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

增加 4,573 位元組, 21 天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br><img src="https://img.mp.itc.…”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e227c8b807074edfb61ead88d01669ba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此词上片主要描写琵琶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下片主要从听者方面来描写当时的气氛感受,并进行景色渲染。

== 原文 ==

张伯淳〔元代〕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 译文 ==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轩轩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都来到四根琴弦上,在旧谱和新声里,包容的意味无尽无穷。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 赏析 ==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 创作背景 ==

  此词或写于元初。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尽管他在宋亡后不到十年出任元朝杭州儒学教授之职,心态却不易很快平衡。这首词即属曲传此种心态之作。根据词意,此词当作于作者未仕之时。

== 简析 ==

  此词上片主要描写琵琶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下片主要从听者方面来描写当时的气氛感受,并进行景色渲染。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化用古诗句等手法,其间曲调传情、悠然心会,一浇亡国落寞的积郁块垒,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张伯淳 ==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9e96db1d71d4.aspx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