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胡秉柯
,無編輯摘要
}}
== 人物生平 ==胡秉柯 ,字质斋,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8 ,1898 年胡秉柯入县学,后入经心书院、两湖书院 。1903年,中俄密约泄露引起舆论哗然,胡秉柯参加花园山聚会。1903年冬,胡秉柯公费派赴比利时留学。1905年春,孙中山由美国到欧洲,在比利时会见了胡秉柯、贺之才、史青等十余人,胡秉柯等人遂宣誓加入革命团体(即中国同盟会的前身)。孙中山离开法国前,此前宣誓入会的留法学生汤芗茗、向国华、王发科、王相楚盗走党人名单、入盟书及法国殖民大臣致安南总督的信函,向清国驻法国使馆告密,孙中山大为震惊,旅比利时的革命党人推举胡秉柯前往法国慰问,并向清国驻法国公使孙宝琦探明事件真相,对告密的4人进行了警告。后来胡秉柯转到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1909年,胡秉柯因父亲去世而归国。后来他又去了法国 。
1909年,胡秉柯因父亲去世而归国。后来他又去了法国。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返回中国,途中经过巴黎时,曾和法国政府方面人士谈话,希望法国在中国内战问题上保持中立,但没有取得结果,遂在回国之前嘱咐胡秉柯继续交涉。此后胡秉柯访问了法国外交部,会见了亚洲事务处专员布瓦梭纳,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胡秉柯遂经[[俄罗斯]]返回中国,途经黑龙江时曾企图策动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反正",但没有成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胡秉柯任总统府秘书,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南北议和后,胡秉柯到青岛、武汉、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发表演说。 1913年初,胡秉柯当选民元国会参议院议员,此后他受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约见。[[宋教仁]]遇刺后,他离开北京南下,刚抵达汉口即遭逮捕,经多方营救后出狱,随即致信北京方面,呼吁袁世凯辞职。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湖口起兵讨伐袁世凯,在南京的胡秉柯主张成立中央政府,但其主张无人响应。二次革命失利后,胡秉柯不断咳血,1914年冬,在上海病逝。 == 人物轶事 ===== 热衷革命留学比利时===
清光绪八年九月(1882),胡秉柯出身于今积玉口镇太和场的一个耕读世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四书五经,老师一教即会。他读书不拘一格,喜欢岳飞等民族英雄,好为同学打抱不平,有时甚至不怕挨板子而冲撞老师,在乡里私塾读书有“神童”“顽童”之称。十五岁即以县试第二名入儒学就读。
光绪二十七年(1901),胡秉柯雄心勃勃参加乡试,走出考场自认为中举应该没问题,但因其文章忧国忧民意识太浓,直指朝廷时弊而落榜。好在清末湖北有一位致力于“洋务运动”、重视教育、较为开明的总督张之洞,他开办了两湖书院,要求各地学使选调“才识出众,志行不苟”的诸生入学,次年,胡秉柯被潜江训导杨葆泰保举入了两湖书院。此时,两湖(湖北、湖南)地区反清救国革命运动正处暗潮涌动之势。
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正式提出了反清救国的革命主张。当时,追随孙中山闹革命的潜江人李书城从日本留学回国抵鄂后,即与“庚子起义”(1900年,古历庚子年)失败后的首领袖之一吴禄贞(云梦人,时任鄂清军教官)会合,组织“花园山聚会”,宣传反清思想,武装革命力量,建立革命组织。两湖书院、武备学堂的胡秉柯、贺之才、魏宸组、史青、朱和中等进步学子都踊跃参加聚会。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满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一个出卖中国领土的《中俄密约》后,更是群情激愤,势成鼎沸。张之洞得知情况后,既不想让清廷知道湖广地区成为反清策源地,也不想直接加害于他招收的这批学子和器重的精英,于是,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将吴禄贞协调北京任骑兵监督;将李书城、胡炳宗等再派留学日本;将胡秉柯、贺之才、魏宸组等送到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留学;另一部分不予安排职务,让其自谋生路而解散。是年腊月十二,胡秉柯等二十四名中国留学生抵达比利时黎也什省开始了留学生活。
=== 弄潮欧洲加入同盟会===
胡秉柯等学子身在欧洲,但心系国内革命。1904年冬,胡秉柯等欧洲留学生写信给留学美国的刘成禺(湖北武昌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1903年入中兴会,同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发表反清演说,被逐出东京,后入美国加州大学),想请孙中山考察欧洲并指导革命。刘给旅欧学生说:孙先生正在英国伦敦宣传民主救国思想,但其囊空如洗,请予接济。接到此信后,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胡秉柯将在比利时筹集到的四千余弗郎和德国、法国留学生筹集到资金,一同汇给了孙中山,才使孙中山从英国起程前住比利时。
1905年春,胡秉柯率朱和中、贺之才等作为留欧学生代表在寒风凛冽的奥斯敦港迎接孙中山登陆比利时。孙中山随众多留欧学生到中国留比学生公寓后,便住在胡秉柯寓所。这些革命精英聚在一起商讨中国革命道路、方向、方法等问题,很多重大决定就在这些激烈的辩论中形成决议。
当孙中山问及“湖北会党情况如何”时,胡秉柯说道:会党散漫、趋利,乃至趋炎附势不可靠。革命仍需开通士子,武装军界。他还告诉孙中山,其家乡潜江民众对土匪等会党组织鱼肉百姓深恶痛绝,并以唐才常、傅慈祥等领导“庚子起义”失败为例,说明会党的摇摆性、不可靠性。而孙中山革命多年来大多依靠会党和游民无产者在进行,对运动军界和学界等志士参与革命重视不够,他甚至认为:清廷对军队控制很严,将官极为腐朽保守,很难接受革命思想;学生等知识分子闹革命大多是纸上谈兵。由此,当然很难接受胡秉柯的观点。于是孙中山与胡秉柯等留欧学生就革命方法等问题接连三天三夜进行了一场火星四溅的辩论。
在诚挚激烈的辩论中,孙中山回顾自己革命多年屡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不得不承认胡秉柯等学生说得很有道理,并基本形成了共识。讨论结束后,胡秉柯设宴招待孙中山,留欧学生十一人作陪,并在其寓所后花园留下了两帧极其珍贵的历史照。一帧是孙中山站立与十一位陪宴同学的合影,另一帧是孙中山坐在藤条椅上与留欧学生领袖的合影。孙中山居中,前排座左手边坐的是胡秉柯,右手边是魏宸组;后排站立者,左边朱和中,右边史青。
就在革命方略已定的当天晚宴后,大家革命热情高涨时孙中山提出了“立誓为盟”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既真心革命,何用宣誓?孙中山问:“质斋、子英(朱和中的名号)意下如何?”他们两人对孙中山的问话心领神会,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同意立誓为盟!”于是胡秉柯递上笔墨纸张,孙中山欣悦地卷起衣袖,提笔写道:“立誓词。某某某当天立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等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倘有食言,任众处罚。主誓人:孙文。”接着胡秉柯、朱和中、魏宸组、史青等十六名留欧学生签名宣誓。第二天,又有鄂籍留欧学生王发科、王相楚等十多人前往胡秉柯寓所参加宣誓。
现在史学家称孙中山这次立誓是“同盟会以前的同盟会”。孙中山认为是“同盟会的开始”。他后来写道:同盟会“开第一会于比京(布鲁塞尔),加盟者三十余人;开第二会于柏林,加盟者二十余人;开第三会于巴黎,加盟者亦十余人”。这样才有了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在日本正式成立,命名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组织,其“驱逐鞑虏”等十六字的誓词与比京的誓词也一字不差。
孙中山离开比利时后,便转入德国、法国宣传革命,发展同盟者。在孙中山离开法国赴日本之前,曾加入同盟会的留德、留法学生王发科、王相楚等四人反悔入盟,盗走了保存在孙中山住所的一批誓词和法国参谋部的一封介绍孙中山去见越南总督文件等,向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告密,孙中山为之震惊。因比利时入会同志推荐,胡秉柯专程赴法国巴黎慰问孙中山,并表示旅比同志无一人参与盗约和告密之事,大家愿意重新立盟,以示革命之决心。随后他佯装不知此事,到驻法使馆会见孙宝琦,探明了盗约-,并伺机对王等人提出了警告。好在孙宝琦不愿“惹麻烦”,将盟约和信件等退还给了孙中山。胡秉柯的赤诚之举让孙中山十分感动,并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此后,胡秉柯转入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 反对-声讨袁世凯===
1911年(古历辛亥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辗转海外,为新政权的国际地位斡旋于欧美国家之间。11月,孙中山到达巴黎,法国政府刻意回避,不与他正式接触。孙中山即委托胡秉柯作为代表与法国政府交涉。11月24日,胡秉柯访问法国外交部,会见了亚洲事务处专员布瓦棱纳,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但胡秉柯此行,打开了新政府与法国政府间的外交通道。
是年底,胡秉柯受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之邀启程归国,参与新政权建设。他绕西伯利亚赴黑龙江,企图策动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今天门人)“反正”,虽没能完全如愿,但周树模表示不与新政权为敌,尽职守好中国北大门。辛亥革命后,周曾任北洋政府平政院(当时的行政诉讼审判机关)院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时,胡秉柯被任命为-秘书,并当选为临时参议员。是年2月13日,清•宣统帝宣布退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实力派进行和谈。孙中山逊位,袁世凯继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胡秉柯对缺少民主法治意识的袁世凯北京政权不感兴趣,他北游青岛,东历南京、苏州、上海,回归武汉等地,到处应邀进行演讲,宣传孙中山民主建国思想,宣扬西方的民主法制政治,抨击-政权,提倡法治精神,致力于民主共和事业。
1913年春,胡秉柯当选为国会参议员。在国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他受到袁世凯的约见。会谈中,胡秉柯向袁世凯提出“民主、法治立国之方略”,袁世凯无动于衷。由此,他识破了袁和他的北洋政府“并非忠于民主政治者,国家内乱之局将不免矣”。果然,是年3月20日,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因抨击袁世凯的-统治,被袁派人刺杀致死,举国震惊。胡秉柯即果断离京返汉,以便做好反袁准备。刚抵汉即被捕,后经多方呼吁营救,才恢复自由。
胡秉柯出狱后即致书-,援引西方政治事例,请袁辞职,以谢天下,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反袁,史称“二次革命”。在反袁问题上,国民党高层意见不一致。孙中山认为反袁实力不够,欲亲赴日本求援;黄兴则认为求援日本,会给袁世凯向欧美求援的口实,于国家和民族不利,主张联合南方革命省份马上举兵。胡秉柯从中多次进行调和,最终推举黄兴为总司令,打出了北伐讨袁的旗号。7月12日,李均烈在江西湖口起兵,“第二次革命”的枪声打响。
胡秉柯当时在南京一面积极参与反袁,一方面力主再组南京中央政府“正名正位,以诏人心,号令天下齐心讨袁”。但国民党内部争议不决,讨袁无力,以致“二次革命”很快失败。1914年冬,胡秉柯忧愤成疾,咯血而死,年仅三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