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18
次編輯
變更
马国翰
,無編輯摘要
===“政績卓越”得到皇帝召見===
父 [[ 馬錦 ]] ,歷任[[山西]]汾州府經歷、甯鄉、武鄉、天鎮等知縣。自幼跟隨在山西做知縣的父親讀書,學習勤奮,後從師 [[ 金寶川 ]] 、 [[ 呂心源 ]] 。博覽經史,文思敏捷。
十六歲时,父病死太原,19歲,考中秀才,以教書為業。好學,每見異書便用手抄錄,至1831年(道光十一年),考中舉人,第二年又考中進士,歷任陝西敷城、石泉、雲陽知縣。道光二十四年,升任陝西隴州(今隴縣)知州。1838年因“政績卓越”得到皇帝召見。後以“去家既久,墳墓廬舍均須修治”為由,辭官回故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出任陝西隴州(今隴縣) 知州。
一生從事古書輯佚,有《[[ 玉函山房輯佚書]] 》,與[[黃奭]]齊名,人稱“輯佚兩大家”。1853年(咸豐三年)因病辭官回鄉。1857年去世,葬於歷城縣九里山南麓。著有《目耕帖》三十一卷。 [[ 馬國翰 ]] 的傳世作品還有《竹如意》、《紅藕花軒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詩集》等。<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1158522/ 馬國翰>豆瓣]</ref> ===立下了宏願——輯佚===馬國翰早年即對許多珍貴古籍的散失深為痛惜,他在搜書、藏書、讀書的過程中,發現《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中著錄的書目,遺佚散失的佔十之八九,學者想讀到這些書籍已很困難,於是馬國翰立下了宏願——輯佚,決心做一番大規模的古書輯佚工作。《續修歷城縣誌》記載:「國翰家貧好學,自為秀才時,每見異書,手自抄錄。及官縣令,廉俸所入,悉以購書。所積至五萬七千餘卷。」藏書是輯佚書的基礎,輯佚書是藏書的發展。所謂「輯佚」即編輯記錄已經散失不傳的文字資料。
===「殫心搜討,不遺餘力」,為編著《玉函山房輯佚書》付出了心血===
馬國翰從二十二歲起就已開始動手輯書了。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無論是教學之餘,還是從政之暇,他總是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把自周秦以來迄於唐代諸儒的撰述,廣徵博引,無不搜輯。有的古書原本已佚失,但個別片斷,或摘用於某些著作,或引入一些註釋,或分別列於類書的不同門類、條目。把這些殘存的只言片語輯錄起來,整理有序,雖不能恢復原貌,但可看出大致輪廓。他孜孜不倦地進行這項浩繁的工作,“殫心搜討,不遺餘力”,為編著《玉函山房輯佚書》付出了心血。“玉函山房”,取自濟南南郊的玉函山。玉函山,相傳漢武帝東巡路過此山,得一玉函(玉石匣子)而得名。馬國翰年輕時曾在這一帶教書輯書,故以玉函山房命名。“玉函”二字可釋為玉做的書套(函)。馬國翰藏書、輯書、珍書如金玉,故“玉函山房”更有其高雅的內涵。<ref>[http://www.sd.taiwan.cn/wenhua/renwu/201412/t20141204_8247435.htm 馬國翰和《玉函山房輯佚書》>時間:2014-12-04 14:11 來源:齊魯晚報]</ref>
《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馬國翰輯。分經、史、子三編,輯佚書594種,全書共708卷,《續補》14卷,附書後1卷,《手稿存目》1卷。“玉函山房”是馬國翰的書齋名。
馬氏生前曾將經、子兩部輯佚書刻成,死後,所刻之書及其遺稿為其婿 [[ 章丘李氏 ]] 保管,藏於李宅复壁之中。同治九年(1870),山東巡撫 [[ 丁寶楨 ]] 從濼源書院主講 [[ 匡源 ]] 處得知李氏藏書及馬國翰所刻書版,欲為廣布,命取《輯佚》、《目耕帖》二書版刷行世。當書版從李氏宅复壁中取出時已有斷爛。丁寶楨等人為補刊其殘缺若干篇。同治十三年(1875),馬國翰的外孫 [[ 李元進 ]] 及其伯父 [[ 李稚玉 ]] 、舅父 [[ 馬超凡 ]] 請匡源幫助整理此書。匡源即參校漢隋唐志補為總目,將《目耕帖》31卷附書後,在丁寶楨的幫助下整理印刷出版。後來湖南書局改袖珍本。清光緒九年(1883)長沙瑯環館又依原版刊刻印行。此外還有清光緒十年(1884)章丘李氏據馬氏刊版重印本,清光緒十年(1884)楚南書局刊本。<ref>[https://www.pinshiwen.com/cidian/zpjx/20190731166609.html 《玉函山房輯佚書》的主要內容,《玉函山房輯佚書》導讀]</ref>
==《玉函山房輯佚書》是搜羅豐富卷帙浩繁的輝煌巨==
昔孔子沒而大道微,漢興六藝,僅得於焚滅之餘,學者各以聞見相授受,專立門戶,各抱一經,歷東漢、魏、晉,諸儒迭出其所為書,若傳、注、箋、解、訓、故之類,愈辨而愈不勝其繁焉。六經支流,衍為諸子,紛然餚亂,各自為書,雖究其所蔽,好惡乖方,然博識多聞,苟或一言可採,則君子猶存之而弗廢也。
自漢時 [[ 劉歆 ]] 、 [[ 班固 ]] 錄書,序六藝為九種,歷代因之,史官列有《經籍》、《藝文》,大率敘其篇次存亡以備稽考。當隋、唐之世,古籍猶未盡湮,然唐人為諸經定義疏,僅存漢注,所兼採者南北數十家外,諸儒略存梗概而已。《隋志》修於唐初,所著錄漢儒舊籍,視班書篇目十已亡其六七,其幸而存者魏晉諸子,卷數雖繁,然有其名而無其書者尤多也。蓋自書遭秦火至隋,而已更五厄,及其後凋零磨滅,不可勝數,非夫篤信好學、深耆先聖之道者,豈能獨為是旁搜遠紹哉!
我朝文教昌明,遠邁前代。乾隆時啟秘書之館,詔在事諸臣,即《永樂大典》中編輯世所未見書多至二百七十部,好古之士欣然向風,於是海內佚書稍稍复聚。百餘年來,學者務為搜敡,如《皇清經解》中諸家所輯古義,彬彬乎稱極盛焉!
先生自著書有《目耕帖》三十一卷,皆編輯經訓時所札記,起《周易》至《周禮》,以附是書之後。<ref>[http://www.qijieshuzhai001.com/?p=1817 玉函山房輯佚書(附目耕貼)>七街書齋]</ref>
欽君友誼忘年日,益我師資函丈間。一曲驪歌從此別,好憑遠夢達燕關。
==古風==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9%A9%AC%E5%9B%BD%E7%BF%B0 馬國翰>詩詞庫淸马国翰七律 1古風 1]</ref>
==參考資料==
*《續歷城縣志》列傳第三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