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 池上鄉 ''' 的歷史發展可源自於清朝光緒年間,池上地區被稱為『新開園』,到了日據時代西元1926年,東線鐵路通車開啟池上鄉的正式發展開墾的歷史,日人看見原住民的聚落位在現今大陂池(原稱大陂)旁,便取住在大陂池之上的意思,將這裡稱為「池上」,隸屬於台東廳關山郡管轄,並於台灣光復後改設為台東縣池上鄉;池上鄉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從古至今居民主要以農業種植稻米為主,在氣候的影響下稻米成為昔日進貢日本天皇的貢米,更在1988年(民國77年)獲得金米獎,成為全台灣品質最優良的稻米品種,也為池上鄉的農業經濟帶來新的契機<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taiwan/taitungcounty/chishang/ 池上鄉- 台東縣- 台灣旅遊資訊- 旅遊導覽]TravelKing旅遊王</ref>。
==地理==
''' 池上鄉 ''' 東鄰東河鄉、西接海端鄉、北以秀姑巒溪上游與[[花蓮縣]][[富里鄉]]隔鄰、南以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1945年台灣光復改台東廳為台東縣,光復後鄉內原先劃分為福文村、大坡村、水墜村、錦園村、新興村、大埔村,萬安村及福原村等八村。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大坡村分為慶豐村與大坡村。1956年水墜村改稱富興村,嗣後於1967年新增振興村,故現今共劃分為十村。池上鄉在2008年總人口數為9366人,原住民2224人,佔總人數的23.7%,其中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因社會結構的轉變,許多鄉民往外發展,故每年人口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截至2019年5月,人口數降為8180人<ref>[https://www.cs.gov.tw/home/ 米香. 池上,靈山秀水池上鄉,戀戀池上,稻禾起舞]池上鄉公所公所官網</ref>。
==面積==
''' 池上鄉 ''' 東西最寬之處寬約8.5公里,南北最長之處長約15公里,面積8,268.5455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2.35%。其中平原面積為3,652公頃,丘陵面積為3,350公頃,山地面積僅1,267公頃。
池上平原是本鄉居民主要之生活空間,鄉內大坡、振興社區位在河階之上,其他社區與聚落全部都分佈於平原地帶。本鄉位於平原之村落面積較小,如福原、慶豐、萬安、新興等村,若各村轄區包含山地時則面積較大,如大坡、大埔、錦園、富興、振興等村;福文、新興二村雖含山地部分不多,但村內乾旱地區較多,故面積也較大。
==自然環境==
''' 池上鄉 ''' 位於台東縣北部,南邊以嘉武溪與[[關山鎮]]接壤、北為花蓮縣富里鄉、東邊林東河鄉、西接海端鄉,總面積約為82.6854平方公里;池上鄉處於花東縱谷平原中南部,是由新武呂溪沖積扇、龍泉溪沖積扇、大坡溪沖積扇、錦園沖積扇、萬安溪沖積扇及富興河階共同組成,形成著名的池上平原,範圍北自龍泉溪、大坡溪起,南至卑南溪止,東西邊分別有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加上雨量充沛的氣候栽培出優良的池上米。
==特產==
===池上米===
''' 池上鄉 ''' 是[[花東縱谷]]旅遊線上重要的觀光景點,因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雨量充沛,稻米顆粒較大、彈性較佳,品質口感均十分優越,曾經是進貢日本天皇的「貢米」,讓用料豐富、米香十足的池上便當遠近馳名。池上鄉隔著新武呂溪與關山接壤,海拔僅170公尺,因有水利之勝及適宜的自然環境,造就極高品質的池上米馳名海外,在民間企業的贊助下於2002年6月9日成立的池上飯包博物館,記錄60年前池上飯包的歷史沿革,從民國29年時李約典夫婦在池上火車站月台叫賣蕃薯餅、34年李陳雲接棒以竹葉麻繩包四個飯糰和其他配料、到46年飯包成為木盒包裝,菜色陸陸續續的調整下,成為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池上飯包,館內規劃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和古早飯包區等等,讓民眾了解池上飯包所代表的深遠意義。在池上最愜意的旅行,便是在田野間、大坡池騎著鐵馬漫遊,將層層疊巒的山脈與無邊無際的稻田盡收在眼底,走一遭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了解池上便當的故事,再吃下一口著名的便當,感受池上稻米的文化。
==推薦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