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137
次編輯
變更
卧薪尝胆
,無編輯摘要
==成语释义==
形容一个人 [[ 忍辱负重 ]] ,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成语出处==
卧鹿 卧室 卧槽
卧鱼 卧佛寺 卧榻之侧 ,
卧翻 卧房 岂容鼾睡
==作品原文==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 [[ 刘备 ]] 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 [[ 汉高祖 ]] 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体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邑响应,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耳。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臣之志。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相关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 [[ 阖闾 ]] 派兵攻打 [[ 越国 ]] ,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 [[ 夫差 ]] 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 [[ 勾践 ]] 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 [[ 伯嚭 ]] ,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 伍子胥 ]] 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 [[ 文种 ]] 、 [[ 范蠡 ]] 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历史考证==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 : 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 [[ 左传 ]] 》<ref>左丘明[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_19.aspx 古诗文网]</ref>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 : 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 [[ 司马迁 ]] 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北宋文学家 [[ 苏轼 ]] 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 [[ 曹操 ]] ,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 [[ 孙权 ]] “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 [[ 吕祖谦 ]] 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明朝 [[ 张溥 ]] 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 [[ 梁鱼 ]] 的《 [[ 浣溪沙 ]] 》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 [[ 冯梦龙 ]] 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 : 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 “ 尝胆" ” 是嘴体味苦滋味," “ 卧薪" ” 则是" “ 目卧则攻之以 [[ 蓼薪" ]]” ,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