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73
次編輯
變更
豫剧
,無編輯摘要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ref>{{cite web|url=http://www.cssn.cn/news/149356.htm |title=中国五大剧种之豫剧简介 |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院 |date=2011-03-16 |language=zh-han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07094307/http://cssn.cn/news/149356.htm |archivedate=2012-06-07 }}</ref>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ref group="注">[[曹植]]的《箜篌引》有[[洛阳|京洛]]出名讴之说。</ref>,又叫“河南讴”。又因其[[音乐|音乐伴奏]]用[[梆子|枣木梆子]]<ref group="注">枣树的果实为红色,其味甘甜绵长,由她的枝干做出来的梆子,通过敲打形成的声音,仿佛来自大自然的天籁。</ref>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ref>{{cite web|url=http://henan.china.com/zh_cn/shq/jiaodian/11085711/20101124/16260236.html|title=商丘豫剧团赴台湾进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展演|publisher=中华网|date=2010-11-24|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十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而将该剧种定名为“豫剧”。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疆]]、[[西藏]]、青海等各省以及[[台灣]]等地都曾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ref>{{cite web|url=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0604/t20060420_25919.html |title=从数据看全国戏曲剧种的构成与分布 |publisher=2006-04-20 |date=中国文化部 |language=zh-han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02132105/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0604/t20060420_25919.html |archivedate=2011-10-02 }}</ref>2006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cite web|url=http://expo.people.com.cn/GB/173995/174006/10530267.html|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9年12月7日| language =zh-hans}}</ref>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 [[ 艺术 ]] 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名称豫剧 地理标志河南地区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3 外 文名称Yu Opera 发源地区河南开封 著名院团河南省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 时代人物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 代表剧目梵王宫、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历史沿革==
===起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 [[ 历史 ]] 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ref group="注">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ref>瓦舍<ref group="注">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ref>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ref>{{cite web|url=http://xn--xkru7km70b8da.com/ytsc/zywh/2008/06/998069.html|title=戏曲文化: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publisher=华夏经纬网|date=2008-06-13|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从''' 干梆子''' 到''' 土梆子''' 再到''' 河南梆子''' 最后演变为''' 豫剧''' ,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参加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因豫剧强大的艺术魅力,使京剧败下阵来,退出了茶社,1916年12月29日出版的《嵩岳日报》载:“汴省簧戏屡演屡辍,惟梆戏颇持久”。除省城开封之外,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地也先后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ref>{{cite book| author =胡朴安| title =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 |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year = 2011
</ref>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同乐、永乐和国民四个戏院,各地豫剧演员荟萃开封,广受欢迎。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民国十七年(1928年)省教育厅又成立了戏曲审查会,颁发各种《章程》。以樊粹庭、王镇南、邹少和、蒋文质、张介陶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推广部主任[[樊粹庭]]在开封组建''' 豫声戏剧学社''' ,与陈素真对戏剧的科白、词句、腔调、做工、化装、行头进行改革,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戏剧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镶入时代思想,提高了剧目、唱词的文学品位,发挥了唱唸做舞的综合优势,改革了旧曲,合流了唱调,创立了新腔新韵。樊粹庭还将同乐戏院改为''' 豫声剧院''' ,邀请[[陈素真]]、[[赵义庭]]等人组成强大的演出班子在豫声剧院售票演出,改编后的豫剧颇受欢迎,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民报》载:「每晚座无隙地」。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的豫西调戏班到开封演出,1937年主演王镇南《六部西厢》一举成名。常香玉在梆子[[王镇南]]的帮助和指导下,同年成立''' 中州戏曲研究社''' ,致力于豫剧改革,演新戏。并与豫声剧院的[[陈素真]],永安舞台的[[司凤英]],三足鼎立,各展风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将原豫声剧院的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狮吼剧团,宣传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战士,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1938年,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提,黄河泛滥,民众流离失所。有不少豫剧团体进入西安,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的香玉剧社,[[崔兰田]]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等,西安成为豫剧的演出的重要阵地。还有一些演员进入安徽[[界首]]演出,如[[毛兰花]]、[[马金凤]]、[[阎立品]]等。在抗战中,各流派的演员为了谋生而到处流动,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剧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1949年之后===
====中 華 华 人民共和 國国==== [[中 華 华 人民共和 國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 陸 陆 相继成立,新编曲目、 劇 剧 目大量出现。 國 国 家 攝製 摄制 了大量的舞台 藝術紀錄電 艺术纪录电 影片、 電視 电视 片,保存 紀錄 纪录 了 許 许 多 藝術 艺术 家和 劇團 剧团 的表演 藝術 艺术 。<ref>{{cite web|url=http://www.radiohenan.com/xqwh/70078.html|title=河南戏曲大事记|publisher=河南戏曲广播|date=2011年5月12日|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19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阎立品、陈素真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口号中,豫剧同其他戏曲团一样,大量传统服装、道具、戏曲资料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烧毁。还有许多豫剧演员遭到批斗,如常香玉被剥夺演出权,《河南日报》对她进行批判,称之为“大戏霸”。同时,包括河南豫剧院在内的一些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在全国大力普及[[样板戏]]的形势下,豫剧工作者为豫剧移植样板戏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适合演样板戏的演员被迫改行。从1966年到1972年这段文革时期,豫剧除了移植样板戏外,几乎没有新创做的剧目。 文革结束后,一些传统的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这一时期,豫剧创做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到1983年,文革时期的创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从 [[ 艺术 ]] 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实验。
进入1990年代,[[河南电视台]]自1994年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甚至国外各地演出,使豫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ref>{{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dhfd/rdtj/t20090409_1524675.htm|title=从《梨园春》现象看豫剧振兴|publisher=大河网|date=2009年4月9日|accessdate=| language =zh-hans}}</ref>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ref>{{cite web|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18/content_2858691.htm|title=中戏首开豫剧本科班|publisher=中国青年报|date=2009-09-18| language =zh-hans }}</ref>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ref>{{cite web|url=http://www.hawh.cn/html/20100928/997910.html|title=“亚洲豫剧论坛”在新加坡圆满落幕|publisher=河南省文化厅|date=2010-09-28}}{{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中 華 华 民 國国====
豫 劇 剧 自1949年 隨随[[中华民国国军]] 輾轉 辗转 播 遷 迁 至台湾,意外地撒 種 种 植根,[[国民党]] 為 为 “弘扬[[中原文化]]”,以豫剧做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因而在台湾得到大力发扬,豫剧当时是台湾政府资助的剧种之一。<ref>{{cite web|url=http://huaxia.com/2003627/00018003.html|title=在豫剧的故乡 |publisher=《两岸关系》杂志|date=2001年8月24日| language =zh-hans}}</ref>但[[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豫剧环境受到影响,财源与后继人才培养不足,观众日益减少,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ref>{{cite web|url=http://qkzz.net/article/5e09aca2-ae2e-45ae-8030-6e906785aeb0_2.htm|title=豫剧在台湾|publisher=全刊杂志赏析网|date=| language =zh-hans}}</ref> 儘 尽 管如此,1994年因 軍 军 方精 簡 简 人事, 僅 仅 存的豫 劇隊險 剧队险 遭裁撤,亦是由李登 輝親 辉亲 下口 諭務 谕务 必保留此表演 團體 团体 , 並於1996 并于1996 年改 隸 隶 教育部。<ref>{{cite web|url=http://kcginfo.kcg.gov.tw/Publish_Content.aspx?n=3D7C9BFC4F86BF4A&sms=FB76F1E6517A12DC&s=FF210059589C57F1&chapt=1486&sort=1|title= 兩 两 根木梆子 聲傳 声传 半世 紀纪|publisher=高雄 畫 画 刊|date=2018年5月28日|language=zh-hant}}</ref>在[[马英九]]上台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豫台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豫剧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ref>{{cite web|url=http://news.sina.com.cn/o/2010-02-25/010717123201s.shtml|title=今年豫台文化交流将打造六大品牌|publisher=郑州晚报|date=2010年2月25日| language =zh-hans}}</ref>目前,[[台湾豫剧团]]是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 國 国 立 臺灣傳統藝術總處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的国家级公立豫剧表演团体。
=====蒋氏父子与豫剧=====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 黃 黄 杰]]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富国岛]],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 濤 涛 ,其太太[[张岫云]]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中州豫剧团”),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在1969年4月2日中 國國 国国 民 黨 党 第十次全 國 国 代表大 會 会 的晚会上,蒋介石指明要看豫剧,并看完新编历史名剧《杨金花》上下全场,盛赞豫剧具有教忠教孝的意义。<ref>{{cite web|url=http://www.xijucn.com/html/yuju/20110817/28089.html|title=蒋氏父子与台湾豫剧|publisher=中国戏曲网|date=| language =zh-hans }}</ref>1974年,[[中国电影 製 制 片厂]]拍摄的豫剧电影《秦良玉》,呈献蒋介石,甚获 讚 赞 赏,并令颁三军观赏。
受父亲影响,[[蒋经国]]对豫剧亦情有独钟,在他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期间,就过观赏过由[[王海玲]]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剧,并向[[严家淦]]和[[何应钦]]等人推荐。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和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在1978年的台湾军队第14届文艺金奖会演上,总统蒋经国亲临观赏,并颁发给飞马豫剧队奖金四万元[[新台币]]。<ref>{{cite journal zh
=====台湾豫剧发展史=====
==== 两岸豫剧交流 ====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的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对岸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时期进入双向交流时期。其中1998年4月,[[郑州市豫剧团]]一行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演出。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2008年8月,河南省决定每年免费为台湾培养一批豫剧演员,扶持台湾豫剧发展。<ref>{{cite web|url=http://news.sohu.com/20080812/n258776827.shtml|title=河南拟免费培养台湾青年豫剧演员|publisher=搜狐网|date=2008年8月12日}}</ref>2009年,两岸合作剧目迈向国际舞台,河南艺术家与台湾豫剧团合作的豫剧大戏《约束》,赴[[伦敦]]参加“第四届英国莎士比亚双年会”,演出获得很高评价。<ref>{{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txsy/rdpt/sdyd/t20100524_1807238.htm|title=豫台豫剧交流纪事|publisher=大河网|date=2010年5月6日}}</ref>
===艺术特色===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ref>{{cite web|url=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9/08/XQ0909080006.htm|title=戏曲大观园:豫剧─激情奔放特色浓郁|publisher=[[文汇报]]|date=2009-09-08|language=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一般称为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ref name="skyyj"/>
===艺术形式===
豫剧艺术形式表现在“四功五法”上,“四功五法”是豫剧演员基本功的统称。''' 四功''' 是指唱、念、做、打(舞),“唱”即演唱者随剧情、人物性格、思想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用声乐技巧生动表现出来,唱要求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念”是指念白,用接近于生活的语言,以韵律化的方式展现的对白,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戏曲对白;“做”泛指表演技巧,特指舞蹈化的形式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在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化体现。''' 五法''' 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是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是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是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是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唱腔===
==豫剧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南阳关》、《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
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海峡两岸豫剧界又创作出许多新作品,如《香魂女》、《焦裕禄》、《中国公主杜兰朵》、《铡刀下的红梅》、《花嫁巫娘》、《秦少游与苏小妹》、《武后与婉儿》、《龙宫奇缘》、《美人尖》、《田姐与庄周》、《斗笠县令》、《龙门大佛》等。
==保护现状==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流派==
<center>
==主要演出团体==
豫剧在全国11个省有167个专业剧团,专业从业人员1万4千多人,是全国第一大[[地方戏剧|地方剧种]]。连同民营剧团在内,共有一千六百多个剧团。
== 部分剧目 ==
*[[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
*[[七品芝麻官 (电影)|七品芝麻官]]
*[[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
== 參看 ==
*[[梨园春]]
*[[中国豫剧节]]
==参考资料==
[[Category:豫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