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9
次編輯
變更
阿尔希波夫
,無編輯摘要
}}
1907年出生于俄罗斯卡卢加。 1921至1929年在卡卢加特纳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工作, 1932-1933 成为工程师,地毯花纹设计师。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机床研究所。 1933至1937年捷尔任斯基市,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在高级工长,副经理,工厂监督。1937-1938年 任[[克里沃罗格冶金厂]]的总工程师。1938年至1939年任克里沃罗格市委书记,39年至50年任有色冶金部人事主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1950年到1958年任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联援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主持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被西方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转移事件。
[[阿尔希波夫]]生于1907年5月1日。20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工作8年。1958年,中国政府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授予他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期间,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日夜操劳,作出巨大贡献。为讨论中国经济建设问题,苏联援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还召开了连续3天的专家会议。在会上,许多来华的苏联顾问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众多棘手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阿尔希波夫充满信心地说:"很明显,问题很多,需要一个个解决。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中国朋友完全信赖我们。所以,我们提出每一项建议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实际情况,切不可粗心大意,匆忙下结论。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我们犯错误!"在中苏关系对峙时期,他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主张两国应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并为此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阿尔希波夫在上世纪80年代为实现苏中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深入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双方签署的文件对于推动此后的俄中经贸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综合英国《每日邮报》、《每日快报》9月26日报道,上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期间,4艘携带核武器的苏联潜艇秘密驶往古巴海域,结果在古巴附近遭到美军直升机和战舰的围截。苏联潜艇舰队的指挥官瓦斯利·阿尔希波夫不顾手下众军官反对,断然阻止了向美军舰艇发射核弹的命令,并且要求潜艇浮出海面向美军投降。当年发生在苏联B59号潜艇上的惊人内幕被拍成了最新纪录片《[[内幕解密:这个男人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阿尔希波夫在1998年死于辐射中毒,直到他去世之后,当年发生在B59号潜艇上的惊人内幕才最终浮出水面,并被拍成了最新纪录片《内幕解密:这个男人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过,在阿尔希波夫的妻子奥尔加眼中,她的丈夫始终是个英雄。[[奥尔加]]说:“他当时知道向美国军舰发射核鱼雷是个疯狂的行为。现在人们都说,这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潜艇军官阻止了一场核战争,我真的为他感到骄傲,事实上,我一直都为我的丈夫感到骄傲。”<ref>[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27/17927687_0.shtml 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凤凰网,2012-09-27</ref>
== '''故事''' ==
[[File:阿尔希波夫5.jpg|缩略图|thumb|300px|有框|右|[http://wap.kaiwind.com/wbwxjx/201505/24/W020150524528774041400.jpg 原图链接][http://wap.kaiwind.com/wbwxjx/201505/24/t20150524_2528457.shtml 图片来源]]]
阿尔希波夫被[[斯大林]]派遣来到中国担当总[[顾问]],正值北京人欢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满街的鞭炮声好像在欢迎他的到来。他的住处是东交民巷的一个拐角处的小楼,小楼外观是中国民族样式,古色古香,内部则按西式装修,各种设备 应有尽有。办公室与寝室在二楼,还有一个会议室。
1995年夏天我在[[莫斯科]]逗留期间,曾多次拜访阿老,畅谈阿老同我们熟悉的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亲如兄弟的友情,回忆起当年中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也谈到中苏关系演变的种种原因和事件。阿老专门回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情况。他说,苏联专家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部委都有苏联顾问组,由总顾问领导。派去担任总顾问的通常是在苏联最有权威的人,往往是副部长或苏联有关部门的部务会议成员。在工厂里,仿照我们的做法,都建立了工程师室和科研所,其中也有苏联专家工作。
[[File:阿尔希波夫2.jpg|缩略图|thumb|300px|有框|左|[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316/88DAB2C66ADA0C1A5D6AFE37C62D8B9C42496D12_size20_w306_h309.jpeg 原图链接]]]
苏联专家受到中国人的充分信任。苏联专家手中的小红本(工作证),实际上成为去任何单位(甚至最保密的单位)的通行证。有一次发生了一件类似笑话的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几个年轻的苏联专家(记得他们是从鞍钢来的)到了北京,在城市中心游逛。他们出示小红本后就进了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南海。他们问清毛泽东的住处后,向警卫人员出示了小红本,说他们想同[[毛泽东]]聊一聊。毛最后接见了他们。事后阿尔希波夫从中国同志那里知道此事。当他找到这些专家谈话时,他们回答说:"怎么也未料到毛亲自见了我们","在谈话中,我们只是想知道他生活如何。"
这些事实都证明,双方合作是如何密切,它对双方而言又是何等重要。
[[File:阿尔希波夫3.jpg|缩略图|thumb|300px|有框|右|[http://img.hzitv.cn/a/images/2016451459820036931_32.jpg 原图链接]]]
阿老也经历了中苏关系乌云密布的年代。阿老回忆说,对双方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之一,就是撤退苏联专家。
这种"火速"撤专家的做法,遭到世界社会舆论的消极评论,当然,尤其受到中国人方面的非常不好的反应。我们撤退专家的主要理由是说我们当时国内自己迫切需要这些专家。中国人说,他们理解我们的问题,但他们请求推迟撤退。例如,[[周恩来]]就曾要求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退专家。然而,我们未予同意。
[[File:Aer.jpg|缩略图|thumb|300px|有框|右|[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9/4d644b75bb9a07b12e420894c68c3bd8.jpg 原图链接][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27/17927687_0.shtml 图片来源]]]
阿老回忆说,1960年夏,阿老奉命到中国安排撤走苏联专家的事宜过程中,在北京[[周恩来]]同志会见了他,周总理建议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退专家。在成都,陈云同志会见了他。两位老友相见,心情都很沉重,谈话坦率、真诚。陈云同志说,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无论如何不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苏联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防止决裂,要修补好两国关系上已经出现的裂痕尚为时不晚。阿尔希波夫指出,问题不只在苏方,必须双方做出努力。
在后来苏中关系恶化期间,阿老没有讲过一句不利中国的话,没有做过一件不利中国的事。他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建议,采取措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File:阿尔希波夫4.jpg|缩略图|thumb|300px|有框|左|[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973/20151202135043-1501541535.jpg/0 原图链接]]]
80年代初,阿尔希波夫同志终于克服重重阻力,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领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了[[陈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他的老朋友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签署了中苏两国的贸易协定,为改善苏中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关于这次访问,阿老对我说,当时苏联方面就阿尔希波夫作为苏联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中国外交部答复说,阿尔希波夫作为苏联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我们不欢迎;我们欢迎他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来中国访问。阿老说完这个故事爽朗地大笑起来。我当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正陪同二十几位人大代表在四川、湖北视察,在途中两次被召回北京,一次是陈云同志,另一次是[[彭真]]同志,两位老领导都要会见20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都要我介绍阿老的近况。[[彭真]]委员长会见阿老时,我有幸在场,两位老战友久别重逢,相互紧紧地握手,热烈地拥抱,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 '''参考资料''' ==
[[Category:其他国家軍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