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次編輯
變更
蒙古短调
,创建页面,内容为“'''蒙古短调'''短调在蒙古语中称“宝格尼道”, 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
'''蒙古短调'''短调在蒙古语中称“宝格尼道”, 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672024 森吉德玛,当春分遇上草原]知乎</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87d305d2b6d68ace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特点与代表作 ==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俩匹青马》、《美酒醇如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
== 分布 ==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主要分布在阴山和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哲里木盟、兴安盟和伊克昭盟最集中最典型。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87d305d2b6d68ace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特点与代表作 ==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俩匹青马》、《美酒醇如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
== 分布 ==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主要分布在阴山和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哲里木盟、兴安盟和伊克昭盟最集中最典型。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