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37
次編輯
變更
谢添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1950年主演《[[民主青年进行曲]]》</br>1980年执导《[[甜蜜的事业]]》
}}
'''谢添'''(1914年6月18日-2003年12月13日),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出生于[[天津市]],原籍[[广东]][[番禺]],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 父亲是铁路员工,爱好雕刻、音乐,能品箫作画; ; 母亲是个电影迷。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使谢添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十七岁时,谢添就走入社会,自谋生计,他画过广告,也给报社写稿。当时,沈浮在《国强报》上办了个"鲜货摊"专栏,谢添经常为此栏撰稿。
==生平事迹==
[[File:谢添6.jpg|缩略图|左|谢添:谢添导演和主演的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1950年,主演剧情电影《[[民主青年进行曲]]》。1958年,主演的儿童电影《[[风筝]]》上映。1964年:与[[陈方千]]联合执导儿童电影《[[小铃铛]]》。1966年:谢添被关进牛棚。1980年,执导的电影《[[甜蜜的事业]]》获得[[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早年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
[[File:谢添2.jpg|缩略图|左|[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5176/20141003194509-1794778335.jpg/300 原图链接]]] 1933年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作为演员,谢添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誉为影视界"四大名丑"之一; ; 而作为导演,更是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 。 1935年谢添来到上海参加业余剧人协会。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上海]]业余旅行剧团赴[[四川]]。1939年在成都任[[西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了影片《[[风雪太行山]]》,并演出话剧《[[芦沟桥]]》、《[[太平天国]]》、《[[钦差大臣]]》、《[[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追]]》中饰演角色。 建国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老教授、地主恶霸、封建地头和老工人等性格迥异的形象。 1958年在影片《[[林家铺子]]》中,谢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这个既是被压迫、被剥削者,又是压迫、剥削者的旧社会小商人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尽管他善于辞令,精于算计,对做生意很内行,但在社会动乱,经济崩溃的现实面前,在反动统治者的欺压和压迫面前,他只能走向崩溃 。
谢添的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他还参加了《[[洪湖赤卫队]]》、《[[老人与狗]]》等影片的演出。
1939年,在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风雪太行山]]》中担任角色。1946年以后,在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厂主演了《圣城记》、《追》等影片。建国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六号门》(1951)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7年导演了影片《探亲记》 。1959 。 1959 年主演了影片《林家铺子》。之后,导演了《水上春秋》(1959)、《[[洪湖赤卫队]]》(1961)、《花儿朵朵》(1962)、《小铃铛》(1964)、《甜蜜的事业》(1979)、《七品芝麻官》(1979)、《丹心谱》(1980)、《[[茶馆]]》(1982)等影片。《甜蜜的事业》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谢添获1980年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File:谢添2.jpg|缩略图|左|[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5176/20141003194509-1794778335.jpg/300 原图链接]]]
==从影经历==
1932年,谢添开始参加业余话剧演出活动,先后在《[[雷雨]]》、《[[女店主]]》等剧中饰演角色,并结识了[[唐槐秋]]、[[陶金]]等人。1935年,谢添只身来到上海,加入"狮吼剧社"。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谢添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饰演了影片中的[[花花公子]]。 从此,他开始进入影坛。接着,他又参加拍摄了《[[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了《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ref>[http://jd.jidianol.com/xietian/AlbumList.aspx?css=5 网上纪念相册],谢添纪念馆,</ref> <ref>[http://sn.people.com.cn/n/2014/0612/c346862-21408712-4.html 6月18日 谢添出生 用鸭舌帽、烟斗和墨镜塑造30多个人物], 人民网, 2014-06-18</ref>
===年谱汇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抗日救亡组织相继成立,谢添加入了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 "[[八.一三]]"以后,谢添随上海影人剧团奔赴[[南京]]、[[汉口]]、[[成都]]等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后来,谢添考入迁到[[重庆]]的[[山东省剧院]]话剧组,随剧团在当时位于重庆观音岩的实验剧场演出话剧《黑暗中的笑声》。
1942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前,谢添回到重庆,曾参加了《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结婚进行曲》、《[[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 抗战胜利后,谢添进入"中电"三厂,参加拍摄了《圣城记》、《追》、《郎才女貌》、《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满庭芳》等影片。
1949年,新中国建立,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 建国后,谢添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儒雅的宋教授,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唯利是图、深藏不露的总经理,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刁滑凶顽的汉奸张金龙,在《六号门》中饰演蛮横无礼的封建把头马金龙,在《无穷的潜力》中饰演淳厚朴实,大公无私的劳动模范孟长友等角色。 这一时期,谢添将自己歌颂新生活的热情注入到角色塑造中去。其中,《六号门》中的马金龙及《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龙,一个是北方城市里的流氓恶霸,一个是北方农村中的地痞汉奸,谢添将这两个反面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显示出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独到功力,使这两个人物成为当时颇有光彩的银幕形象,受到观众的称道和好评 。 1955年,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 1958年,谢添在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中饰演了一位慈祥幽默的老古玩店商人,并与桑夫合作导演了影片《探亲记》 。
自1962年以来,谢添编导了三部儿童片:《花儿朵朵》、《小铃铛》和《三朵小红花》。 只有爱孩子,才会想办法教育孩子。谢添常常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代表"明天"的孩子们。他深感孩子们可看的东西太少了,决心要用电影来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体会到:要拍好儿童片,先得把自己放到儿童中去,以同辈人的身份去熟悉他们,观察他们,表现他们 。多年来,谢添成了好多幼儿园常来常往的老朋友,孩子们围着他撒欢、馆笑,到处可以听到他诙谐的话语和开怀的笑声。正因为他熟悉儿童,掌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谢添导演的儿童片才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显示出导演的匠心与"童心"。如《小铃铛》,导演采用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作为穿插,但抬到的不是一般的钱包,而是个小木偶;又不是普通的木偶,却是个木偶戏中的报幕员,这样别出心裁的编排,果然新颖活泼,使孩子们非常喜欢 。
1980年, 谢添 在 荣获 第 三 四 届"百花奖" 的"最佳导演奖"后 评选中 , 曾立下了"愿将余年、勇逐群芳"的宏愿。 谢添 十分注意生活素材的积累。他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演员脑子里要有个"生活的仓库",仓库里存货越多,表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因 在 生活中,他很注意观察、分析周围 《甜蜜 的 人和 事 ,从 业》 中 摄取创作素材,储存到自己 的导演成绩而荣获" 仓库最佳导演" 中 奖 。 再有,就是 谢添 在创作上有着孜孜探索、刻意求新的精神。他说:"我不爱 导 演 同一类型 的 角色。演不同的人物,就要多观察,多创造,自己演着新鲜,观众看着也新鲜。"他在导演每一部 戏曲喜剧艺术 片 子时 《七品芝麻官》 , 也总要寻求创作上 取戏曲艺术 的 新意,他主张进行适应观众需要的出新,即"既要别人镜头中所无 精华 , 而 又 要广大观众心中所有" 不拘泥于舞台框框 , 因此,他导演 将喜剧 的 夸张与电 影 片 特技冶于一炉 , 既有 为戏曲剧目搬上银幕摸索了一些 新 奇独到之处,又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经验 。
《七品芝麻官》是根据传统豫剧《唐知府审诰命》改编摄制的,在我国传统剧目里,丑角往往是被嘲讽的对象。而象《七品芝麻官》这种大型剧目中,以丑角为主,确不多见。把这种剧目搬上银幕,难度更大。如在影片思想深度的开发以及角色性格刻画等方面,稍有疏忽,失去分寸感,就会歪曲主要人物形象。 谢添锐意求新。他认为,以丑角为主,新鲜、带劲,破除了那种认为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全"的框框。就是这样一个鼻子上带着白块块的丑角,心里装的都是黎民百姓,能为民作主,面对封建强权,执法不阿,终将三次受封的诰命夫人拉下了马,使人看了特别痛快,解气。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好戏:民女林秀英上堂喊冤,诰命手执大棒劈头打去,却被唐成一把抓住手腕:"这是公堂,上有五台大人,下有七品县令……""七品县令?"只见浩命夫人呸地一口向唐成唾去,蔑视地伸出小指头:"小官小职微,露水大的前程,小芝麻官……"就在满堂附势的嘲笑声中,影片运用特技,把唐知县一下子变小了。这时,芝麻大的唐知县仰头朝上,望着一品浩命夫人,心中不无惴惴:"这个老家伙,几句话说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人物内心起了波澜:诰命的哥哥是独霸朝纲的宰相严嵩,丈夫是经略七省的西乐侯,有钱有势,人怕鬼惊;自己呢,不过是露水前程,芝麻大的官儿……想到此处,不免自卑气馁。但是,他身为清苑县的七品县令,不禁又想到:若不严惩罪犯,怎当得百姓的父母官?"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与民做主的精神,正是唐知县这个人物的思想核心,至此,经过内心的矛盾冲突,为民做主的思想终于占了上风,唐成重又抖擞起一县父母官的威风,人物才又逐渐高大起来,恢复了原形。 这些处理,显示了导演的匠心和功力。谢添在这里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以唐成的心理变化为依据,为刻画人物而着力渲染。人物的一小一大,不仅使节奏跌宕有致,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波动起伏,使唐知县血肉丰满地跃然于银幕,真实动人。1981年,影片《七品芝麻官》荣获第四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受到观众欢迎。 1982年,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由谢添成功地搬上了银幕。由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是轰动中外的名剧。谢添说:电影《茶馆》"即要保留话剧舞台上的精华,又要尽量往电影上靠,首先要使它立体化,还要把剧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通过电影手法烘托得更鲜明些。"开拍前夕,他苦苦想了两三个月,最后决定:话剧重场戏保持不变,但要打破舞台框框,力求生活化、电影化。 6月底,这部影片拍摄完毕,上映后受到观众好评。京人艺一位著名老演员兴奋他说:"这是为后人留下的一部活生生的艺术资料。"确实,《茶馆》既是一部为群众欢迎的好影片,也是一部有保存价值的艺术精品。 1980年,谢添在荣获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后,曾立下了"愿将余年、勇逐群芳"的宏愿。谢添十分注意生活素材的积累。他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演员脑子里要有个"生活的仓库",仓库里存货越多,表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生活中,他很注意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中摄取创作素材,储存到自己的"仓库"中。 再有,就是谢添在创作上有着孜孜探索、刻意求新的精神。他说:"我不爱演同一类型的角色。演不同的人物,就要多观察,多创造,自己演着新鲜,观众看着也新鲜。"他在导演每一部片子时,也总要寻求创作上的新意,他主张进行适应观众需要的出新,即"既要别人镜头中所无,又要广大观众心中所有",因此,他导演的影片,既有新奇独到之处,又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另外,谢添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喜爱音乐,能拉二胡,能演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评弹;他喜爱美术,爱看画展,善画漫画;他喜爱多种艺术形式,经常观摩杂技、木偶戏、双簧、相声等节目,而且十分迷恋,与许多相声演员交往甚厚:他也爱好体育运动,打乒乓球、篮球,至今仍坚持体育锻炼。 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谢添从多种艺术形式中吸收和借鉴了丰富的创作营苛,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开拓了他的创作领域,为他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拍摄多种题材、多种风格样式的影片创造了有利条件。 谢添后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
==主要成就==
由他编剧的电影《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有他导演的电影《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和《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由谢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家人怨声载道,要帮他整理整理,他一概拒绝:"谁也别动,一动就乱了。"别人不解,他耐心解释:"乱,是咱家的特点。别看乱,什么东西放在哪儿,我最清楚,这叫乱而有章,乱而有序。你们一收拾,我反而不清楚了,还得麻烦你们一起找。你说,这不是给我添乱吗?"
一次,谢添正在摄影棚工作,有人捎信,说家中被盗。谢添心急火燎的赶回家,果然,大门被撬。谢添与家人慌忙搜索家中的细软存折,竟安然无恙,并且,什么玩意儿也没丢。家人百思不得其解。谢添沉吟片刻,对家人说:"我名声在外,小偷一定以为我很有钱,就来了。等他把门撬开,一看屋里乱糟糟的,不禁一愣,心想:妈的这么乱,一定是有人抢在我头里了。 又想:既然该拿的都已被人拿走了,我还费啥劲儿,干脆走吧。"谢添的推理天衣无缝,不由得家人不相信。此后,谢添更得意了,他向家人宣布:"乱,宝也!乱是谢家安居乐业的保障啊!"
[[File:谢添3.jpg|缩略图|左|谢添导演的电影剧照--《茶馆》。]]
===因心脏衰竭逝世===
中国老一辈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谢添,2003年12月13日上午6点10分,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九岁。据谢添导演多年的老朋友,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介绍,谢添走得很平静,虽然他患有哮喘病,做过手术,肺部也有病痛,但临终前没受什么罪,再加上高龄故去,用老话讲,算得上"喜丧"了。 于洋说,谢添逝世后他的女儿、老伴都很平静,电影局、中影集团的领导都来到谢添生前的家里探望、安抚家属。谢添的遗嘱里要求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对谢添的死,于洋等老朋友都感到十分伤心难过。
===骨灰撒到渤海===
他作演员,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他作导演,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然而此后,他留给人们的将惟有记忆。著名表演艺术家及导演艺术家谢添于2003年12月13日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9岁。谢添的长子谢刚说,谢添生前曾留下遗嘱,要求死后不要举行任何仪式,不给大家添麻烦,将骨灰撒到临近天津的渤海中。
关于谢添导演去世的原因,谢刚说主要是心脏衰竭,"89岁的父亲身体太弱,器官各项机能衰弱。"据了解,1997年拍摄《红娘》之前,谢添做了脑血栓手术,在头盖骨上打了两个洞将淤血引出;1998年11月底,谢添导演在北京某医院住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不幸染上病毒感冒,高烧不退,引起心脏、血压及其他脏器的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由于年事已高,患的又是综合性疾病,这次住院竟在病床上躺了三年,医院曾三次开出病危通知书。 几年来,谢添导演主要依靠药物进行控制。2003年12月12日,家人发现谢添每分钟心跳达到100多下,赶忙将他送到医院,没想到第二天就不行了。
===始终有说有笑===
{{reflist}}
[[categoryCategory: 中国艺术 媒體影視 人物 我、 ]][[Category:導演導播]][[category: 影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