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增加 40 位元組, 9 天前
無編輯摘要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 元3 元[[3 世纪 ]] 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函谷关遗址位于 [[ 秦岭 ]] 东段余脉涧河河谷,控制洛阳盆地及关中盆地之间交通,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基本概况==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 [[ 洛阳市 ]] 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6 0公里,西邻镇区,东距洛阳市区2 3公里。新安汉函谷关始建于公元前1 1 4年(西汉元鼎三年),沿用原设于河南省灵宝市的秦函谷关关名8 2。汉函谷关在西汉时期是防卫都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的东边最重要的军事关隘,至东汉时期都城东移至洛阳盆地,汉函谷关成为洛阳周边八关之首8 3,具有重要地位。史料记载东汉时期汉函谷关具有交通纽带作用,并曾拥有“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的交流盛况8 4。汉函谷关遗址北依凤凰山,南眺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望八陡山;关东为涧河,皂涧河流经汉函古关南与涧河交汇。函谷关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座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有总长约4 0 0米的古代 [[ 道路 ]] 遗迹,东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汉函谷关关楼遗址与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遗迹呈“H”形连接,整体东西长约2 7 0米,南北宽约8 0米,两座阙台建筑基址8 5在其东侧南北对峙,二者之间为通关古道路。南北两侧汉代长墙遗迹分别与两阙台遗址相连,南侧墙体遗迹残长1 5 0m,残宽2-7m;北侧墙体遗迹残长2 7 0m,残宽6-1 3m。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汉函谷关遗址以现存的 [[ 汉代 ]] 关楼与关墙、阙台、古道遗址,建筑<ref>[https://www.sohu.com/a/813083263_121123766 什么是智能建筑?越南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搜狐,2024-09-30 </ref>基址,长墙遗址等一系列人工设施遗迹,与南北两山对峙、两河交汇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格局,揭示出汉代关隘设施控制交通的格局特征。其作为保障 [[ 丝绸之路]]<ref>[https://www.sohu.com/a/800621380_120166273 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路”?],搜狐,2024-08-13 </ref>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关隘设施,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汉函谷关位列东汉时期洛阳八关之首,其不仅仅是一个关口,而是一条南防线。这条防线北及黄河,南至洛河,至少包括了函谷关、散关二个关口和“塞垣”或“障”等三部分,控制了洛河、 [[ 黄河 ]] 、崤山道等水陆通道,进而控制着整个洛阳盆地和关中盆地的联系。
汉函谷关遗址现存的关楼及南、北关墙遗址居于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平面布局呈“H”型,东西走向,两墙之间为通关必经的古代 [[ 道路 ]] 遗迹。北关墙比南关墙地势略高,两关墙东端各有一座阙台建筑基址。凤凰山上的北长墙与北侧阙台建筑基址相连,青龙山上的南长墙与南侧阙台建筑基址相连。皂涧河自西北经关城南侧向东流,与涧河交汇于关东。所有人工设施遗存和周边山体水系整体上形成南北向连续的整体防御格局。
汉函谷关遗址两侧 [[ 凤凰山 ]] 、青龙山南北对峙,皂涧河与关东涧河交汇,形成一个自然河谷,在谷中修筑关隘是最理想的地点。函谷关遗址处于周边自然山体水系所形成的自然河谷,表现出丝绸之路线路走向对 [[ 自然环境 ]] 的依托、利用。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776,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