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硖尾

增加 1,282 位元組, 5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FF949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石硤尾'''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getreadyhk.com/images/stories/blog/hktj-224leo/shekkipmei/1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treadyhk.com/leisure-and-fun/place-to-go/item/1831-shek-kip-mei-five-attractions 圖片來自getreadyhk]
</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石硤尾'''({{lang-en|Shek Kip Mei}})位於[[香港]][[九龍]]西部,是[[窩仔山]]及[[喃嘸山]]一個的谷地,以住宅區為主,東與[[九龍塘]]及[[又一村]]以[[南山邨道]]及[[大坑東道]]為界,南至[[窩仔山]]的[[窩仔街]],西至[[大埔道]]與[[深水埗]]及[[李鄭屋]]連接,西南面與[[塘尾]]及[[元洲]]以[[香港深水埗區街道列表|巴域街]]為界,北面與[[大窩坪]]以[[龍悅道]]為界<bigref> {{Cite web |url=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11/14/P200811140153.htm |title= 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獲核准 |accessdate=2009-05-27 |archive-date=2009-08-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7052344/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11/14/P200811140153.htm |dead-url=no }}</bigref> ''' |-,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歷史==石硤尾又名夾石尾(碣石尾),原指[[深水埗]][[南昌街 (香港)|南昌街]]街尾起的一帶山嶺谷地,早於1900年前已有人定居於兩條從山上流出[[File: 長沙灣]]的溪澗旁邊。1911年, 村有居民75人。<ref>{{Cite web |title=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pp.103 (49)-103 (53).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s Online (1842-1941).jpg| 缩略图url=https://www.hkmemory.hk/MHK/collections/prewar_industry/All_Items/prewar_industry_prints/201106/t20110613_47303_cht.html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8191016/https://www.hkmemory.hk/MHK/collections/prewar_industry/All_Items/prewar_industry_prints/201106/t20110613_47303_cht.html |archive-date=2018-11-08 |access-date=2022-06-05 }}</ref>至1930年代,不少其他地區的居民遷到石硤尾村, 民數目逾千,其 包括1927年遭迫遷的[[九龍塘|九龍塘村]]村民等,建有不少農寮、棚廠和工場。 <ref>{{Cite web |date=1927-07-13 |title=工務司限期拆卸夾石尾村民居 |[url=https://wwwmmis.yhahkpl.orggov.hk/learningcoverpage/-/coverpage/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hsf=%E5%A4%BE%E7%9F%B3%E5%B0%BE&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actual_q=%28%20%28%20allTermsMandatory%3A%28true%29%20OR+all_dc.title%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creator%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contributor%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subject%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fulltext%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description%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29%20%29&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field=score&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2Bx%2BFRfM7YCs%2FVNteZ0f5VR&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o=0&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order=desc |archive-url= |publisher=香港工商日報 }}</ref><ref>{{Cite web |date=1927-07-15 |title=夾石尾棚寮暫不遷徙須待查明辦理 |url=https://mmis.hkpl.gov.hk/imagescoverpage/upload-/625coverpage/page_1295_banner_237na6pch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hsf=%E5%A4%BE%E7%9F%B3%E5%B0%BE&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actual_q=%28%20%28%20allTermsMandatory%3A%28true%29%20OR+all_dc.title%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creator%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contributor%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jpg 原图链接]]] subject%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fulltext%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OR+all_dc.description%3A%28%E5%A4%BE%E7%9F%B3%E5%B0%BE%29%20%29%20%29&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field=score&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9H%2FuxqfBwEJBsVCdB2tPu6&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o=2&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order=desc |publisher=香港華字日報 }}</ref>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中國大陸居民逃難往香港;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寮屋|-木屋]],作為容身之所,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石硤尾六村,由西至東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道村。
[[1953年香港| style="background: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殖民地時期#66CCFF" align= center香港政府|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的開始。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山寨廠]],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主要建築==*[[石硤尾站]]*[[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美荷樓]]*[[石硤尾邨]] *[[白田邨]]*[[大坑東邨]]*[[大坑西邨]]*[[南山邨]]*[[石硤尾公園|-石硤尾公園及石硤尾公園體育館]]*[[石硤尾公共圖書館]]*[[石硤尾消防局]]
| align= light|=區內學校=====小學===*[[聖方濟愛德小學]]*[[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深信學校]]*[[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大坑東宣道小學]]*[[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 學===*[[路德會協同中學]]*[[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寶血會上智英 名: 石硖尾書院]]*[[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匯基書院]]*[[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廠商會中學]]*[[惠僑英文中學]]
===特殊學校===*[[新生精神康復學院]]*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info_serv/vsp/pdf_en/MentalHealthAssociationofHongKong-PakTinChildren'sCentre.pdf 香港心理衛生會白田兒童中心](1978年創辦,當時位於白田邨十三座10-27 下,於2009年遷往[[歌和老街]],並易名為香港心 位置衛生會臻和學校<ref>{{Cite web|url=https: //www.mhahk.org.hk/index.php/service/cws/|title=特殊教育 – 臻和學校|work= 香港 九龙北 心理衛生會|accessdate=2022-10-10|archive-date=2021-06-21|dat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1042752/https://www.mhahk.org.hk/index.php/service/cws/ |dead-url=no }}</ref>)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專上學院===*[[宏恩基督教學院]]
=== 始 建: 1954年設施及志願機構 ===*[[龍耳]][[聽障人士職業支援及社會服務中心|(白田)聾人及弱聽綜合服務中心]]*石硤尾街坊福利會*普通眼科及低視能中心*自閉症人士福利促進會 *公共衛生檢測中心
|}==影片=='''[[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东至港铁东铁线路轨,南至界限街,西至[[巴域街]]和[[大埔道]],北面以大窝坪的笔架山山麓为界。根据规划署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大窝坪及又一村同样属于石硖尾的一部分。<ref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evu:https://www.yha.orgyoutube.hkcom/learning/tc/page/VIEW/12/%e9%ab%c3%83%c2%af%c3%82%c2%bf%c3%82%c2%bd%e5%b0%8f%e6%c3%83%c2%af%c3%82%c2%bf%c3%82%c2%bd%c3%83%c2%af%c3%82%c2%bf%c3%82%c2%bd%e6%9d%90.html ],美荷楼 , </ref>watch?v=OEjKoIEU6TI|alignment=center|dimensions= 简介==480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位置为毕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东,九龙塘以西,主要是一个住宅区。石硖尾邨始建于1954年,是香港首个公共屋邨。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一场灾难性大火,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情况危急,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决定在石硖尾灾区兴建7层高的H型大厦,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厦终于建成,成为第一代公共屋邨。==历史=|container=frame194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引起很多人到香港避难。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在石硖尾一带自行兴建木屋,以作栖身之所。1953年12月25日,发生了石硖尾大火事件,五万多人无家可归。所以,香港政府决定在该区兴建廉租屋邨,是香港首个公共房屋发展计划。==主要建筑=|description=石硖尾邨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 ]],于1954年开始入伙,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2年间及2006年入伙,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内地难民移港定居,由于当时港英政府没 一个房屋政策来为低下阶层而设的,所以很 难民在1949年至1953年间在 好嘢食】扮940920上 边兴建木屋来居住,但这些木屋设备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经常发生火警,最终于1953年的圣诞夜,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令五万多人无家可归,于是政府在原址兴建二十九座徙置大厦,用以安置灾民,当中首八座(A-H座,现在的十至十三、三十五至四十一座)由联合国捐款建造。这些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除了在石硖尾兴建徙置大厦外,还在大窝口、大坑东和李郑屋一带兴建徙置大厦,时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厦均已重建完成,当时这些徙置大厦由徙置事务处管理。其后港英政府于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计划,政府于大坑西街与南昌街交界兴建七座廉租屋大厦,于1964年落成,当中第三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该邨也被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当时下邨部份也于1972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新楼宇于1979年至1984年入伙,而“上邨”及“下邨”也于大约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白田好味小店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有计划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第1-13、35、36、38座已于2000年至2001年拆卸,当中第35、36及38座是因为邻近斜坡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尽早清拆,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件发生后一星期内获发新单位。第37、39、40及41座已于2004年封闭,第17、18座曾改为石硖尾人文馆,而美荷楼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并拟改为公屋博物馆,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厦)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楼及美映楼,已于2006年入伙。🤤 现时仍存在的第1、2型前徙厦,全数已于2006年10月17日起封闭待拆卸,以进行第五及六期重建。有二十户因未能在封闭前迁出,房署给予该等租户额外两星期的迁出宽限期。超正冬瓜鴨腿湯飯 + 石硖尾邨在香港公屋的历史上,拥有全香港首个徙置屋邨,最后一个拥有第一、二型徙厦的屋邨的纪录,当中第14座是全香港最后一幢仅余的二型徙厦,且是少数采用单幢式设计的二型徙厦。石硖尾邨是最早期公屋,没有电梯,亦没有独立浴室及洗手间,每家每户需在狭窄的走廊用纸板围炉煮食,晚上很多居民宁愿睡在屋外走廊的 卡邦 龙床,“朝行晚拆”成为当时特色。+ 据了解,香港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如果在一定数目之下,大约是12万港元,即可申请公屋住房,这是一种廉价租金的房屋。主要道路羽衣甘藍餃子 @ 埔道廚小食 + 大坑东道攪攪滑滑 + TOOLSS }} 公共交通</div>地铁:石硖尾站巴士: 九巴 专线小巴==石硖尾公园==特色:设施包括8个网球场、一个儿童游乐场、喷水池、人工瀑布及圆型广场。设备:八个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圆形广场、两个篮球场、休憩花园、荫棚、缓跑径、健身站及避雨蓬。{{-}}
== 来源 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51,4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