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朗西斯·伊西德罗·埃奇沃思

增加 18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埃奇沃思在经济学方面,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他对经济学感到兴趣,据说是受杰文斯(W·S·Jevons,1835-1882)等人的启发,他与剑桥大学的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也有很深的交情。他从研究数学与伦理学到研究经济学,这一点颇与[[马歇尔]]相似。他在其主要著作中,曾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生活进行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应用分析,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经济学家,甚至对马歇尔也产生过较大影响。他在经济学家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在纯理论方面,而不在实际问题方面。1881年,他的名著《数学心理学,试论数学对道德诸科学的应用》一书出版,时值他36岁。该书在现代经济学中仍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被普遍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和"契约曲线"等概念,虽不是他首次提出,但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埃奇沃思继承了瓦尔拉斯(M·E·L·Walras,1834-1910年)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并把数学运用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对古典经济理论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最先以一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下降来给收益递减定义,而在这以前的经济学家都是用平均产品下降来解释这一规律的。他最早提出"一般效用函数"概念,认为一个商品的效用不仅依赖于所消费的该商品数量,而且依赖于个人消费的所有其它商品的数量,从而把替代性和互补性问题引进效用理论中。在埃奇沃思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边际效用理论,一般是用基数序用论来解释边际效用的,认为边际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进行比较。埃奇沃思不赞成效用可以计量的观点,他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是无法计算的,效用能表示其程度,而不能计量其大小。他提出序数效用论,用满足程度的不同,来解释效用。同时他第一次提出"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满足,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则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他用无差异曲线来解释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均衡。这样就克服了效用如何计量的困难问题。以后,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经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1848-1923)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1904-1989)等人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ref>[http://www.chinavalue.net/Wiki/%E5%BC%97%E6%9C%97%E8%A5%BF%E6%96%AF_%E4%BC%8A%E8%A5%BF%E5%BE%B7%E7%BD%97_%E5%9F%83%E5%A5%87%E6%B2%83%E6%80%9D_C_356888.aspx]价值中国网</ref>
== 贡献 ==
埃奇沃思在经济学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第一个提出"契约曲线"的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分析,用以分析市场上的交易与生产达到境界的条件。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交换契约曲线说明两个消费者如何通过自由交换而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实现交易的最优境界。生产契约曲线说明生产者如何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的调整,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即实现生产的最优境界。契约曲线对帕累托提出的福利最大化的最优境界条件作了理论分析,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ref>[https://m.baike.so.com/doc/6130282-6343442.html弗朗西斯·伊西德罗·埃奇沃思]360百科</ref>
埃奇沃斯从《经济杂志》1891年创刊起,就担任该刊编辑,其后任编辑主任和主编之一。在他后半生的35年中,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个杂志上了。因而他的一些重要著作也都同这个杂志有关。他的智慧、科学上的兼容并包的精神、讲求实际的良知等个人特质,对这个刊物的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埃奇沃思终生未婚,但这并不是由于他缺乏感情。是他难于共处的性格,而不是他对生活的观念阻碍了他与别人构成真正亲密的关系。他没有获得本应享受到的那么多幸福。但从很多方面来说,他的品性更适于这种单身汉的生活。他只需要不能再少的生活用品,他不愿意为任何家庭责任所牵累,他也满足于这种没有私生活的日子。没有人像他那样不断地游走在教员休息室、图书馆和俱乐部之间,并为能在这些地方获得一点惬意之感而恋恋不舍。他的财产也少得可怜--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也没有什么瓶瓶罐罐,甚至没有多少书籍(他更愿意附近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没有贴身的记事本,没有文具和邮票。红线绳和胶水是我能想起来的归他所有的仅有的东西。但他对自己的仪表很讲究,总是按自己的风格精心装扮。他的长相更像西班牙人,而不太像埃奇沃思家的人。前额宽阔、鼻子很长、脸色带点绿色,胡子是精心修剪的短髭,双手比较粗大,他的相貌高贵,但有时他的样子让人觉得他似乎衣服不合身或身体不舒服。他在牛津万灵学院的住所是座简朴的房子。在伦敦时他住在弗农山5号,还有两所孤零零的房子,耸立在汉普斯特德的悬崖上,俯瞰平原,那是他在50年前在这里住过一周之后就买为己有的。每年夏天,他总要回爱尔兰小住几周,这时他住在金斯敦的圣约翰俱乐部。饮食问题他就到饮食处或万灵学院的餐厅、或阅览室、萨维尔、艾尔贝马尔等地方解决。看书,他就到大英博物馆、达布林的三一学院或皇家统计学会的图书馆去。
据说他在埃奇沃思镇度过的童年时代里,总是爬上苍鹫的窝去阅读荷马的作品。看来,他总是呆在那些远离凡尘的地方。==参考资料=={{reflist}}[[Category:英国人]]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