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1
次編輯
變更
难经
,新建条目
'''难经'''(古医学图书)
[[File:难经2.png|缩略图|难经[https://p1.ssl.qhimg.com/t01a43f7e415f636a24.png 原图链接]]]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基本信息==
书名:难经
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刘渊,吴潜智 主编
ISBN:9787536465022
类别: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页数:254
定价:29.70 元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6月1日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基本简介==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内容简介==
《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撰。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重视狭义俞穴和一些特定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难经全文==
*(论脉)1~22难:
===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五难===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
曰:寸口脉平①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注:①【平ping】通贫pin 缺乏。指绝脉。
===九难===
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①,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注:①【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代脉。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脉来时止,但歇止时间长短上有别。
===十二难===
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①。
注: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针害论。
可参考《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枉”。
又可参考<八十一难>"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虚木旺,当知应平木)而反重实其肝;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防害法则可参见<七十五难>,"泻南补北"配穴法之一,此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是说"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加强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所谓"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互相影响,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可据此推演,如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
===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十四难===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儒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十六难===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
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懦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
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二十难===
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论经络)23~29难:
===二十三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二十七难===
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论脏腑)30~47难:
===三十难===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
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
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
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十九难===
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四十难===
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十一难===
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四十二难===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难===
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四十四难===
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四十五难===
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四十六难===
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难===
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论病)48~61难:
===四十八难===
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四十九难===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
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五十一难===
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
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难===
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五十四难===
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五十五难===
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七难===
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五十九难===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
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论俞穴)62~68难:
===六十二难===
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三难===
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
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六十四难===
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六十五难===
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六十六难===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大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难===
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六十八难===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论针法)69~81难:
===六十九难===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七十难===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
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七十二难===
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七十三难===
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七十四难===
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难===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
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八十一难===
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anjing/index.html 中医书籍《难经》]中医世家</ref>
==争议==
[[File:难经1.jpg|缩略图| 难经[https://p1.ssl.qhimg.com/t01b6622d188d017bed.jpg 原图链接]]]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如:
明·王九思《难经集注·杨玄操序》:“《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
明·马莳《难经正义·陈懿德序》:“玄台之言曰:'《内经》可以称经,而《难经》则以《内经》为难,其经之一字,正指《内经》之经耳,非越人自名其书为经也。'”
清·叶霖《难经正义·序》:“夫'难',问难也。'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
清 ·丁锦《古本难经阐注·张序》:“《难经》者,《灵》、《素》之精华也。”《古本难经阐注·自序》 :“《难经》者,扁鹊之所着(著)也。何为乎而名《经》?本于《内经》故名也,《内经》黄帝之《灵枢》、《素问》也。”
清·徐灵胎《难经经释·叙》:“《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前言》:“《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关于《难经》书名的含义,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问难之'难'(nan,发音为四声)。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另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难易之'难'(nan,音同男,二声)。唐·杨玄操《难经注·序》说:'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以上两种理解都有其代表性,从该书体例和文义分析,前一种说法似更符《难经》一书内容之本义。”等等。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丁元力先生撰写的“《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经》疑义之作”一文,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3期。丁元力先生在文中指出:
经研究发现下述证据支持《难经》并非解释《内经》疑难的著作:
第一,《难经》中40余难未指示问难的来源;
第二,《难经》解答的问题虽然针对的是“《经》言”,但是,该内容却不见今本《内经》;
第三,《难经》问难虽然针对《经》中的内容,而且该内容见于今本《内经》,但是,《难经》的解答与今本《内经》中的解说冲突或重复。
至于《难经》所引之“《经》”究竟为何,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以为传统医学的理论莫不是发端于《黄帝内经》,就必然会限制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难经》中之“《经》言”所指为谁?时贤郭霭春先生《八十一难经集解·序例》说道:“因为所谓'经言',不一定都是出自《素》、《灵》。前古医书,如《上经》、《下经》等早亡佚了。《难经》所引'经言',安知不出自亡佚的古医经呢?如必以'经言'就是《素》、《灵》之言,试问《素问·离合真邪论》、《调经论》、《解精微论》等篇所引的'经言',又是出自哪里呢?要知道'《难经》有本之《素》、《灵》者,亦有显然与《素》、《灵》异帜者,间亦有补《素》、《灵》之未备者。'这样说,好象是比较允当的。”
综上所述,《难经》并不是解释《内经》中疑难问题的著作,它与《内经》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早期医学著作之一。疑系"扁鹊学派"体系,亦未可知。
难经是答辩性论文体裁,而内经是讨论性论文体裁。中医文化,系中国文化的分支,源远流长,技术性强,来源广泛,虽是使用中文字来记述的,但由于它居于三教之下,九流之属,不太被进士级以上的文人所亲眯,因此医古文没有相应的词典,解读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内经]]》《难经》不但没有著名作者,还留下了千古谜团。如《难经》,只从字面上来理解,就一个“难”字都是令人很费解的不是?从所周知论文答辩在正规高等学院对毕业生来说,是一难关。而“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而对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答辩内容,收录整理出来,对推动学说发展、创新也是很有裨益的事。难者,问也。问答者,解难也。《难经》者,医经也。难经八十一难,医学论文答辩八十一条之意。因此难经言简意赅,是因为是被医学生讨论过的又经权威认定过的。当然由于历史的淹没,到底曾经在原创《内经》、《难经》时发生过什么,已经无证可查了。
难经最早见于张仲景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如《[[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指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易,《[[易经]]》,讲变易与不变、恒定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难,《难经》。【要】,要领。【易陈而难入】,《易经》是指导思想,《难经》是基础常识。所以《内经》其字简,其意深奥。据此编者参考《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和《难经》两个文献,寻找对照,的确《内经》和《难经》是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的,且《易经》与《灵枢》是有思想方法、医学实践指导的关系。当然这只是编者初步的探索,有心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地加以论证。
==扁鹊==
[[File:难经.jpg|缩略图|扁鹊[https://p1.ssl.qhimg.com/t01a70fc1333d04f62e.jpg 原图链接]]]
[[扁鹊]],是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蔡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蔡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蔡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蔡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就赶快避开了,蔡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蔡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蔡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醯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File:难经2.png|缩略图|难经[https://p1.ssl.qhimg.com/t01a43f7e415f636a24.png 原图链接]]]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基本信息==
书名:难经
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刘渊,吴潜智 主编
ISBN:9787536465022
类别: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页数:254
定价:29.70 元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6月1日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基本简介==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内容简介==
《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撰。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重视狭义俞穴和一些特定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难经全文==
*(论脉)1~22难:
===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五难===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
曰:寸口脉平①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注:①【平ping】通贫pin 缺乏。指绝脉。
===九难===
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①,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注:①【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代脉。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脉来时止,但歇止时间长短上有别。
===十二难===
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①。
注: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针害论。
可参考《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枉”。
又可参考<八十一难>"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虚木旺,当知应平木)而反重实其肝;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防害法则可参见<七十五难>,"泻南补北"配穴法之一,此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是说"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加强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所谓"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互相影响,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可据此推演,如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
===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十四难===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儒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十六难===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
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懦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
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二十难===
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论经络)23~29难:
===二十三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二十七难===
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论脏腑)30~47难:
===三十难===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
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
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
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十九难===
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四十难===
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十一难===
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四十二难===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难===
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四十四难===
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四十五难===
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四十六难===
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难===
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论病)48~61难:
===四十八难===
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四十九难===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
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五十一难===
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
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难===
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五十四难===
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五十五难===
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七难===
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五十九难===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
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论俞穴)62~68难:
===六十二难===
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三难===
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
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六十四难===
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六十五难===
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六十六难===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大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难===
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六十八难===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论针法)69~81难:
===六十九难===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七十难===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
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七十二难===
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七十三难===
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七十四难===
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难===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
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八十一难===
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anjing/index.html 中医书籍《难经》]中医世家</ref>
==争议==
[[File:难经1.jpg|缩略图| 难经[https://p1.ssl.qhimg.com/t01b6622d188d017bed.jpg 原图链接]]]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如:
明·王九思《难经集注·杨玄操序》:“《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
明·马莳《难经正义·陈懿德序》:“玄台之言曰:'《内经》可以称经,而《难经》则以《内经》为难,其经之一字,正指《内经》之经耳,非越人自名其书为经也。'”
清·叶霖《难经正义·序》:“夫'难',问难也。'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
清 ·丁锦《古本难经阐注·张序》:“《难经》者,《灵》、《素》之精华也。”《古本难经阐注·自序》 :“《难经》者,扁鹊之所着(著)也。何为乎而名《经》?本于《内经》故名也,《内经》黄帝之《灵枢》、《素问》也。”
清·徐灵胎《难经经释·叙》:“《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前言》:“《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关于《难经》书名的含义,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问难之'难'(nan,发音为四声)。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另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难易之'难'(nan,音同男,二声)。唐·杨玄操《难经注·序》说:'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以上两种理解都有其代表性,从该书体例和文义分析,前一种说法似更符《难经》一书内容之本义。”等等。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丁元力先生撰写的“《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经》疑义之作”一文,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3期。丁元力先生在文中指出:
经研究发现下述证据支持《难经》并非解释《内经》疑难的著作:
第一,《难经》中40余难未指示问难的来源;
第二,《难经》解答的问题虽然针对的是“《经》言”,但是,该内容却不见今本《内经》;
第三,《难经》问难虽然针对《经》中的内容,而且该内容见于今本《内经》,但是,《难经》的解答与今本《内经》中的解说冲突或重复。
至于《难经》所引之“《经》”究竟为何,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以为传统医学的理论莫不是发端于《黄帝内经》,就必然会限制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难经》中之“《经》言”所指为谁?时贤郭霭春先生《八十一难经集解·序例》说道:“因为所谓'经言',不一定都是出自《素》、《灵》。前古医书,如《上经》、《下经》等早亡佚了。《难经》所引'经言',安知不出自亡佚的古医经呢?如必以'经言'就是《素》、《灵》之言,试问《素问·离合真邪论》、《调经论》、《解精微论》等篇所引的'经言',又是出自哪里呢?要知道'《难经》有本之《素》、《灵》者,亦有显然与《素》、《灵》异帜者,间亦有补《素》、《灵》之未备者。'这样说,好象是比较允当的。”
综上所述,《难经》并不是解释《内经》中疑难问题的著作,它与《内经》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早期医学著作之一。疑系"扁鹊学派"体系,亦未可知。
难经是答辩性论文体裁,而内经是讨论性论文体裁。中医文化,系中国文化的分支,源远流长,技术性强,来源广泛,虽是使用中文字来记述的,但由于它居于三教之下,九流之属,不太被进士级以上的文人所亲眯,因此医古文没有相应的词典,解读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内经]]》《难经》不但没有著名作者,还留下了千古谜团。如《难经》,只从字面上来理解,就一个“难”字都是令人很费解的不是?从所周知论文答辩在正规高等学院对毕业生来说,是一难关。而“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而对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答辩内容,收录整理出来,对推动学说发展、创新也是很有裨益的事。难者,问也。问答者,解难也。《难经》者,医经也。难经八十一难,医学论文答辩八十一条之意。因此难经言简意赅,是因为是被医学生讨论过的又经权威认定过的。当然由于历史的淹没,到底曾经在原创《内经》、《难经》时发生过什么,已经无证可查了。
难经最早见于张仲景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如《[[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指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易,《[[易经]]》,讲变易与不变、恒定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难,《难经》。【要】,要领。【易陈而难入】,《易经》是指导思想,《难经》是基础常识。所以《内经》其字简,其意深奥。据此编者参考《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和《难经》两个文献,寻找对照,的确《内经》和《难经》是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的,且《易经》与《灵枢》是有思想方法、医学实践指导的关系。当然这只是编者初步的探索,有心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地加以论证。
==扁鹊==
[[File:难经.jpg|缩略图|扁鹊[https://p1.ssl.qhimg.com/t01a70fc1333d04f62e.jpg 原图链接]]]
[[扁鹊]],是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蔡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蔡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蔡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蔡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就赶快避开了,蔡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蔡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蔡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醯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