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廖鸿功

增加 405 位元組, 1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公元1878年-1961年] - 旬阳县景点 旬阳县特产 旬阳县地名网 [手机版] -
  廖鸿功
  (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 <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搜狐, 2014-06-27</ref> 。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 <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搜狐, 2014-06-27</ref>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 <ref>[http://2014.sina.com.cn/news/ 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搜狐, 2014-06-27</ref> 。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县试,成绩优秀。光绪十八年(1892)入县城敷文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就读8年,课试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奖学金,除供伙食费外,尚有剩余接济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县试,名列第一,第二年经院试中庠生。同年赴省城西安应乡试,因系衙役之后,被取消考试资格,含愤而归,从此开始教学生涯,直至1952年因病退休,前后共达48年之久,被誉为蜀河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何家山(今何家乡)潘彩臣、杨健堂两家聘为私塾教师,因注重德智并举,因材施教,短期内学生长进很快,颇得潘、杨两家称颂。光绪三十年(1904),奉县令创办蜀河镇蒙养学堂,校址设火神庙。学堂初设,校舍破烂,桌凳全无,经鸿功多方筹措,得使教具粗备,初具规模。首次招生50多名,光绪三十年(1904)蒙养学堂改为初等小学堂,教师由廖一人增至四五人,学生亦相应增加。是年冬,举行冬季运动会,因平时校规极严,学生阵容整齐,适逢知县吴念章莅临蜀河,观后赞不绝口,经转呈陕西省提学使,奖给该校“造福梓乡”匾额一幅。辛亥革命及北洋军阀混战期间,他一面潜心教学,一面协助地方维持社会秩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慈善机构蜀河同善社成立,廖被推为监理。他借同善社堂开设国学专修馆,自任主教。除过教学,即专心从事“同善社”活动,藉以行善济贫。民国二十四年(1935),洵阳发生饥荒,与蜀河士绅王云山,同平定河同善堂首领何子昂一道,捐集粮款,救济蜀河镇及附近饥民。还同本镇雷培善、荆介圭等亲往大棕溪放赈。民国二十九年(1940),蜀河成立中心学校,鸿功被聘为主讲教师,从此,终身担任毕业班国语和高年级历史课教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为表彰他在洵阳东区的教学功绩,本县人张丹屏(时为“国大”代表)、李梦彪(时任陕西省参议会副议长)合赠给他“望隆斗山”镀金巨匾一幅。1952年,因病离校回家养病。1953年3月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双目失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他的健康,按月发给月俸,以资养老。廖对人民政府的关怀十分感激,曾赋《报答党恩》一首:“感荷生成头戴天,党恩浩大亦同然。吾盲按月给资养,八病多方施药痊。常遣政员来慰看,教师照顾最周全。千金报答难如愿,唯有示儿多贡献。”他身残志坚,双目失明,时已年逾古稀,仍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请人读报,并作诗-。鸿功一生学生颇多,遍布蜀河、棕溪、双河等地,执教时,对己对学生均严,遇见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即严加管教。遇上贪恋、戏,不专心教学或上课迟到的年轻教师,便厉声责备。因而他所在学校的学生,无论是校内、校外,连走路都注意礼节。
  [以上内容由"襄樊讲师团"分享。]
33,5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