,与陈素真对戏剧的科白、词句、腔调、做工、化装、行头进行改革,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戏剧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镶入时代思想,提高了剧目、唱词的文学品位,发挥了唱唸做舞的综合优势,改革了旧曲,合流了唱调,创立了新腔新韵。樊粹庭还将同乐戏院改为''' 豫声剧院''' ,邀请[[陈素真]]、[[赵义庭]]等人组成强大的演出班子在豫声剧院售票演出,改编后的豫剧颇受欢迎,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民报》载:「每晚座无隙地」。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的豫西调戏班到开封演出,1937年主演王镇南《六部西厢》一举成名。常香玉在梆子[[王镇南]]的帮助和指导下,同年成立''' 中州戏曲研究社''' ,致力于豫剧改革,演新戏。并与豫声剧院的[[陈素真]],永安舞台的[[司凤英]],三足鼎立,各展风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将原豫声剧院的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狮吼剧团,宣传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战士,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1938年,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提,黄河泛滥,民众流离失所。有不少豫剧团体进入西安,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的香玉剧社,[[崔兰田]]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等,西安成为豫剧的演出的重要阵地。还有一些演员进入安徽[[界首]]演出,如[[毛兰花]]、[[马金凤]]、[[阎立品]]等。在抗战中,各流派的演员为了谋生而到处流动,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剧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1949年之后===
 ====中 人民共和 ==== [[中 人民共和 ]]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 相继成立,新编曲目、 目大量出现。 攝製 摄制 了大量的舞台 藝術紀錄電 艺术纪录电 影片、 電視 电视 片,保存 紀錄 纪录 藝術 艺术 家和 劇團 剧团 的表演 藝術 艺术 。<ref>{{cite web|url=http://www.radiohenan.com/xqwh/70078.html|title=河南戏曲大事记|publisher=河南戏曲广播|date=2011年5月12日|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19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阎立品、陈素真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口号中,豫剧同其他戏曲团一样,大量传统服装、道具、戏曲资料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烧毁。还有许多豫剧演员遭到批斗,如常香玉被剥夺演出权,《河南日报》对她进行批判,称之为“大戏霸”。同时,包括河南豫剧院在内的一些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在全国大力普及[[样板戏]]的形势下,豫剧工作者为豫剧移植样板戏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适合演样板戏的演员被迫改行。从1966年到1972年这段文革时期,豫剧除了移植样板戏外,几乎没有新创做的剧目。 文革结束后,一些传统的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这一时期,豫剧创做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到1983年,文革时期的创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从 [[ 艺术 ]] 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实验。
进入1990年代,[[河南电视台]]自1994年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甚至国外各地演出,使豫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ref>{{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dhfd/rdtj/t20090409_1524675.htm|title=从《梨园春》现象看豫剧振兴|publisher=大河网|date=2009年4月9日|accessdate=| language =zh-hans}}</ref>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ref>{{cite web|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18/content_2858691.htm|title=中戏首开豫剧本科班|publisher=中国青年报|date=2009-09-18| language =zh-hans }}</ref>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ref>{{cite web|url=http://www.hawh.cn/html/20100928/997910.html|title=“亚洲豫剧论坛”在新加坡圆满落幕|publisher=河南省文化厅|date=2010-09-28}}{{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中 ====
自1949年 [[中华民国国军]] 輾轉 辗转 至台湾,意外地撒 植根,[[国民党]] “弘扬[[中原文化]]”,以豫剧做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因而在台湾得到大力发扬,豫剧当时是台湾政府资助的剧种之一。<ref>{{cite web|url=http://huaxia.com/2003627/00018003.html|title=在豫剧的故乡 |publisher=《两岸关系》杂志|date=2001年8月24日| language =zh-hans}}</ref>但[[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豫剧环境受到影响,财源与后继人才培养不足,观众日益减少,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ref>{{cite web|url=http://qkzz.net/article/5e09aca2-ae2e-45ae-8030-6e906785aeb0_2.htm|title=豫剧在台湾|publisher=全刊杂志赏析网|date=| language =zh-hans}}</ref> 管如此,1994年因 方精 人事, 存的豫 劇隊險 剧队险 遭裁撤,亦是由李登 輝親 辉亲 下口 諭務 谕务 必保留此表演 團體 团体 並於1996 并于1996 年改 教育部。<ref>{{cite web|url=http://kcginfo.kcg.gov.tw/Publish_Content.aspx?n=3D7C9BFC4F86BF4A&sms=FB76F1E6517A12DC&s=FF210059589C57F1&chapt=1486&sort=1|title= 根木梆子 聲傳 声传 半世 |publisher=高雄 刊|date=2018年5月28日|language=zh-hant}}</ref>在[[马英九]]上台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豫台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豫剧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ref>{{cite web|url=http://news.sina.com.cn/o/2010-02-25/010717123201s.shtml|title=今年豫台文化交流将打造六大品牌|publisher=郑州晚报|date=2010年2月25日| language =zh-hans}}</ref>目前,[[台湾豫剧团]]是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 臺灣傳統藝術總處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的国家级公立豫剧表演团体。
=====蒋氏父子与豫剧=====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 杰]]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富国岛]],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 ,其太太[[张岫云]]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中州豫剧团”),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在1969年4月2日中 國國 国国 第十次全 代表大 的晚会上,蒋介石指明要看豫剧,并看完新编历史名剧《杨金花》上下全场,盛赞豫剧具有教忠教孝的意义。<ref>{{cite web|url=http://www.xijucn.com/html/yuju/20110817/28089.html|title=蒋氏父子与台湾豫剧|publisher=中国戏曲网|date=| language =zh-hans }}</ref>1974年,[[中国电影 片厂]]拍摄的豫剧电影《秦良玉》,呈献蒋介石,甚获 赏,并令颁三军观赏。
受父亲影响,[[蒋经国]]对豫剧亦情有独钟,在他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期间,就过观赏过由[[王海玲]]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剧,并向[[严家淦]]和[[何应钦]]等人推荐。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和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在1978年的台湾军队第14届文艺金奖会演上,总统蒋经国亲临观赏,并颁发给飞马豫剧队奖金四万元[[新台币]]。<ref>{{cite journal zh
=====台湾豫剧发展史=====
依據陳芳、嚴立模所编的《台灣豫劇五十年圖志》,豫剧在台湾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
''' 依据陈芳、严立模所编的《台湾豫剧五十年图志》,豫剧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  奠基期''' 是在1950年代,1950年元旦,由[[杜玉柯]]集合安排 好豫 陸軍 陆军 文工 系眷 在[[高雄 ]][[ | ]](今高雄市 )演出《 轅門斬 辕门斩 子》,是目前所知台 最早的豫 演出,同年,在 陸軍陆军[[ ]] 團長 团长 的支持下, 立「 黃龍 黄龙 劇隊 剧队 」,七年 ,由 調駐馬 调驻马 祖的[[芮文正]] 組織 组织 「虎 劇隊 剧队 」,此 為後來 为后来 光豫 劇隊 剧队 」前身。另外,1951年[[毛 花]]受邀加入、指 導並 导并 成立「空 軍業餘 军业余 劇團 剧团 」,又 「大 劇隊 剧队 」,1958年大 鵬開辦 鹏开办 了[[台 ]]史上第一 [[科班]]即中 軍業餘 军业余 劇團學 剧团学 生班(大 劇隊學 剧队学 生班),招收第1期 生8人,第2期 生4人,第3期 生8人后停 。而1953年[[ ]] 組織 组织 的「中州豫 劇隊 剧队 隊輾轉 队辗转 由[[ 甸]]、[[越南]] ,改 成立「 飛馬 飞马 劇隊 剧队 」,成 薪火相 的重要 劇團 剧团 。1959年 開辦 开办 的中 軍陸戰隊飛馬 军陆战队飞马 劇隊學 剧队学 生班是台 史上 持最久的豫 科班(后 改成 劇藝實驗學 剧艺实验学 校豫 科),停 前共培 出9期 生。大 飛馬 飞马 出的 這幾 这几 批演 劇發 剧发 展的中 力量。
''' ''' 集中在1960年代,当时台 灣軍 湾军 方政 戰體 战体 始整 劇團 剧团 ,大 首先 於1965 于1965 年解散, 光也 於1971 于1971 年解散,唯 飛馬 飞马 劇隊 剧队 雲陳 云陈 獲時 获时 任[[中 國國 国国 防部]]部 [[ 蔣經國蒋经国]]下令特 而特准保留。然毛 花、 後離開劇團 后离开剧团 ,迫使第一代豫 科班 生立即接棒,此 時國 时国 防部 置「 國軍 国军 金像 」,1966年[[王海玲]]初演《花木 》成功,一 。此 期的演出,以 競賽戲 竞赛戏 摩公演 主。
'''轉 形期'''約 为1970年代,1971年 光豫 劇隊 剧队 飛馬 飞马 劇隊 剧队 吸收 光成 ,成 劇發 剧发 展的唯一重 期的演出重心,已 從勞軍 从劳军 及商 性公演, 移至 國軍 国军 中心每年三 的公演,及 國軍 国军 金像 獎競賽戲 奖竞赛戏 走向了京 化、精 化的路 线 考京 的分 形式 ,排演如《 拂》(由程派名 )等新 。同 對於飛馬 对于飞马 「新豫 」的表演 格,河南同 鄉會 乡会 「[[台北市豫剧改进会]]」也聘 請張 请张 戲開 戏开 始演出一些改革 目,如《桃花庵》、《平 遼東 辽东 》等 的改 演出。
'''興 盛期''' 是在1980年代, 飛馬 飞马 劇隊繼續國軍 剧队继续国军 中心定期公演, 躍於 跃于 種藝 种艺 文活 ,提升了豫 文界的地位,其所代表的 型意 ,是 從國軍 从国军 中心的 傳統戲 传统戏 向新文 藝觀眾 艺观众 群,逐 漸蛻變為 渐蜕变为 表演 藝術 艺术 的重要 資產 资产 。此 期的表演 格,不再 強調 强调 化,而是向 深掘, 榜活 土特色, 在此基 之上 行精 化的 理,如《新白 馬關 马关 》、《新秦香 》、《新洛 陽橋 阳桥 》等骨子老 的修整重排及新 目《梁祝 》、《白 花》的 演等。
'''創發 创发 ''' 是从1990年代至今,1990年代, 飛馬 飞马 受邀至[[美 |美]]、[[德 |德]]、[[ 地利| ]]、[[意大利|意]]、[[英 |英]]等 公演,以豫 劇藝術 剧艺术 站上 國際 国际 舞台。1996年,台 灣軍 湾军 定不再 經營戲 经营戏 劇隊 剧队 ,1月1日 飛馬 飞马 劇隊從 剧队从 軍陸戰隊 军陆战队 移到[[中 教育部]]下,改成[[ 劇團剧团]]豫 劇隊 剧队 ,它就是 在的 國營国营[[ 臺灣 台湾 劇團剧团]],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 脫離脱离[[ 劇團剧团]] 立,成为其对等机构。2012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文化部]]成立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近年 ,台湾豫剧团的演出 貌以「 代化 本土化,展 包容性 與創 与创 新性」 為發 为发 標誌 标志 強調 强调 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 灣內 湾内 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台湾豫剧团于2000年首度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为豫剧版《约束》,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
==== 两岸豫剧交流 ====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的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对岸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时期进入双向交流时期。其中1998年4月,[[郑州市豫剧团]]一行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演出。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2008年8月,河南省决定每年免费为台湾培养一批豫剧演员,扶持台湾豫剧发展。<ref>{{cite web|url=http://news.sohu.com/20080812/n258776827.shtml|title=河南拟免费培养台湾青年豫剧演员|publisher=搜狐网|date=2008年8月12日}}</ref>2009年,两岸合作剧目迈向国际舞台,河南艺术家与台湾豫剧团合作的豫剧大戏《约束》,赴[[伦敦]]参加“第四届英国莎士比亚双年会”,演出获得很高评价。<ref>{{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txsy/rdpt/sdyd/t20100524_1807238.htm|title=豫台豫剧交流纪事|publisher=大河网|date=2010年5月6日}}</ref>
===艺术特色===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ref>{{cite web|url=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9/08/XQ0909080006.htm|title=戏曲大观园:豫剧─激情奔放特色浓郁|publisher=[[文汇报]]|date=2009-09-08|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一般称为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ref name="skyyj"/>
''' 四生''' 是指正生,二生,小生和武生。[[正生]]又称红生、大生、大红脸;[[二生]]又称二红脸、马上红脸;[[小生]]后来又分出娃娃生;[[武生]]又称边生。''' 四旦''' 是指[[正旦]](青衣、闺门旦)、[[小旦]](花旦)、[[老旦]](婆旦)、[[彩旦]](泼旦、丑旦),后来又有了[[帅旦]]、[[武旦]](刀马旦)。''' 四花脸''' 是指大花脸(含白脸)、二花脸(或称武花脸、摔打花脸,以后又分出毛脸)、三花脸(丑)、黑脸。
===艺术形式===
豫剧艺术形式表现在“四功五法”上,“四功五法”是豫剧演员基本功的统称。''' 四功''' 是指唱、念、做、打(舞),“唱”即演唱者随剧情、人物性格、思想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用声乐技巧生动表现出来,唱要求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念”是指念白,用接近于生活的语言,以韵律化的方式展现的对白,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戏曲对白;“做”泛指表演技巧,特指舞蹈化的形式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在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化体现。''' 五法''' 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是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是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是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是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唱腔===
''' 祥符调''' 是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豫东调''' 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豫西调''' 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沙河调''' 流行于[[沙河]]流域,这种腔调是祥符调和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在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西岸,流行着南阳梆子,后来祥符调在漯河、周口一带扎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阳梆子的精华后而形成的一个流派。''' 高调''' 在豫鲁冀三地交界处还有一个流派叫高调,高调与其他流派愈走愈远,最终脱离了豫剧形成了新的剧种叫大平调。
==豫剧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伦理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据1956年统计,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南阳关》、《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
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海峡两岸豫剧界又创作出许多新作品,如《香魂女》、《焦裕禄》、《中国公主杜兰朵》、《铡刀下的红梅》、《花嫁巫娘》、《秦少游与苏小妹》、《武后与婉儿》、《龙宫奇缘》、《美人尖》、《田姐与庄周》、《斗笠县令》、《龙门大佛》等。
 
 
==保护现状==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 2018年12月 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 豫剧 被列入 传承基地为 第一批 家级非物质 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遗产名录 传承基地 [8]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豫剧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主要流派==
<center>
==主要演出团体==
{{主条目|豫剧团列表}}
豫剧在全国11个省有167个专业剧团,专业从业人员1万4千多人,是全国第一大[[地方戏剧|地方剧种]]。连同民营剧团在内,共有一千六百多个剧团。
''' 河南省''' :[[河南豫剧院]]以及包括[[开封市豫剧团]]、[[洛阳市豫剧团]]等在内的河南18个地市豫剧团
''' 河北省''' :[[邯郸东风豫剧团]]<ref>{{cite web|url=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030314/hddfjt.htm|title=邯郸东风剧团|publisher=中国戏剧场|date=|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02231338/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030314/hddfjt.htm|archivedate=2009-04-02}}</ref>、[[河北省春燕豫剧团]]<ref>{{cite web|url=http://www.xijucn.com/html/yuju/20090223/7774.html|title=河北省春燕豫剧团|publisher=中国戏曲网|date=2009年2月23日| language =zh-hans}}</ref>、河北省平原青年豫剧团、邢台市豫剧团
''' 陕西省''' :[[西安市豫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
''' 山东省''' :[[济南市豫剧团]]、济宁市豫剧团、聊城市豫剧团、菏泽市豫剧团
''' 湖北省''' :[[襄樊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市豫剧团<ref>{{cite web|url=http://www.xijucn.com/html/yuju/20081123/6201.html|title=老河口豫剧团|publisher=中国戏曲网|date=2008年11月23日| language =zh-hans}}</ref>、武汉市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
''' 安徽省''' :毫州市豫剧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
''' 四川省''' :[[四川省豫剧团 ]]
''' 江苏省''' :江苏省梆子剧团、徐州豫剧团、丰县小皇后豫剧团
''' 甘肃省''' :兰州市豫剧团、甘肃省豫剧团
''' 山西省''' :太原市豫剧团、大同市豫剧团、阳泉市豫剧团 长治市豫剧团
''' 黑龙江省''' :鹤岗市豫剧团、哈尔滨市豫剧团、伊春市豫剧团
''' 新疆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石河子市豫剧团、农九师豫剧团
''' 台湾''' :[[ 臺灣 台湾 劇團剧团]]
== 部分剧目 ==
 
*[[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
*[[七品芝麻官 (电影)|七品芝麻官]]
*[[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
== 參看 == 
*[[梨园春]]
*[[中国豫剧节]]
==参考资料==
{{reflist|2}}
[[Category:豫剧| ]]
272,1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