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叶挺

增加 68,193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 = zh-cn:蒋介石; zh-tw:蔣中正; zh-hk:蔣介石; |2 = zh-hans:起义; zh-hant:起事; }} {{Infobox military person |name =叶挺 |born ={{birth date|…”
{{noteTA
|1 = zh-cn:蒋介石; zh-tw:蔣中正; zh-hk:蔣介石;
|2 = zh-hans:起义; zh-hant:起事;
}}
{{Infobox military person
|name =叶挺
|born ={{birth date|1896|9|10}}
|died ={{death date and age|1946|4|8|1896|9|10}}
|image =Ye Ting.jpg
|image_size = 200
|caption =任新四军军长时的叶挺
|job = [[新四军]]军长
|period = 1937年9月28日 - 1941年1月17日
|birth name = 叶为询
|courtesy name = 字希夷,号西平
|nickname =
|placeofbirth ={{QING}}[[广东省]][[惠阳|歸善縣]]淡水镇[[周田村]]
|placeofdeath ={{ROC}}[[山西省]][[兴县]][[黑茶山]]
|placeofburial =[[四八烈士陵园]]
|party = {{KMT}}(1919-1924)<br />{{CPC}}(1924-1928)<br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28)<br />{{CPC}}(1946)
|allegiance =
|alma mater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branch =
|serviceyears =1919年 - 1946年
|rank =[[国民革命军]][[中将]]
|unit =
|commands =[[叶挺独立团]]<br />[[新四军]]
|battles =[[北伐战争]]<br>[[第一次国共内战]]<br>[[抗日战争]]
|awards =
|spouse = {{marriage|李秀文|1925}}
|relations = 父亲叶锡三<br />母亲吴氏<br />弟弟[[叶辅平]]<br />长子[[叶正大]]<br />二子[[叶正明]]<br />四子[[叶华明]]<br />长女[[叶扬眉]]<br />二女[[叶剑眉]]<br />七子[[叶正光]]<br />八子[[叶启光]]<br />九子[[叶阿九]]
|laterwork =
|signature =
}}

'''叶挺'''({{bd|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叶挺}})原名'''叶为询''',[[表字|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国民革命|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 早期生涯 ==
{{See also|陈炯明事变}}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r|yt1|page=2}}),叶为询出生于[[广东]][[惠阳|歸善縣]]淡水镇(今日[[淡水街道]])[[周田村]]。叶为询的祖先从[[河南]][[叶县]]南迁,经[[梅州]]、[[兴宁]]辗转至此{{r|yt1|page=1}}。叶为询祖父为叶汉初,善于医术{{r|yt1|page=4}};父亲为叶锡三,早年曾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给当地的种植园主打工,也因此学到一手种植热带水果的技术。回到故里后,叶锡三除了租佃地主的11亩农田,还栽培果树维持生计{{r|祭奠|page=4}};母亲为吴氏。叶为询在家中排行第八{{r|yt1|page=3}}<ref>{{cite journal|author=叶衍传|title= 叶挺家世|journal=惠州学院学报|year=1986|issue=2|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DB198602020.htm}}</ref>。

叶为询年少时随父亲在家务农,为人活泼好动。六岁时,被送到家庭附近的腾云学堂学习{{r|yt1|page=9}}。1911年,叶为询到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学习;临行前,他的老师陈敬如建议他改名叶挺{{r|yt1|page=19}}。受当年[[黄花岗起义]]影响,叶挺带头剪除发辫,为此受到学校开除处分{{r|祭奠|page=4}}。此后,又进入惠州中学堂学习{{r|yt1|page=23}}。[[辛亥革命]]后,叶锡三为了令叶挺安分,让叶挺与比他大两岁的黄春[[包办婚姻|结婚]]{{r|yt1|page=27}}。

[[File:Sun, Soong and officers.jpg|thumb|225px|left|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在广州与总统府卫队官兵合影。前排坐者右一为叶挺,左一为[[薛岳]],左二为[[张发奎]]。]]
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学习{{r|yt1|page=31}}。1914年12月,叶挺结束陆军小学学业后,北上湖北,到[[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1916年底,叶挺以优等生资格,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此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等书刊,接触了大量新思想{{r|yt1|page=34}}。他曾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觉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理想。1918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他本决定赴欧洲留学,但因为没有筹措到资金而作罢{{r|yt1|page=43}}。此时,桂系军阀[[陆荣廷]]欲委任叶挺为[[惠阳县]]县长。但被叶挺拒绝{{r|祭奠|page=5}}。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叶挺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r|yt1|page=46-49}}。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戰役]]中,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同年十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r|yt1|page=55}}。1924年,叶挺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r|yt1|page=66}}。期间,叶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12月,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中共旅莫支部决定接受叶挺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25年2月,叶挺转入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r|祭奠|page=5-6}}。

==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
{{See also|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战争|汀泗桥战斗|贺胜桥战斗}}
1925年9月,叶挺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随後改任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到任后,举荐[[周士第]]担任团参谋长{{r|张发奎|page=50}}。他制订了干部训练和新兵训练计划,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四操”、“三讲”制度{{r|祭奠|page=6}}。叶挺尤为重视政治教育,在部队中开展反打骂、反贪污的活动,提高了部队素质{{r|yt1|page=78-83}}{{r|祭奠|page=7}}。1926年1月中旬,叶挺參加國民革命軍進擊海南島的行動<ref>{{cite journal|author=佟义东|title= 粤军虎将——邓本殷|journal=文史春秋|year=2007|issue=2|url=http://www.cqvip.com/Main/Detail.aspx?id=23801874}}</ref>。由於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於五月電令第四軍第十二師參加北伐,並命令張發奎派葉挺的第三十四團先行開撥<ref name="张庆军刘冰1996">{{cite book|author1=张庆军|author2=刘冰|title=北伐壮举|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8MNWAAAAIAAJ|year=1996|publisher=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978-7-80626-126-2|page=62}}</ref>,因此第四军將三十四團改編為[[第四军独立团]],向湖南開撥{{r|张明金|page=38}}。

1926年5月,叶挺率部[[国民革命|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r|张明金|page=38}}。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攻占湖南[[攸县]]城,7月3日,從海南趕來的獨立團所屬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部及三十五、三十六團與其在攸縣會合成完整的十二師,7月20日攻占[[浏阳]]。8月,攻占[[湖北]][[咸宁]][[汀泗桥战斗|汀泗桥]],在此战役中,叶挺独立团被充作预备队{{r|张发奎|page=62}}。在正面强攻汀泗桥不克的情况下,叶挺侦察到通往汀泗桥后方的一条小路;随后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命令叶挺由小路偷袭吴佩孚军后方,取得胜利<ref>{{cite book|author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title=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27卷|date=1986|publisher=陕西人民出版社|location=西安|page=26}}</ref>。随后,独立团连克[[桃林铺]]、[[印斗山]]等地。

{{Quote box
|width=30%
|align=right
|quote=团长:天已露晓,登城无望。<br />职营伤亡将尽,现仅有10余人,<br />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
|source=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1926年9月5日于武昌城下报告。曹渊在署名之后,即被子弹击中头部阵亡<ref>{{cite book|author1=陈宇|title=黄埔纪事|date=2017|publisher=辽宁人民出版社|location=沈阳|isbn=978-7-205-09020-3|page=138}}</ref>。}}
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与吴军展开激战,叶挺独立团首先攻入吴军阵地,其他各部随即扩大战果,占领[[贺胜桥战斗|贺胜桥]]<ref>{{cite book|author=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title=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1|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year=1998|pages=29|isbn=7-5000-5997-3}}</ref>{{r|yt1|page=134}}。9月,叶挺率部围困[[武昌]]。在武昌作战中,叶挺指挥了整个爆破城墙的进程{{r|张发奎|page=66}}。10月10日,率部攻入武昌{{r|yt1|page=150}}。叶因此被誉为“北伐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军]]也被称为“铁军”,此时,第四军军长为[[张发奎]]{{r|张发奎|page=68}}。在进攻武昌时,叶挺独立团损失惨重,一营营长[[曹渊]]战死,而北伐军第二师[[刘峙]]部按兵不动;后来攻占武昌时,二师抢先入城,刘峙被任命为武汉卫戍司令。叶挺一气之下,离开部队,到上海接家属,因此受到留党察看半年的处分<ref>{{cite book|author=叶永烈|title=毛泽东与蒋介石|pages=267-268|year=2014|publisher=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isbn=978-7-220-09122-3}}</ref>。

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办公,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扩编或改编,叶挺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5月,寧漢分裂;13日,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发表讨共通电,趁武汉政府军队北伐河南之际,攻打國民黨左派控制的武漢<ref>{{cite book|author1=王奇生|title=中国近代通史 第七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date=2013|publisher=江苏人民出版社|location=南京|isbn=978-7-214-08098-1|page=375}}</ref>。叶挺率部迎击,很快擊潰夏斗寅{{r|yt1|page=173}}。6月,叶挺兼任第十一军副军长{{r|张明金|page=82}}。

== 武装起义和退出共产党 ==
{{See also|七一五事件|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第三党|闽变}}

[[File:NCCQ1938.jpg|thumb|210px|1939年,部分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将领的合影。右起:[[陈毅]]、[[周子昆]]、[[宋裕和]]、[[粟裕]]、[[李一氓]]、'''叶挺''';右八[[袁国平]]、右九[[朱克靖]]]]

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進行分共,令其與中共的矛盾升溫。7月19日,中共及[[共青團]]對國民黨及汪精衞續行攻擊。26日,國民黨採取嚴厲措施,免去各機關中的中共黨員職務,这致使中共决定组建自己武装<ref>{{cite book|author=郭廷以|title=近代中国史纲:下册|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year=1996|isbn=962-201-352-X|pages=562}}</ref><ref>{{cite web|url=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4/69126/4741684.html|title=建军报告|author=陈毅|date=1945-03-01|accessdate=2015-04-10}}</ref>。1927年8月1日,叶挺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ref name="Barbara">{{cite book | language = | author = Barbara Barnouin | coauthors = Changgen Yu | title =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 url = | date = 2006 | location = | publisher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id = | isbn = 978-962-996-244-9 |page = 40 }}</ref>,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佔領了全城,公佈了《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r|yt1|page=192}}。叶挺任代理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NoteTag|为争取第二方面军前敌总指挥[[黄琪翔]]而称“代理”。}}。國民政府方面則馬上調集軍隊包圍了南昌。8月3日,中共部隊按计划撤离南昌。8月7日,張發奎率第四軍入南昌,接著追擊中共部隊{{r|张发奎|page=98}}。而中共方面,[[蔣光鼐]]、[[蔡廷鍇]]師在南進廣東途中脫離了部隊{{r|yt1|page=200}}。又因天氣暑熱,長途行軍,且未鼓動群眾,後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ref>{{cite book|author=《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title=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year=2010|publisher=军事科学出版社|page=14|isbn=978-7-80237-381-5}}</ref>。南下中共部隊在途中遭粵軍和中央軍夾擊。在部隊到達廣東[[大埔县]][[三河壩]]後,[[周恩來]]決定主力南下进击[[潮州|潮]][[汕頭|汕]]地區,企圖獲得蘇聯[[共產國際]]海運的援助。留[[朱德]]率第25師堅守三河壩。9月23日至10月2日,南下中共部隊到達[[汕頭]]。於[[潮安汕頭戰鬥]]及[[揭陽戰鬥]]過程中,一度攻占潮汕,但最终於[[湯坑]]受到大敗{{r|yt1|page=210}}。在寡不敌众而遭失败的情况下,叶挺等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r|yt1|page=217}}。

1927年12月11日{{r|yt1|page=226}},叶挺从香港回到广州领导[[广州起义]],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ref>{{cite book|author=杨奎松|title=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location=南京|publisher=江苏人民出版社|year=2013|pages=122|isbn=978-7-214-08098-1}}</ref>。广州起义后,叶挺主张立即将起义部队撤出广州,但是遭到了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link-en|海因茨·纽曼|Heinz Neumann}}斥责{{r|yt1|page=232}}。12日,[[張發奎]]調各地軍隊反攻。下午,[[张太雷]]和纽曼乘车赴观音山指挥,途中遭民团伏击,张太雷中弹身亡。这时,[[张发奎]]部队陆续抵达广州,从四面攻入市内。于是在广州发生激烈的巷战{{r|张发奎|page=109}}。12月13日,张发奎部队夺回广州,中共軍隊撤離廣州,叶挺化装逃到香港{{r|yt1|page=235}}。1928年1月17日,叶挺受到留党察看半年的处分{{r|yt1|page=239}}。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经[[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至[[苏联]]参加[[中共六大]],然而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共产国际]]也认为叶挺动摇,并不允许叶挺到[[东方大学]]作报告<ref>{{cite book|chapter=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title=周恩来选集(上)|work=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year=1984|location=北京|publisher=人民出版社|pages=157-187}}</ref>。叶挺因此决定退出共产党,流亡[[德国]],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成为[[素食主义]]者{{r|yt1|page=248}}。在此期间,叶挺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ref>{{cite book|author=尚明轩;唐宝林|title=宋庆龄传:上|year=2013|page=187|location=北京|publisher=西苑出版社|isbn=9787515102856}}</ref><ref>{{cite web|url=http://view.news.qq.com/a/20131011/000001.htm|title=宋庆龄筹组“第三党”始末|author=谌旭彬|date=2013-10-11|accessdate=2015-03-28|publisher=腾讯}}</ref>。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与叶挺进行长谈,告诉他干革命不能考虑自我;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叶挺。其后,叶挺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军事问题,并攻读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学会了制造地雷等技术{{r|祭奠|page=14}}。

[[1931年]][[奉天事变]],[[日軍]]侵占[[滿洲]]之後,叶挺决定回国。1932年秋,叶挺到[[澳门]][[葉挺將軍故居|隐居]]{{r|yt1|page=258}}。1933年11月,叶挺应邀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閩變]]”([[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r|yt1|page=266}},在此期间,他与中共代表[[张云逸]]有了接触<ref>{{cite book | author= 《张云逸传》编写组 | title= 张云逸传 | location= 北京 | publisher = 当代中国出版社 |year= 2012 | pages= 120 |isbn= 978-7-5154-0146-1}}</ref>。1934年,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他返回澳门;其后,又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并担任了该同盟军事委员会委员{{r|祭奠|page=14}}。在此期间,蒋介石曾多次派人邀请叶挺出山,但均遭拒绝{{r|祭奠|page=14}}。[[1936年]][[西安事变]]后,叶挺经张发奎引荐面见[[何应钦]],表示愿意努力和平解决事变;但在何应钦的强硬态度下,叶挺不辞而别{{r|张发奎|page=165}}。

== 统率新四军 ==
{{See also|中国抗日战争|新四军|项英|}}
[[File:Zhou Enlai and Ye Ting in 1939.jpg|thumb|225px|right|1939年,[[周恩来]](中)与叶挺、[[项英]](左)在皖南新四军军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在上海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希望他领导南方红军游击队开赴抗日战场<ref>{{cite book|autho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itle=周恩来传:二|year=2008|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央文献出版社|pages=485|isbn=978-7-5073-2467-9}}</ref>。叶挺还与[[陈诚]]商谈此事,并建议新组建的部队称新四军{{r|yt1|page=281}}。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抢先发表叶挺为[[新四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的任命<ref>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忠收第296号通报,1937-09-28</ref>。然而中共方面对叶挺曾经脱党一事有所顾忌,要求[[博古]]、[[叶剑英]]“提出保证”<ref>{{cite book|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一)|chapter=关于南方各地游击队整编原则的指示(1937年10月30日洛甫、毛泽东致博古、叶剑英)|work=中央档案馆编|year=1991|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isbn=7-5035-0304-1|pages=380-381}}</ref>。1937年11月初,叶挺应毛泽东之邀访问延安{{r|yt1|page=285}},毛泽东在了解叶挺脱党的经过后,打消了对叶挺的疑虑。叶挺在中央党校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讲,对脱党的历史表示内疚与自责。随后,叶挺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以党外人士身份开展工作<ref>{{cite book|title=新四军·文献(1)|author=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year=1994|location=北京|publisher=解放军出版社|pages=57}}</ref>。

此后,叶挺往来于南京、武汉之间,为新四军争取编制、武器、粮饷{{r|yt1|page=292}}。经过多方努力,至1938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核定了新四军的编制和月饷。新四军归第三战区指挥,以皖南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ref>{{cite book|author=朱汇森|title=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37年7月-12月)|location=台北|publisher=国史馆|year=1987|pages=537}}</ref>。叶挺出任[[新四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后,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他的主要任务是与[[第三战区]]协调和从国民政府讨要军饷。由于当时叶挺不是中共党员,所有与新四军核心机密有关的中共党委会议都不能参加。他和项英在新四军的一系列战略问题上产生分歧{{r|yt1|page=310}},而项英对叶挺的生活习惯也有相当意见<ref>{{cite web|ur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6/0610_2663_588172.shtml|title =
皖南事变的背后:项英叶挺的争斗|date =2008-06-10|accessdate=2015-03-29|publisher =凤凰网}}</ref>。叶挺曾自云“居士不适于当一个大庙子的方丈”<ref>{{cite journal|author=李一氓|title=我亲身经历的皖南事变|journal=大江南北|year=1993|issue=1}}</ref>。

[[File:Zhou Enlai in 1939.jpg|thumb|left|210px|1939年2月,周恩来与部分新四军领导人合影。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1938年6月初,叶挺为继续解决新四军的经费问题,来到武汉。他向[[周恩来]]、[[叶剑英]]等汇报工作,倾诉了自己虽是军长却又有职无权的苦衷,并建议成立一个共同议事的新四军委员会,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很快回电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项为主任,叶为副{{r|yt1|page=317}}。但新四军委员会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叶挺依然没有发言权。自尊心很强的叶挺感到难于忍受,遂致电[[中共中央长江局]],表示准备辞去军长职务。8月28日,[[王明]]、周恩来、博古复电表示挽留<ref>{{cite book|autho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itle=周恩来传(1898-1949):下|year=1998|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央文献出版社|pages=546|isbn=9787010004631}}</ref>。9月,项英去武汉述职,随后又由武汉去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叶挺遂离军出走,回到广东老家{{r|yt1|page=319}}。11月,执掌广东大权的[[余汉谋]]任命叶挺为东江游击总指挥{{r|yt1|page=321}}。然而,国民政府不容许有共产党背景的叶挺在华南发展武装,且欲乘机控制新四军;而中共也认为叶挺留在新四军的作用更大。周恩来随即邀叶挺赴重庆面谈,最终说服叶挺回新四军{{r|yt1|page=325}}。

1939年2月,周恩来陪同叶挺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处理新四军领导问题,并提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r|yt1|page=329}}。1939年3月,叶挺写成了《关于新四军对敌作战说明书》上报国民政府,为国民政府重视<ref name="bio">{{cite web|ur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3/28/35233732_0.shtml|title =
哪位将军被毛泽东称人民军队战史要从你写起?|date =2014-03-28|accessdate=2015-04-04|publisher =凤凰网}}</ref>{{r|yt1|page=333}}。1939年5月,叶挺北渡长江,整顿新四军第四支队,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期间,他下令处决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r|yt1|page=340}}。其后,他又前往重庆解决新四军编制经费问题。由于先前项英仍未能处理好同叶挺的关系,加之蒋介石拒绝了叶挺的要求,致使叶挺再次提出辞职,随后回到澳门{{r|yt1|page=358}}。1940年5月,在周恩来劝说下,叶挺由[[袁国平]]陪同返回部队{{r|yt1|page=367}}。1940年10月,叶挺亲率部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荡]]”,得到了[[蒋介石]]的致电嘉奖{{r|yt1|page=376-382}}。

== 皖南事变与囚禁 ==
{{See also|皖南事变}}
{{Quote box
|width=30%
|align=right
|quote=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br/>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br/>
一个声音高叫着:<br/>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br/>
我渴望着自由,<br/>
但也深知到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br/>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br/>
地下的火冲腾,<br/>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br/>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source=叶挺《囚歌》<ref name="wgf">{{cite news|url=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09-11/25/content_1021774.htm|date=2009-11-25|accessdate=2015-04-04|title=《囚歌》是叶挺送郭沫若寿礼|publisher=重庆晨报|author=吴国富|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8220127/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09-11/25/content_1021774.htm|archivedate=2015-04-08}}</ref>}}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强令新四军、八路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旧黄河河道以北之冀察两省和晋东北及冀鲁交界地区<ref name="謝幼田2002">{{cite book|author=謝幼田|title=中共壮大之谜: 被掩盖的中国抗日战争真相|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ws2AQAAIAAJ| date=2004|publisher=明鏡出版社|isbn=978-1-932138-00-9|pages=266-271}}</ref>;中国共产党对此予以严词拒绝,仅答应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ref>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 朱彭叶项复何应钦白崇禧佳电.1940-11-09</ref>。项英卻仍駐[[雲嶺]],並不按中共中央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指示的路线北渡移防前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有关行军路线、安全措施以及撤离经费和给养问题方面纠缠,未能迅速达成一致{{r|n4a|page=355}}。

国民政府第三战区最初允许皖南新四军采取东进、再从苏南北渡长江的路线{{r|杨奎松|page=426}}。但1940年11月29日,苏北[[刘少奇]]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发动进攻[[韩德勤]]余部的曹甸战役<ref>{{cite book|author=徐君华等|title=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location=北京|publisher=军事科学出版社|year=2001|pages=230|isbn=780137424X}}</ref>,国民政府方面大为恼怒,转而拒绝皖南新四军东进从苏南渡江的方案,重新命令皖南新四军必须直接北上,从安徽[[铜陵]]、[[繁昌]]间北渡长江,并延长最后期限至1940年12月31日{{r|杨奎松|page=427}}。但中共方面认为国民党规定的直接北渡方案是阴谋,皖南新四军最终坚持走东进再由苏南北渡的路线。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鎮 (涇縣)|茂林]]、[[三溪]]、[[宁國]]、[[朗溪]]到[[溧陽]],然后待机北渡。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北移提出了批評,要求项英立即撤离。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宁國,迂回[[天目山]]到溧陽{{r|n4a|page=365}}。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餘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r|n4a|page=366-367}}。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由,將新四軍軍隊包围和攻击。6日,顾祝同與[[上官云相]]率第三戰區之第32集團軍8万多人,在蒋中正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並強令“徹底加以肅清”<ref>{{cite book|author=该书编选组|title=皖南事变资料选|location=上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year=1983|pages=175}}</ref>。新四军决定进攻国军包围圈外围阵地星潭,但项英对此犹豫不决,召开的紧急会议持续了七个小时,最终决定原路退回里潭仓{{r|n4a|page=375}}。

1月9日,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擅自离队出走,后因无法突围而又返回{{r|n4a|page=378-381}}。11日,中共中央决定,皖南全军由叶挺和[[饶漱石]]指挥,解除项英指挥权<ref>叶超:《悲壮的史诗——回忆皖南事变的经过》,载《皖南事变回忆录》</ref>。12日,石井坑附近阵地纷纷失守,音乐家[[任光 (音乐家)|任光]]阵亡{{r|n4a|page=386}}。当晚,新四军开始分批突围{{r|n4a|page=387}}。1月13日,叶挺率新四军余部退守承流山高地。雙方火線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已陷于绝境,叶挺根據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的意見,致书上官云相,表示愿往上官总部“议和”,14日下午叶挺下山到国军108师师部谈判时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围時阵亡{{r|n4a|page=388}}(一说叶挺被52师156团俘虏{{r|杨奎松|page=437}})。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約9000人,除约2000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突围外,大部被俘、失踪或阵亡。项英、周子昆在突围后被副官刘厚总暗杀<ref>{{cite journal|url=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2-06/1564.html|journal=党史研究资料|year=1981|issue=3|title=「山大王」劉厚總}}</ref>。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軍事法庭审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ref>Dittmer 1974, p. 17 citing Tetsuya Kataoka,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1974 pre-publication.</ref>。

其后,叶挺被囚禁在上饶李村。1941年底,他被送到重庆关押。叶挺拒绝了蒋介石的劝降,并作《囚歌》以明志<ref name="wgf"/>。1943年1月,经[[陈诚]]安排,叶挺被下放到[[湖北]][[恩施]]监禁。6月,《[[新华日报]]》社[[陆诒]]奉周恩来指示,借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鄂西会战|鄂西]]慰问团之机,通过陈诚访问了叶挺,并向叶转达了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问候。8月,叶挺又到桂林面见[[张发奎]],当时叶挺有一定程度自由,张发奎也对叶挺一家给予生活补助{{r|张发奎|page=239}}。10月,叶挺一家又在张发奎的安排下移往[[柳州]]。12月,叶挺被送回恩施{{r|张发奎|page=240}}。在这期间,中共在与国民党的历次谈判中,始终将释放叶挺作为重要条件<ref>{{cite book|author=卢权|year=1987|title=叶挺传|location=郑州|publisher=河南人民出版社|pages=217}}</ref>。

== 获释与遇难 ==
{{See also|博古|邓发|王若飞}}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挺被秘密押回重庆。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以在[[邯郸战役]]中被俘的国军[[抗日战争第十一战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为交换条件,叶挺获释<ref>{{Cite book|author = 徐友春主編|title =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year = 2007|publisher = 河北人民出版社|pages=1164|isbn = 978-7-202-03014-1}}</ref>。次日,叶挺写信给毛泽东,表达愿意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3月7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叶挺请求<ref>{{cite book|autho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itle=任弼时年谱|year=2004|publisher=中央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73-1596-7|pages=510}}</ref>。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4月8日,他乘美军观察组的[[C-46]]运输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有美军飞行员和顾问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扬眉和幼子阿九及小保姆<ref>{{cite book|title=中国现代史|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tcuGAAAAIAAJ|year=1997|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page=155}}</ref><ref>{{cite book|title=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erZAAAAMAAJ|year=1989|publisher=M.E. Sharpe|page=120}}</ref><ref>{{cite book|title=Far Eastern Affair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g-aGAAAAIAAJ|year=1979|publisher=Progress Publishers|page=184}}</ref><ref>"U.S. Army Plane Missing With China Red Leaders", ''New York Times'', April 10, 1946, p8</ref>。

空难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将遗体从黑茶山运往[[岚县]]机场,再转运延安{{r|bg1|page=440}},当地民众知道此事后,灵柩过处,群众跪伏道上,拦路吊祭,扶棺痛哭,深致哀悼{{r|bg1|page=445-446}}。4月17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在岚县机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r|bg1|page=447}}。4月18日,由晋绥边区公安总局局长[[谭政文]]等人护送,飞机载着遗体抵达延安,当夜中共中央委员轮流坚持守灵{{r|bg1|page=450}}。[[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对于此次“四八空难”的失事原因。中共方面对此次空难一直抱有怀疑,派晋绥公安总局[[顾逸之]]前往调查。顾逸之在调查处理后,上报书面报告中,既明确了飞机是因云雾浓重、低空飞行导致撞山起火,也排除了人为爆炸的可疑迹象;也提出了对飞行迷失方向和仪表问题等疑点<ref name="少华2005">{{cite book|author=少华|title=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mxEAAAAMAAJ|year=2005|publisher=湖北人民出版社|page=138}}</ref>。当时正值国共和谈时期,只能对外宣称是一起意外事故<ref>{{cite book|title=中国新闻年鉴|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JIvAQAAIAAJ|year=1999|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age=242}}</ref>。周恩来后来说,座机失事是因为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ref>{{cite book|title=叶挺研究文集|editor=马洪武|page=622|chapter=周恩来总理和我谈“四八”空难|author=叶正大}}</ref><ref name="ShenShen1986">{{cite book|author1=Zui Shen|author2=Meijuan Shen|title=A KMT war criminal in new China|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JQAwAQAAIAAJ|date=1 August 1986|publisher=Foreign Languages Press|isbn=978-0-8351-1599-5|page=220}}</ref>。2003年,《[[档案时空]]》发表了《叶挺将军座机失事真相揭秘》一文,称时任[[军统]]中美合作所特工队长的杜吉堂临终前陈述,当年他受军统组织策划了此次空难<ref name="张庆军2005">{{cite book|author=张庆军|title=中华民国之谜|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s2YLAQAAMAAJ|year=2005|publisher=黄山书社|isbn=978-7-80707-165-5|page=262-263}}</ref>。博古之子秦铁、叶挺之子叶正大、王若飞的儿子王兴、邓发的儿子邓北生等人分头核查这篇报道的最原始出处,但都找不到,又通过各种渠道询问,答案都是根本没有“杜吉堂”这个人。秦铁认为这篇文章漏洞百出:其一,国共会谈期间,双方行动都是透明的,博古等人离开重庆,报纸都有公开报道,国民党一些官员还到重庆机场送行,所以所谓国民党特务刺探到了这一条情报,是无稽之谈。其二,驾驶这架C-47的是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国民党特务不会有胆量连美国人也一起害。秦铁认为“四八空难”还是场意外<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0_11/17/3138874_0.shtml |title=博古之子忆父:24岁领导中共 延安整风中曾想到死 |accessdate= 2010|publisher=凤凰网 |work= |language=zh-hans}}</ref>。

== 纪念 ==
{{Main|叶挺故居}}
{{Quote box
|width=30%
|align=right
|quote=……沉默寡言,深沉不露,令我忆君之丰采。勇迈绝伦,倜傥不群,令我忆君之将才。胸无城府,光风霁月,令我忆君之天真有如提孩。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不愧革命家的气概。我正盼君东来齐鲁,有伟大事业待你参加,待你安排。岂料高空失事,一去悠悠,永不回来。我不信命运,故不言命运之悲惨;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我只说斗争需要你贡献雄才,我只说法西斯正待人民去葬埋。你之牺牲是革命长恨,人百其身赎不回。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将军之魂魄兮,归去来,归去来!
|source=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节选)<ref>{{cite web|url=http://history.gmw.cn/2011-06/22/content_2122556.htm|author=陈毅|title=哭叶军长希夷同志|date=1946-04-12|accessdate=2015-04-07|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3053056/http://history.gmw.cn/2011-06/22/content_2122556.htm|archivedate=2015-04-13}}</ref>}}
194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党校大礼堂举行干部大会,悼念被难烈士,大会推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康生]]、[[彭德怀]]、[[林伯渠]]、[[贺龙]]、[[习仲勋]]、[[徐向前]]、[[蔡畅]]15人为主席团成员,林伯渠主持悼念活动。博古夫人[[张越霞]]、邓发夫人[[陈慧清]]、黄齐生孙女[[黄晓芬]]等烈士遗属参加了悼念活动。19日,延安各界将举行公祭追悼大会和遗体安放仪式,烈士墓地选择在延安城郊王家坪北侧、清凉山下的飞机场旁,修建烈士陵园;延安《[[解放日报]]》编辑悼念“四八”被难烈士专刊{{r|bg1|page=456}}。

空难后,位于重庆各报纷纷刊登新华社的电讯,报道了叶挺等人空难的消息。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联合具名的《讣告》,正式向社会各界报告叶挺等遇难的消息。一时间,重庆中共代表团驻地轮流招待应接不暇的吊唁者。4月19日上午9时,“重庆各界追悼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诸先生大会”在[[重庆青年馆]]举行,大会由[[李公朴]]主持,[[张澜]]主祭{{r|bg1|page=453}}。

1957年,中共中央从党费中拨出100多万元,将延安东关机场的陵园迁至王家坪。1970年,王家坪因建造延安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陵园再迁至[[李家村]]。陵园北靠大山,面对[[延河]]。主体建筑为六层石阶陵墓台,排列27位烈士墓碑,最上层为王若飞、博古、叶挺、[[项英]]、[[邓发]]、[[张浩]]、[[关向应]]、[[郑耀南]]墓碑。1992年,又建纪念塔祭{{r|bg1|page=459}}。

==家庭==
1925年,叶挺与[[李秀文]]结婚。
*长子[[叶正大]](1927—2017):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副所长、副院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负责设计组装[[歼教-6]]、[[歼-7]]、[[歼-8]],1988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将]]军衔<ref>{{Cite book|title=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 专家篇 2|last=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first=|publisher=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year=2015年1月|isbn=978-7-5165-0412-3|location=|pages=38}}</ref><ref>{{Cite book|title=航空人物志|last=[[周日新]]等主编|first=|publisher=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year=2003年12月|isbn=7-80183-303-1|location=|pages=114-115}}</ref>。
*二子[[叶正明]](1931—2003):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顾问,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ref name="后代">{{cite web|url=http://ent.ifeng.com/feichangdao/detail_2009_09/10/124105_0.shtml|title=细数北伐名将叶挺后代经历|date=2009-09-10|accessdate=2015-03-27|publisher=凤凰网}}</ref>。
**儿子[[叶大鹰]],中国大陆著名导演<ref name="后代"/>。
*四子叶华明(193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地空导弹研制专家,深圳先科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ref name="后代"/>。
*长女[[叶扬眉]](1935—1946),与父母一同死于飞机失事。
*二女[[叶剑眉]]
*七子[[叶正光]](1939—)
*八子[[叶启光]](1942—)
*九子[[叶阿九]](1943-1946),与父母一同死于飞机失事。

==评价==
{{See also|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高敬亭}}
在中国共产党主流史学中,因为叶挺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为中共建军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对他的评价非常高。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后,[[聂荣臻]]就曾对[[陈毅]]称:“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ref>{{cite web|date=2013-01-14|accessdate=2015-04-15|title=聂荣臻:要是叶挺还在 新四军可出两个元帅|author=刘必泳,甘翰生|publisher=凤凰网|ur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1/14/21167963_0.shtml?_from_ralated}}</ref>1989年11月,叶挺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ref>{{cite web|date=2007-03-05|accessdate=2015-04-08|title=中国当代军事家|publisher=中国网|url=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7-03/05/content_7906177.htm}}</ref>。2009年9月,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共领导人对于叶挺的私人评价也相当之高,毛泽东曾在叶挺访问延安时,称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ref name="bio"/>周恩来曾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ref>{{cite web|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64/145600/9023731.html|accessdate=2015-04-08|title=叶挺同志生平|publisher=人民网}}</ref><ref>{{cite web|url=http://www.cq.xinhuanet.com/2011/2011-06/09/content_22969058.htm|date=2011-06-09|accessdate=2015-04-08|title=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记周恩来与叶挺|author=廖心文|publisher=新华网|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12030/http://www.cq.xinhuanet.com/2011/2011-06/09/content_22969058.htm|archivedate=2015-09-23}}</ref>

对于叶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他在1939年处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之事。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王辅一]]研究表明,当时新四军四支队属于五战区,新四军总部属于三战区。“对高敬亭的诬告,是[[廖磊]]向五战区报告,由五战区向蒋介石报告的,不是由新四军军部和项英上报,也不是经过三战区上报的。”叶挺收到蒋介石的命令后,就执行了对高敬亭的处决<ref>王辅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2/12/2799607_257639970.shtml 错杀高敬亭不该责怪项英]》</ref>。反驳者则称,处死高敬亭是中共内部的事,不能将高案的账算到叶挺个人头上<ref>{{cite web|ur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40806110601.html|title=就高敬亭案为叶挺将军辩:驳王辅一|date=2014-08-06 |accessdate=2015-06-05|author=童志强|publisher=[[共识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2836/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40806110601.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yes}}</ref>。

==影视作品==
*《[[叶挺将军]]》
== 注释 ==
{{NoteFoot}}

==参考文献==
{{Reflist|2|refs=
* <ref name="yt1">{{cite book |author = 段雨生;赵酬;李杞华 |title = 叶挺传:骁将的坎坷 | year = 2001 | location = 沈阳 | publisher =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 = 7-205-04869-9}}</ref>
* <ref name="祭奠">{{cite book |author = 刘华清;刘强伦 |title = 共和国祭奠: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 | year = 2015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东方出版社 |isbn = 978-7-5060-7900-6}}</ref>
* <ref name="张发奎">{{cite book |author = 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 |title = 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 | year = 2012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 = 978-7-5154-0121-8}}</ref>
* <ref name="张明金">{{cite book|title=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author=张明金、刘立勤|year=2007|publisher=解放军出版社|isbn=9787506553872}}</ref>
* <ref name="n4a">{{cite book |author = 郑云华;舒健 |title =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新四军卷 | year = 2007 | location=北京 |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isbn = 978-7-01-005094-2}}</ref>
* <ref name="杨奎松">{{cite book |author = 杨奎松 |title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 year = 2008 | location=北京 | publisher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 978-7-80230-963-0}}</ref>
* <ref name="bg1">{{cite book |author = 吴葆朴;李志英 |title = 秦邦宪(博古)传 | year = 2007 | location=北京 | publisher =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 = 978-7-80199-6855}}</ref>
}}

==外部链接==
{{Commonscat|Ye Ting}}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3943.htm 新华社资料]

==参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
*[[北伐]]
*[[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八路军和新四军}}

{{DEFAULTSORT:Ye葉}}
[[Category:叶挺| ]]
[[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Category:新四军将领]]
[[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閩變人物]]
[[Category:北伐人物]]
[[Category: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者]]
[[Category:前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國留蘇學生]]
[[Category:莫斯科东方大学校友]]
[[Category: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友]]
[[Category:廣東客家人]]
[[Category:惠陽人]]
[[Category:葉姓|T]]
[[Category:中華民國空難身亡者]]
[[Category:葬于延安]]
{{good article}}

##张作霖
{{Infobox President
| original_name =
| image = File:ZhangZuolinHacia1928.jpg
|imagesize = 250px
| caption =
| office = {{ROC-1912}}[[中華民國大總統|安國陸海軍大元帥]]<br />(行使[[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權)
| term_start = 1927年6月18日
| term_end = 1928年6月3日
| predecessor = [[胡惟德]]代理([[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代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權)<br />正任:[[段祺瑞]](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 successor = {{flagicon|ROC|1912}} [[奉系]]:<br />[[張學良]]([[奉軍|東北保安總司令]])<br /> {{flagicon|ROC|army}} {{flagicon|ROC|1928}} [[國民政府]]:<br />[[譚延闓]]([[國民政府主席]])<br />[[蔣中正]](國民政府主席,[[中國統一]])
| nationality = {{ROC-1912}}
| Native place = [[奉天省]][[海城市|海城縣]]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75|3|19}}
| birth_place = {{QING-1862}}[[盛京將軍轄區]][[海城市|海城縣]]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28|6|4|1875|3|19}}
| death_place = {{ROC-1912}}[[奉天省]][[奉天府|奉天市]](今[[瀋陽市]])
| religion =
| profession =
| spouse = 趙春桂<br />盧壽萱
| party = [[北洋軍閥]]、[[奉系]]
}}
[[File:Commander-in-Chief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iyang Government).svg|right|265px|thumb|{{FIAV|sinister}}1927年9月25日北洋政府公告制定的「大元帥旗」,以五色旗為底,靠旗桿上角白色正方形內,繡製[[十二章国徽]]。]]

'''张作霖'''({{bd|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catIdx=Z张}}),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奉天省]][[海城市|海城縣]](今屬[[辽宁]])人,出身[[贫农]]{{NoteTag|张作霖生于[[奉天]][[海城市|海城]],今[[盘锦]]市[[大洼]]县東风镇叶家村下属“张家窝棚”自然村。当时东风镇叫驾掌寺,驾掌寺一带归海城县第六区管辖,故有张作霖为辽宁海城人一说。}}。曾任[[中华民国]]陸海軍[[大元帥]],喜人以「張大帥」稱。

张作霖是[[北洋军]][[奉系]]首领,也是[[北洋政府]]最後一个掌权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藥]]炸毁,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回到[[奉天]](今[[瀋陽市]])后身亡,子[[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

== 早年 ==
张作霖生於1875年([[清]][[光绪]]元年),少时曾入[[私塾]]讀書修業,后改学[[兽医]]。1894年投入驻营口的毅军。[[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成立当地士绅雇佣的地方保安队。1901年被[[盛京]]将军[[增祺]]收编,任游击马队管带,遂升擢而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

== 經歷 ==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经[[奉天省]][[君主立宪]]派领袖[[袁金铠]]保举,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重用,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打击革命黨人。

1912年(民國元年)9月,被[[袁世凯]]任命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ref name="學良口述">唐德剛著、張學良自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ref>{{rp|89}},镇压反袁的南方[[革命党]]分子。

1915年,张作霖支持袁世凯[[洪憲称帝]],被袁世凯封为二等[[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

1916年,前清[[宗室]]中与日本人勾结的[[宗社党]]在东北进行[[复辟]]活动,张作霖予以打击。袁世凯死后,张作霖被[[北京]]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領[[奉天]][[督军]],兼[[省长]],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行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張作霖的势力范围在[[中国东北|东北三省]],全盛期奉系轄區更擴至[[熱河]],[[察哈爾]],[[綏遠]],[[直隶]]及[[山東]]。1920年[[直皖战争]]中支持[[直系]],获胜,势力扩展到[[山海关]][[关内]]。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败北,撤回关外。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取胜,[[段祺瑞]]任臨時執政,惟張幕后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4月击败[[冯玉祥]],段祺瑞下台,張作霖直接全面控制北洋政府。6月入[[北京]],与[[吴佩孚]]会面。旋即離開北京,往返于[[天津]]與[[奉天]]之间。7月9日,[[广东]][[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军]]总司令[[蔣介石]],率[[国民革命军北伐]]。11月張作霖在天津被[[孫傳芳]]、[[吳俊陞]]、[[張宗昌]]、[[閻錫山]]、[[寇英傑]]、[[劉鎮華]]等十六人推戴為安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對革命軍作戰。

1927年6月16日在[[北京]]被[[孫傳芳]]、[[張宗昌]]、[[吳俊陞]]、[[張作相]]等擁為[[安国军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任統治者。6月18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大元帅]],行使[[大总统]]职權,并令[[潘復]]组织军政府[[内阁]]。

== 遇害 ==
{{main|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3日夜,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返回[[瀋陽|奉天]],6月4日凌晨5点,在[[皇姑屯站]],也就是东北军控制的[[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的交界处,被预埋炸药炸死。通常认为是被[[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具体制定了谋杀的详细计划,奉天特务机关长秦真次、[[土肥原贤二]]参与了策划,下命令的是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村冈长太郎中将。

其子[[张学良]]繼任[[中国东北]]元帥,继续统领东北。不久宣布“[[东北易帜]]”,棄[[五色旗]],改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歸順[[國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中國统一]]。

== 年谱 ==
[[File:Zhang Zuolin.jpg|thumb|200px]]
* 1875年(清光緒元年)3月19日生于奉天[[海城市|海城]]驾掌寺村(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下属“张家窝堡”自然村。)
*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父[[张有财]]亡,兄妹4人随母前往广宁县二道沟乡(今[[黑山县]]绕阳河镇)生活。卖过[[包子]],当过[[货郎]]、学过[[木匠]],后随继父学过兽医、相马。
*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在[[营口]]高坎镇一带谋生。
*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张作霖在[[营口]]应募投[[清朝]][[宋庆]]毅军。当过宋庆的卫兵。
* 1895年3月甲午战争清军败,离部队回家乡。与广宁县南乡赵家庙村(今[[北镇市]]高山子镇赵家村)农户[[赵占元]]次女([[张学良]]生母)结婚。后到广宁县城(今[[北镇市]]),不久又返回赵家庙村,纠集数十名青壮年,建立一支联村保险队(保安队),投身[[绿林]]。
* 1901年除夕,张作霖遭匪首金寿山勾结俄军马队偷袭,损失惨重,率残部8人,逃到[[台安县]]桑林子村,后到八角台(今[[台安]]县)投靠[[张景惠]],当上了八角台团练长。4月17日,其长子[[张学良]]出生于台安县张家窝堡村。
* 1902年11月9日张作霖率200余人被东边兵备道[[张锡銮]]和新置[[新民市|新民府]]知府曾韫招安收编,编为新民府巡警营马队帮带(相当于副营职)。
* 1906年张作霖被提升为[[统带]](相当于团职)。期间,张作霖先后剿除、[[招安]]辽西[[徐翰武]]、[[侯占山]]、[[金寿山]]等各路匪徒。特别是智擒悍匪[[杜立山]],清廷发朱批:“予都司张作霖等五员奖叙”,赏[[银]]5000两。
* 1907年张作霖晋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职)。同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
* 1908年至1910年4月间,张作霖被调往[[吉林省]][[郑家屯]]、[[洮南]]一带,追剿蒙匪,晋升为洮南镇守使。
*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以“率兵[[勤王]]”为由,抢先由洮南入[[奉天]]。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期间大力镇压[[同盟会]]革命志士,张作霖受到清廷破格升赏,出任“关外练兵大臣”,赏顶戴花翎。后升为“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
*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张作霖为27师中将师长。
* 1915年袁世凯[[洪憲]]帝制时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
* 1916年4月22日,袁世凯发表命令,任命廿七师师长张作霖为盛京将军,督理奉天军务。袁死后,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
* 1918年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
*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奉军支持直军,胜利后共同控制[[北京]]。
*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张作霖挟“东三省议会”推举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宣布东北[[自治]]。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胜,[[段祺瑞]]任臨時執政,惟张作霖實際控制[[北洋政府]]。
* 1925年11月[[反奉战争]],次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 1926年12月,合谋孙传芳、[[阎锡山]]等人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 1927年4月,杀害[[李大钊]]等[[张作霖绞杀的20人名单|20名国共人士]]。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北洋政府國家元首,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也是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 1928年(民國十七年),张作霖将三女张怀瞳许配[[赵尔巽]]之子赵天赐(赵世辉)博士。
* 1928年(民國十七年)4月[[蒋介石]]为首,加上[[冯玉祥]]、[[阎錫山]]、[[李宗仁]]的四大集团军的攻击下,奉軍戰場失利。张作霖5月30日宣布奉军撤退。6月3日,张作霖眼見大勢已去,乘火車由北京返回奉天。6月4日清晨,張作霖所乘专列途经[[沈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桥”時,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因在皇姑屯以东,史稱[[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年五十三。其子張學良繼承后向國民黨投降,中國名義上統一。

== 评价 ==
[[File:ZhangZuolin34326v.jpg|thumb|200px]]
=== 正面评价 ===
民间肯定说法不少。认为张作霖从一个出身低微农民起家,苦心经营方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相当不简单。网传《中国教育一瞥录》之《我的祖父与张作霖父子:忆皇姑屯爆炸与西安事变》记载有张作霖因未答应《日张密约》而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從日後張學良口述得知張作霖意在利用日本敷衍日本但決不賣國也因此種下日後死因,属于民族英雄。然而,《中国教育一瞥录》出版于1923年,此时西安事变尚未发生,应当属于民间传说。也有人认为张作霖治家很严,子[[张学良]]受其影响很大。張作霖曾事綠林,後又以剿匪起家,對剿滅當時在東北極爲猖獗、破壞人民生產生活的土匪,護國安民做出重要貢獻。

还有一些証据表示,张出身貧寒,僅略進[[私塾]],通曉[[文字]],但卻未能受到完整的教育,但他仍重视傳統文化教育,尊敬[[儒教|孔儒]]<ref>(《[[李敖]]自传》)</ref>。他同時亦重视現代化教育,当然主要是为[[军事]]服务的,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培养人材的作用。1922年(民國十一年)筹建[[东北大学]];1923年(民國十二年)4月,[[东北大学]]成立。这所大学在当时师资水平较高,像[[章士钊]]、[[黄侃]]等著名学者曾教书于此,東北大學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經費最多的大學,其每年經費相當於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的3倍多。

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张的故事,其智勇、气节得到颇多体现,并流传下「張作霖為[[日本人]]作字畫,不寫手『墨』,為不把『土』送給日本,改寫為手『黑』」的故事。這個“张作霖手黑,寸土不让”的典故,少有史料支持,但是張作霖[[識字]],且能為[[書法]]是確實的。做为传奇人物,深受他的家乡人民的喜爱。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

张作霖统治[[中国东北|东北]]时,曾发展[[工业]]扩充军备,建立中国当时唯一“[[海军]]”、“[[陆军]]”、“[[空军]]”具全的武力。大量引入[[山东]][[汉人]]進入东北,这一[[移民]]战略大大充实东北边疆,改变了东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为日后[[日本]]侵略此地时一大障碍,由於兵工廠的建立,東北軍成爲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擁有自主生産[[火砲]]和彈藥的軍隊,由於火砲生产的自主,使得東北軍[[砲兵]]的火砲數量多,火力猛,砲彈充足,成爲東北軍相較于其他軍閥的優勢兵科。成立[[东北交通委员会]]抑制日本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满铁]]”,捍卫国家主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作霖对[[苏联]]始终保持警惕,反对[[共产主义]]在东北的渗透,1927年4月,逮捕并处决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奉天省]]淪陷[[日本]]之手后,东北盡喪。时人皆称:“大帅(张作霖)在,必不至此!”[[張學良]]則評論自己的父親:有雄才,無大略<ref>張學良評論蔣介石則為:有大略,無雄才。</ref>。

=== 负面评价 ===
关于张作霖负面评价主要有四点:
* 穷兵黩武:{{Fact|奉系最佳戰略是龜縮在中國東北,不派軍參與關內的各種鬥爭,利用東北優越的條件持續發展|time=2016-09-05T23:12:38+00:00}},但张作霖参与[[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江浙战争,作为[[军阀]],张作霖一再发动战争,不惜向日本等国借款而且截留盐税等国税收入用于战争。且张作霖的部队[[奉军]]军纪涣散,常有劫掠的現象,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刻的苦难。
* 镇压[[革命]]:张作霖曾经数次反对[[革命]],屠戮镇压[[革命党]]人。1915年,为支持[[袁世凯]][[洪憲帝制]],镇压游行的学生的领导者。1919年[[五四运动]],张作霖发布命令:“对肇事之徒,严加惩处。”学生不准自由活动,且有警察干涉。
* 對日戰略錯誤:张作霖雖在初期對[[日本]]采取亲善政策,如1912年,张作霖在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书记]]深泽说:“日本国在南满洲享有利权,乃属当然,毫不为过。”<ref>《张作霖传》</ref>且大量雇佣日军事人员。但後來奉系受到關內政治觀點影響,奉系開始有人物轉向抗日(包括[[張學良]]),张作霖並未認真壓制抗日勢力(尤其是無法說服張學良繼續採取親日戰略),{{Fact|因此奉系開始處處敷延日本不履行答應日本之事,甚至對日僑進行許多惡意限制,造成日本[[皇道派]]認為應該成立[[滿洲國]]|time=2016-09-05T22:38:22+00:00}},因此在[[國民黨北伐]]之際,日本遂于1928年6月4日在[[沈阳]]西郊制造[[皇姑屯事件]],將张作霖暗杀({{Fact|現在開始有中國歷史學家認為,當時中國反日親蘇的態度是造成日本侵略中國的真正原因,张作霖雖然初期親日,但晚期正是犯了反日這個錯誤、反而造成更大的利益損失|time=2016-09-05T22:38:22+00:00}})。這導致其子張學良[[東北易幟|易幟]],宣稱歸順[[國民政府]],名義上[[中國統一]]。
* 外强中干:1929年(民国十八年),张作霖去世一年后,[[中东路事件]]爆发,是役东北军惨败,暴露了其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苏日两国瓜分中国的野心最终不可遏制。

== 相关文学作品 ==
* 张作霖是[[单田芳]]演播的评书《[[乱世枭雄]]》的主人公。该书从张作霖幼年时代开始讲起,直到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情节生动,颇受欢迎。

*[[少帥]],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張作霖一角由[[李雪健]]所飾演。

== 家庭 ==
据[[张学良]]晚年所说,张家祖上是[[河北省]][[大城县]]人,是在[[道光]]年间[[移民]]东北的。张家本不是姓张,而姓李,原因是[[李]]家姑娘,嫁與[[张姓]]后,张家无子而[[過繼]]李家生的孩子。到张学良这代已经是第六代<ref name="张作霖家史">[http://www.youtube.com/watch?v=bbhyKx5RREg YouTube视频《世紀行過 張學良傳 第一集 白山黑水》]</ref>。

'''张作霖'''的父亲叫张有财。张作霖共有姐弟五人,共有妻妾六人,儿女十四个,子八人,女六人。

=== 兄弟姐妹 ===
* 有傳聞稱張作霖與中共創黨者[[陳獨秀]]為義兄弟關係。[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1150512/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culture/lshc/xsj/200802/218584.shtml]
* 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人,为父前妻邵氏所生;同母异父的哥哥一人,系王氏由李家带来的,名作泰;母親王氏,同胞兄妹三人,即[[张作孚]](二哥)和另一个妹妹。在男孩裡他排行老三。
* 张作泰因为与有夫之妇偷情,被父亲张有财打死。
* 张作孚在与土匪作战中阵亡,他的长子[[张学成|张学诚]](字铸卿)、次子[[张学文]](字右卿),以及三个女儿,由张作霖抚养。张学诚后来投靠日本人,被[[张学良]]派人击毙。

=== 妻妾 ===
* 元配[[赵春桂]](?- 1912年),[[赵占元]]之女,1898年生長女[[張首芳]](又名张冠英),1901年生長子[[張學良]](字漢卿),1907年生次子[[張學銘]];
* 继配卢寿萱(?- 1974年5月),[[北镇县]]人,美貌,通文字,1907年生次女[[張懷英]],1911年生四女[[張懷卿]];。1974年卒于[[天津]]。
* 三房戴宪玉(?- ?),北镇县人,本已嫁为人妇,因尚未生养,被张作霖再聘为姨太太,其弟戴宪生1915年因醉酒滋事,被张作霖枪决。积虑在心,无子女,后出家当尼姑,一年后过世,终年31岁。
* 四房[[许澍旸]](?- 1976年),即许夫人,出身于天津教坊,遇事有见解。1909年生三女[[張懷瞳]],1911年生三子[[張學曾]](字遠卿),1913年生五女[[張懷曦]],1916年生四子[[張學思]]。许氏[[七七事變|“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1949年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 五房[[寿懿]](1898年- 1966年),即寿夫人,本姓袁,冠夫姓为张寿懿,奉天[[旗人]],先祖為[[明朝]]抗[[清朝|清]]名將[[袁崇煥]],[[黑龙江将军]][[袁寿山|寿山]]和[[外室]]王松岩的女儿。寿懿受过教育,最得宠,府中事由她掌管。1920年生五子[[張學森]],1922年生六子[[張學浚]],1924年生七子[[張學英]],1925年生八子[[張學銓]]。寿氏“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ref>{{cite web|url=http://epaper.lnd.com.cn/html/bdcb/20090627/bdcb217040.html|title=张作霖有位“贤内助” 竟是名将袁崇焕后代|publisher=辽宁日报集团多媒体数字报纸——半岛晨报|date=2009-06-27|accessdate=2010-07-20|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317033602/http://epaper.lnd.com.cn/html/bdcb/20090627/bdcb217040.html|archivedate=2011-03-17}}</ref>。
* 六房马月清(?- 1975年),奉天人,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1925年生六女[[張懷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在她之前还有一个王夫人,未生育,病死。

=== 子女 ===
* 八子是:
**长子[[张学良]]
**次子[[张学铭]]
**三子[[张学曾]],字遠卿,赴美在聯合國任職,后終生定居海外,既不回大陸,也不去台灣;
**四子[[张学思]]
**五子[[张学森]]
**六子[[张学俊]],1973年在台灣去世,曾供職於軍統;
**七子[[张学英]],貧病交加在香港去世;
**八子[[张学铨]],一直留在天津,1992年去世。
* 六女是:
**长女[[张冠英]],原名首芳,学良胞姐,嫁[[鲍贵卿]]之子[[鲍毓才]];
**次女[[张怀英]],嫁蒙古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子包晓峰,後不堪虐待,離婚,一直與妹妹一同生活,無子女;
**三女[[张怀瞳]],嫁[[趙爾巽]]之子,生女為[[白崇禧]]三兒媳;
**四女[[张怀卿]],嫁[[张勋]]之子[[张梦潮]];
**五女[[张怀曦]]
**六女[[张怀敏]]。
* 按生年月日大小排列总排行,即:首芳、学良、怀英、学铭、怀曈、学曾、怀卿、怀曦、学思、学森、学俊,学英,怀敏、学铨。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1898年生首芳,1925年生学铨,前后相差近30年。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 大江志乃夫:〈[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29110845/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yqk/2010/12/gwjdsyj26.pdf 田中义一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张作霖被刺事件]〉。

== 外部链接 ==
* {{Commons category-inline|Zhang Zuolin}}

== 参见 ==
{{Portal box|中华民国|辽宁|人物}}
* [[奉系军阀]]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 [[皇姑屯事件]]
* [[张学良]]
* [[东北易帜]]

{{-}}
{{start box}}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国家元首]]'''
|-
{{s-off|{{ROC-1912}}元首}}
{{s-before|[[胡惟德]]代理<br /><small>([[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代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權)<br />正任:[[段祺瑞]]<br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small>}}
{{s-title| [[中華民國大總統|安國陸海軍大元帥]]|1927年6月18日 ─ 1928年6月3日}}
{{s-after|[[奉系]]:<br />[[張學良]]<br /><small>([[東北保安總司令]])</small><br />[[國民政府]]:<br />[[譚延闓]]<small><br />([[國民政府主席]])<br />(國民政府主席委員會召集人)</small><br />[[蔣中正]]<br /><small>(國民政府主席,[[東北易幟|中國統一]])</small>}}
{{s-gov|roc-1912}}
{{s-before|[[段芝貴]]|奉天[[巡按使]]}}
{{s-title|[[奉天省 (北洋政府)|奉天省]]政府主席|1916年—1920年}}
{{s-after|[[王永江]]}}
{{end box}}

{{中華民國大總統}}
{{北洋将军府上将军}}
{{巡閱使}}
{{辽宁行政长官}}
{{沈阳近代历史文化专题}}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hang張作霖}}
[[Category:清朝東三省總督]]
[[Category:东北军将领]]
[[Category:奉系人物]]
[[Category:经略使]]
[[Category:中華民國大總統]]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Category:北伐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遇刺身亡者]]
[[Category:海城人]]
[[Category:張姓|Zuo作霖]]
[[Category:張作霖家族| ]]
[[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