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8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小镇故事十四'''<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小镇故事十四'''<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565364/pexels-photo-2956536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小镇故事十四》'''是[[中国]]当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小镇故事十四===
在马山区开会回去后,父亲向母亲说了关于开会的内容,以及父亲对待此次开会的态度及作法。母亲也觉得这是一举二得的事。既没有对娄站长落井下石,也算让对方知道了他对父亲的不公,在最关键时,父亲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自己也算出了一口气。
一切似乎平静了。天天父亲仍是起早贪黑,早晚不见日头的外出拉车子。母亲仍是做着家庭主妇该做一切,做饭,洗衣,喂猪,看我们几个小孩子了。母亲睡觉很深,一睡就睡得很甜。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父亲一声:“唷────”,母亲一定会醒过来。动作麻利地穿衣下床,去打开车库门,帮助父亲把车子放好后,立即到厨房里做饭,厨房里烧的柴禾,灶膛的火光射出,远比灶上的灯光要亮得多,火光把母亲的带着睡意的脸照得发红发亮。
等父亲洗脸,喝完茶,热饭热菜就端上桌子,可口的饭菜,让父亲解除一些工作的辛苦劳累。
父母亲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风声,裁缝搬运站的四清要开始了。有人放风说:“刘玉玺,才来几年,一大砣小娃儿,一家六口人,吃香喝辣还造屋,比我们这些吃公家饭的搞得还好,这不正常哟。要清清他,有没有多吃多占,贪污的事。还有河南离这里那么远,他们到底是什么成分?是不是阶级敌人哟?”
也有人说:“人家玉玺哥,虽然是外来人,人家看到哪儿个都是笑脸相迎,拉板车不容易,一天走上百里路,那些钱挣得不容易呀。我们多数住的瓦屋,人家盖几间草屋有么子了不起的呀。没有惹我们,就不要搞了。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几多好哟。”
……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天晚上,四清工作组的人进驻到搬运站,并通知父亲停职返省,接受工作组的调查,并要求不得外出,白天到搬运站写检查,晚上不得离家,在家里继续写检查,交待自己的问题。
同时,工作组兵分二路,对父亲进行政治调查。派专人到河南老家调查父亲是什么出身,有没有历史问题,政治上有没有污点等等。
听说这些后,父亲真的心事重重了。毕竟,自己的一些事,自己是知道。
晚上,原本烟瘾不大的父亲现在一根接一根的吸烟。饭桌上放的稿纸,写了又划掉,撕了揉成团,接着再写。有时写着写着,把笔往桌子上一拍,啪地一声。父亲站起来,大声骂一声,在屋子里转圈,如一头被困的狮子,在铁笼子低声怒吼,无可奈何,有力没地方用,有气没地方撒。
半夜了,母亲总是下碗面条,端到父亲面前。说:“哎,不写了,吃碗面条,睡吧。”
父亲有时会不耐烦地说:“去去……不吃不吃……”母亲就把面条端过,放在桌子一边,搬个椅子坐在父亲身边,看着低头写字的父亲。母亲不认识,坐在父亲身边,仅仅是陪着,一脸的无奈,一脸的愁绪。
看着面条冒的热气越来越淡,母亲总是再催一遍:“哎,吃吧,一会凉了。”多数时间,父亲会抬起头,看看母亲,似乎很勉强地把面条吃了。在[[湖北]]我们很少吃面条。从小在湖北长大,对面条一点感情也没有。父母要吃面条时,我们宁愿吃凉米饭拌辣酱,不要菜,也不吃面条。有时看到父母吃面条,听那发出的呼噜噜的声音时,心里觉得他们吃得真香。心里觉得奇怪,那样难吃的面条,怎么在父母那儿,就变成美味了呢。可现在面条也引不起父亲太多的味口。
半夜了,父母睡在床上,都大睁眼睛,不时听父亲发出一声叹息。
“这一关不知过去过不去?”父亲小声地对母亲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没有做啥亏心事,光想着对人好,菩萨会保佑咱们的。”母亲安慰着。
“外调的人,要是到李岗,不知会是个啥样子。家里会不会填咱的好言。”父亲担心地说,“不过,按照政策说,解放前三年,是学生的个人成分就是学生,那三年我在当学徒,是工人也不会错。家庭出身可能会出麻烦。”父亲自解自劝地说。父亲到裁缝时报的出生是中农。
“就恁些事。翻出来就翻出来了。走到哪儿说哪儿吧。”母亲说,“得睡,不能熬出病的。一家人可都指望你的,你可不能出啥事啊。”
看着父亲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母亲心里虽急,也只能放在心里。父亲在家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宽解他,为他做多日不吃的面食。包饺子,烙菜合,蒸馍,然后就是看着父亲吃下去。
母亲多次交待我们:“你大现在心里不静,你们在家里,不要吵,不要闹。走路说话都要小心,可别惹你大生气。”
随着四清的深入,母亲也越来越紧张,基本上与父亲形影相随。父亲出去割草时,也要让我们跟着父亲。母亲怕父亲想不开。有几个半夜里,母亲起来,悄悄地拿着黄纸,到镇北边的十字路口,朝北焚烧,祈求祖先的保佑。
气氛越来越紧张。父亲有时整夜不回来,或者是回到家时,鸡都叫了。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月光清冷,星星发抖,寒蝉悲鸣。
这天天快亮父亲才回家,和衣而卧。
“就那些事,说,还是不说。现在看来是想让我下不了台了。”父亲情绪低落。
“那事,不敢说。成分的事,咱瞒不住。这钱的事可是不敢说,”母亲赶紧劝父亲,“人家想整咱,你一说就上当了。那事,没有人知道。”
其实,后来我知道这事。拉板车整个结算程序是这样的。搬运工先把货物拉到货主那儿,由货主开收据,收据多是[[白条]]。收据带回来后,有时一个月结一回账。把收据集中起来,由搬运站圆票,再开正规发票,到收货方会计处领钱。这都是搬运站会计和站长的事。但搬运工人,多是老粗,有些收据装在口袋里时间长了,揉得字迹模糊。父亲盖房后钱紧,就私自改过几张收据。开票后,多领了几百元。清楚记得有一张是多领了八十元。由于父亲是站长兼会计,所以有机会做手脚。
几百元在现在不算什么,在那时是大事。是大罪。但时间过去好久了,在帐上也查不出来。
父亲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也想,是呀,现在忍忍吧。要是说出去,肯定福少祸多,后果不知。忍吧。自己受多大的罪也得忍。一大家子,如果是自己出事了,一家子受罪。
这些日子,父亲强忍着内心的折磨。过去三天两头往家里跑的朋友,现在没有一个上门的。即便是在路上见着面,也是如瘟神般的躲得远远的,似乎怕把身上的晦气传染给他们。现在父亲在外面走路也低着头,那腰也有些驼了。父亲只有三十岁出头而已。
这段日子,也只有幺爹一家在路上看到还一如既往的说话,可以宽宽父亲的心。一天傍晚,忽然刘大爹如从天下掉下来一般出现在我家后院里。一见面,刘大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父亲一看刘大爹在后院,赶忙站起来:“志凤姐,你怎么来了?”
刘大爹拉着父亲的手流着眼泪说:“弟弟,晓得你遭罪了,隔好远,也看到你瘦得不像样子,姐姐好心疼哟。好多天,一想起弟弟遭孽,就睡不好瞌睡。今天实在是忍不了,一定要来看看你。”刘大爹擦擦眼泪,“这是一点阴米,你好煮点稀饭吃。”
这时父亲才看到,刘大爹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赶忙接过来。一看刘大爹身上沾了好多灰。刘大爹解释说:“我是从你猪屋那儿翻过来的。走前门,我怕人家看到了不好。”父亲一看,刘大爹的鞋上踩满了污泥。
我家正屋后面的左面是厨房,紧挨着厨房是的猪圈。猪圈本是依水而造。现在秋天水少了,猪圈后就可以过人,只是污泥软软地易陷下去。刘大爹为避人耳目,从这里翻过来。
阴米是[[荆州]]特有的、经过加工的米。把糯米蒸熟后,再晒干,就成了阴米。这时的米是青黑色的,煮稀饭最好,香。也可以用沙炒米花,比用炸米花机炸出来的好吃。本地人有病了,用阴米煮稀饭,是最好的食物。阴米赠送他们也是贵重的礼品。
父亲把刘大爹让到屋里面坐。刘大爹本来是个小心的人,[[吃斋念佛]]看古书,心肠是极好。
“哎,听见没有。志凤姐来了。”父亲朝屋里喊。
“小点声。”刘大爹小声说。
“哦,志凤姐来了。”妈妈倒杯茶递给刘大爹,母亲看刘大爹流泪,自己也流泪了,平时母亲很少流泪。
“书玉也瘦了,难为你们了。这样事,哪儿个也不行。”母亲的名字叫屠书玉。
“好人有好报的,遭孽也是短时间的,你们一定要想得开才行的,”刘大爹小声与父母亲说着话,“现在的运动也太多了。人们想过安逸点的日子都不行。”
刘大爹在家里坐有半个多小时吧,依然从猪圈后踩着污泥过去了。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地,要父亲想开些,什么事姑娘儿总有过去的时候。
父母亲点着头,看着刘大爹一个瘦小的女人,手扶着猪圈的矮墙,脚踩着软地,慢慢地离开。好久好久他们仍呆呆地站着。这天晚上父亲睡着了。天下仍有除了家人外的人在关心着他,他似乎一下子不孤独了。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刘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学爱好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珠海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 小镇故事十四'''<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565364/pexels-photo-2956536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小镇故事十四》'''是[[中国]]当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小镇故事十四===
在马山区开会回去后,父亲向母亲说了关于开会的内容,以及父亲对待此次开会的态度及作法。母亲也觉得这是一举二得的事。既没有对娄站长落井下石,也算让对方知道了他对父亲的不公,在最关键时,父亲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自己也算出了一口气。
一切似乎平静了。天天父亲仍是起早贪黑,早晚不见日头的外出拉车子。母亲仍是做着家庭主妇该做一切,做饭,洗衣,喂猪,看我们几个小孩子了。母亲睡觉很深,一睡就睡得很甜。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父亲一声:“唷────”,母亲一定会醒过来。动作麻利地穿衣下床,去打开车库门,帮助父亲把车子放好后,立即到厨房里做饭,厨房里烧的柴禾,灶膛的火光射出,远比灶上的灯光要亮得多,火光把母亲的带着睡意的脸照得发红发亮。
等父亲洗脸,喝完茶,热饭热菜就端上桌子,可口的饭菜,让父亲解除一些工作的辛苦劳累。
父母亲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风声,裁缝搬运站的四清要开始了。有人放风说:“刘玉玺,才来几年,一大砣小娃儿,一家六口人,吃香喝辣还造屋,比我们这些吃公家饭的搞得还好,这不正常哟。要清清他,有没有多吃多占,贪污的事。还有河南离这里那么远,他们到底是什么成分?是不是阶级敌人哟?”
也有人说:“人家玉玺哥,虽然是外来人,人家看到哪儿个都是笑脸相迎,拉板车不容易,一天走上百里路,那些钱挣得不容易呀。我们多数住的瓦屋,人家盖几间草屋有么子了不起的呀。没有惹我们,就不要搞了。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几多好哟。”
……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天晚上,四清工作组的人进驻到搬运站,并通知父亲停职返省,接受工作组的调查,并要求不得外出,白天到搬运站写检查,晚上不得离家,在家里继续写检查,交待自己的问题。
同时,工作组兵分二路,对父亲进行政治调查。派专人到河南老家调查父亲是什么出身,有没有历史问题,政治上有没有污点等等。
听说这些后,父亲真的心事重重了。毕竟,自己的一些事,自己是知道。
晚上,原本烟瘾不大的父亲现在一根接一根的吸烟。饭桌上放的稿纸,写了又划掉,撕了揉成团,接着再写。有时写着写着,把笔往桌子上一拍,啪地一声。父亲站起来,大声骂一声,在屋子里转圈,如一头被困的狮子,在铁笼子低声怒吼,无可奈何,有力没地方用,有气没地方撒。
半夜了,母亲总是下碗面条,端到父亲面前。说:“哎,不写了,吃碗面条,睡吧。”
父亲有时会不耐烦地说:“去去……不吃不吃……”母亲就把面条端过,放在桌子一边,搬个椅子坐在父亲身边,看着低头写字的父亲。母亲不认识,坐在父亲身边,仅仅是陪着,一脸的无奈,一脸的愁绪。
看着面条冒的热气越来越淡,母亲总是再催一遍:“哎,吃吧,一会凉了。”多数时间,父亲会抬起头,看看母亲,似乎很勉强地把面条吃了。在[[湖北]]我们很少吃面条。从小在湖北长大,对面条一点感情也没有。父母要吃面条时,我们宁愿吃凉米饭拌辣酱,不要菜,也不吃面条。有时看到父母吃面条,听那发出的呼噜噜的声音时,心里觉得他们吃得真香。心里觉得奇怪,那样难吃的面条,怎么在父母那儿,就变成美味了呢。可现在面条也引不起父亲太多的味口。
半夜了,父母睡在床上,都大睁眼睛,不时听父亲发出一声叹息。
“这一关不知过去过不去?”父亲小声地对母亲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没有做啥亏心事,光想着对人好,菩萨会保佑咱们的。”母亲安慰着。
“外调的人,要是到李岗,不知会是个啥样子。家里会不会填咱的好言。”父亲担心地说,“不过,按照政策说,解放前三年,是学生的个人成分就是学生,那三年我在当学徒,是工人也不会错。家庭出身可能会出麻烦。”父亲自解自劝地说。父亲到裁缝时报的出生是中农。
“就恁些事。翻出来就翻出来了。走到哪儿说哪儿吧。”母亲说,“得睡,不能熬出病的。一家人可都指望你的,你可不能出啥事啊。”
看着父亲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母亲心里虽急,也只能放在心里。父亲在家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宽解他,为他做多日不吃的面食。包饺子,烙菜合,蒸馍,然后就是看着父亲吃下去。
母亲多次交待我们:“你大现在心里不静,你们在家里,不要吵,不要闹。走路说话都要小心,可别惹你大生气。”
随着四清的深入,母亲也越来越紧张,基本上与父亲形影相随。父亲出去割草时,也要让我们跟着父亲。母亲怕父亲想不开。有几个半夜里,母亲起来,悄悄地拿着黄纸,到镇北边的十字路口,朝北焚烧,祈求祖先的保佑。
气氛越来越紧张。父亲有时整夜不回来,或者是回到家时,鸡都叫了。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月光清冷,星星发抖,寒蝉悲鸣。
这天天快亮父亲才回家,和衣而卧。
“就那些事,说,还是不说。现在看来是想让我下不了台了。”父亲情绪低落。
“那事,不敢说。成分的事,咱瞒不住。这钱的事可是不敢说,”母亲赶紧劝父亲,“人家想整咱,你一说就上当了。那事,没有人知道。”
其实,后来我知道这事。拉板车整个结算程序是这样的。搬运工先把货物拉到货主那儿,由货主开收据,收据多是[[白条]]。收据带回来后,有时一个月结一回账。把收据集中起来,由搬运站圆票,再开正规发票,到收货方会计处领钱。这都是搬运站会计和站长的事。但搬运工人,多是老粗,有些收据装在口袋里时间长了,揉得字迹模糊。父亲盖房后钱紧,就私自改过几张收据。开票后,多领了几百元。清楚记得有一张是多领了八十元。由于父亲是站长兼会计,所以有机会做手脚。
几百元在现在不算什么,在那时是大事。是大罪。但时间过去好久了,在帐上也查不出来。
父亲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也想,是呀,现在忍忍吧。要是说出去,肯定福少祸多,后果不知。忍吧。自己受多大的罪也得忍。一大家子,如果是自己出事了,一家子受罪。
这些日子,父亲强忍着内心的折磨。过去三天两头往家里跑的朋友,现在没有一个上门的。即便是在路上见着面,也是如瘟神般的躲得远远的,似乎怕把身上的晦气传染给他们。现在父亲在外面走路也低着头,那腰也有些驼了。父亲只有三十岁出头而已。
这段日子,也只有幺爹一家在路上看到还一如既往的说话,可以宽宽父亲的心。一天傍晚,忽然刘大爹如从天下掉下来一般出现在我家后院里。一见面,刘大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父亲一看刘大爹在后院,赶忙站起来:“志凤姐,你怎么来了?”
刘大爹拉着父亲的手流着眼泪说:“弟弟,晓得你遭罪了,隔好远,也看到你瘦得不像样子,姐姐好心疼哟。好多天,一想起弟弟遭孽,就睡不好瞌睡。今天实在是忍不了,一定要来看看你。”刘大爹擦擦眼泪,“这是一点阴米,你好煮点稀饭吃。”
这时父亲才看到,刘大爹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赶忙接过来。一看刘大爹身上沾了好多灰。刘大爹解释说:“我是从你猪屋那儿翻过来的。走前门,我怕人家看到了不好。”父亲一看,刘大爹的鞋上踩满了污泥。
我家正屋后面的左面是厨房,紧挨着厨房是的猪圈。猪圈本是依水而造。现在秋天水少了,猪圈后就可以过人,只是污泥软软地易陷下去。刘大爹为避人耳目,从这里翻过来。
阴米是[[荆州]]特有的、经过加工的米。把糯米蒸熟后,再晒干,就成了阴米。这时的米是青黑色的,煮稀饭最好,香。也可以用沙炒米花,比用炸米花机炸出来的好吃。本地人有病了,用阴米煮稀饭,是最好的食物。阴米赠送他们也是贵重的礼品。
父亲把刘大爹让到屋里面坐。刘大爹本来是个小心的人,[[吃斋念佛]]看古书,心肠是极好。
“哎,听见没有。志凤姐来了。”父亲朝屋里喊。
“小点声。”刘大爹小声说。
“哦,志凤姐来了。”妈妈倒杯茶递给刘大爹,母亲看刘大爹流泪,自己也流泪了,平时母亲很少流泪。
“书玉也瘦了,难为你们了。这样事,哪儿个也不行。”母亲的名字叫屠书玉。
“好人有好报的,遭孽也是短时间的,你们一定要想得开才行的,”刘大爹小声与父母亲说着话,“现在的运动也太多了。人们想过安逸点的日子都不行。”
刘大爹在家里坐有半个多小时吧,依然从猪圈后踩着污泥过去了。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地,要父亲想开些,什么事姑娘儿总有过去的时候。
父母亲点着头,看着刘大爹一个瘦小的女人,手扶着猪圈的矮墙,脚踩着软地,慢慢地离开。好久好久他们仍呆呆地站着。这天晚上父亲睡着了。天下仍有除了家人外的人在关心着他,他似乎一下子不孤独了。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刘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学爱好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珠海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