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
次編輯
變更
褚遂良
,無編輯摘要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褚遂良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ref>《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十五年,帝将有事太山,至洛阳,星孛太微,犯郎位。遂良谏曰:“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f>,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臣愚愿加详虑。”帝寤,诏罢封禅。</ref>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李泰之罪被废,太宗欲立 [[ 李泰 ]] ,而褚遂良与国舅长[[孙无忌]]则极力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即唐高宗)。<ref>《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馀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ref>
贞观十八年(644年),褚遂良以 [[ 黄门侍郎 ]] 的身份开始参预朝政决策。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br>当时,高句丽大臣 [[ 渊盖苏文 ]] 杀死了唐朝所册封的国王 [[ 高建武 ]] ,唐太宗想以此为借口亲自去征讨高句丽,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太宗没有采纳。后来渊盖苏文派人进贡白金,褚遂良引用 [[ 臧哀伯 ]] 谏纳 [[ 郜鼎 ]] 的故事来进谏,太宗遂拒绝领受白金,将高句丽使者下狱。 <ref>《旧唐书·卷二十四》 .国学导航</ref>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验证了褚遂良的话是正确的。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暂时回乡守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 [[ 刘洎 ]] 、 [[ 岑文本 ]] 、 [[ 马周 ]] 、 [[ 长孙无忌 ]] 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托孤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