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邓汉仪

增加 6,83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邓汉仪''' | 圖像 = [[File:邓汉仪1.jpg|缩略图]]|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574711&sid=9919756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1617-1689 | 國籍 =中国| 職業 =明末吴县诸生 | 知名作品 = 《淮阴集》《官梅集》《过岭集》}} == '''人物生平''' == 邓汉仪(1617 ~1689-1689), 字孝威, 号旧山 、旧山叟、 ,别号 旧山 农、旧农、 梅农、 旧山梅农 钵叟。明末吴县诸生。邓旭之弟。汉仪少颖悟,博洽通敏,贯穿经史百家之籍,尤工于诗 早年从海宁举人查继佐(字伊璜)习举业, 万历四 末加入复社,曾参与虎丘大会,为社中的青年才俊。顺治元年(1644)为避身远祸,举家迁居泰州,放弃博士弟子员的身份,从此绝意仕进。康熙 年(1617年1679) ,召试博学鸿儒,不第,以 老授中书舍人。著有《淮阴集》、《官梅集》、《过岭集》、《青帘词》等。 == '''人物轶事''' == 邓汉仪 苏州, 明清 易代 之际 迁居泰州 ,与所有的汉族知识分子一样,异族的入主,政权的更替给他的身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产生沉重的感情负担,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很残酷地摆在他面前,无法回避 文史学者。19 他的青年时代是明代度过的,明亡时二十八 ,思想基本成熟,自然有着传统的忠孝节烈观。但与钱谦益、龚鼎孳等前朝重臣不同的是,他在明朝仅 吴县 一诸 因病 参加乡试 取得功名,更没有做过官 因而 入清后 有较宽松的进退出入的空间。他可以进,出仕新朝,追求个人前程。当时这样做的不乏其人,他们并没有受到世人多少谴责,自身也没有多大的思想压力,因为根本不存在"一臣不事二主"的大节问题。他也可以退,归隐田园,但必须以牺牲前程为代价。当时这样做的人也不少,他们 放弃 诸生籍,从此远离科场,受到世人的称道。邓汉仪选择了后者。然而这种选择对邓汉仪来说是很无奈的,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看淡功名的人,也有较强的用世之心。 不顺崇祯八年(1635年)补博士弟子员,十二年举乡试未售,次科又因患足疾不能入闱。在明、清两代,没有功名也就进不了仕途,更谈不上施展自己的专利才华和抱负,为此邓汉仪常常怀有郁郁失志之感。他在崇祯十七年《咏怀》诗中写道:"少壮失功名,穷苦何所支。田园非我志,终当事边陲。虽无能,鞠躬素所期。年齿忍虚掷,强饭需清时。""少年弄笔墨,从容文史场。失志于有司,拥书走四方。……嗟予方种薤,不获厕庙堂。追论兴废事,披衣夜彷徨 何忍居江东,关雒无 龚鼎孳 匡。"从诗中可以看出,邓汉仪是怀有匡世扶危之心的,但科场失意,不得为朝廷所用,可谓报国无门。然而让他去追求满清的功名, 至友 朝廷效力,总觉得此心难昧 顺治 毕竟在明朝生活了二 ,对敌国自有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因此他不得不退处田园,正是"关塞鼓鼙家已废,乾坤榛莽砚难耕"(1656年《答爰琴》) 曾跟随龚奉使 。从鼎革之时 广东。 康熙十 年(1679 1678 年) 的三十五年间 ,邓汉仪- 基本上过着一种平静、淡泊的"出世"生活,超然于纷争的尘俗之外,正如他诗中所写的:"十年亲酌曹溪水,我亦江湖破衲僧"(《厉烈士招游天宁寺塔有感》)。  清拒仕康熙十七年清廷的征辟一举打破了他的生活的平静。这一年他已六十二岁,但必须再一次在进退之间作出选择。康熙为了网罗名士,显示对人才的渴慕和恩宠 参加 下诏特开 博学鸿词科 。这次征辟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汉族文人又一次面临进退抉择。与易代之初不同的是,此时人们基本习惯了变服剃发后的生活,反清情绪也没有先前那么强烈,文人的用世之心也渐渐死灰复燃,所以一时名士巨公竟有弹冠之意。也有一些明代遗民保持操守,拒不赴试,如李颙、顾炎武辈。邓汉仪诗名远播,自然在被荐举之列,荐举人为刑部郎中谭弘宪,品目云:"夙娴诗赋,蕴藉宏深。"邓汉仪被荐举后以养亲固辞,府司、亲友劝行甚力,不得已偕孙枝蔚买舟北行。到北京后又多次借口告免,终未获准。康熙十八年四月, 考试 在太和殿体仁阁进行 邓汉仪毕卷早出最早。当时规定 必用四六句方为中式,而他 故意不用 四六 ,因 被录取,这个结果也正是邓汉仪所希望的 清廷授以 但康熙为示恩庞,命部院会议择年老的才学名望者赐内阁 中书 舍人衔 准备推荐入 虽为虚衔但亦极其荣耀。邓汉仪又在其列,同时加衔的还有傅山、杜越、孙枝蔚、王嗣槐等数人。其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欲奏留与修《明 又以0须入侍奉力 邓汉仪固 ,曰:"我辈年高学浅,家有老亲,恨不旦夕驱车疾返,岂能喔咿嗫嚅于翰院诸公下乎?使我实有雄飞之志,久已闭门磨砻,当场逞雄角胜,一展平生长耳,何至日饮酒与诸故人游,以潦草应试耶?行矣南归,勿复以我为念。"返乡后蛰居田园,徜徉吟咏,续选《诗观》三集。王士禛极高其行,在《送邓孝威授正字归海陵再示豹人》诗里将邓汉仪、孙枝蔚比作秦汉之间的商山四皓,诗云:"当年绮里季,曾友夏黄公。共咏紫芝曲,俱栖岩穴中。鬓眉惊汉帝,羽翼缅高风。一出还 隐,白云商洛东 " 交游甚广入清以后, 淹洽通敏 汉除了晚年参试博学鸿词,基本上超然于功名和利禄之外。尽管不能在政治上一展雄飞之志,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的解放。他可以纵情诗酒,可以遍游名山,于是,写诗和游历成了他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内容。邓汉仪在明末就与钱谦益、吴伟业这些诗坛巨擘时相过从,早负诗名,迁居泰州后更以吟咏为第一醉心之事。泰州处江淮之间,民风淳厚,逸隐风雅之士指不胜屈,比较著名的有吴嘉纪、黄云、宫伟飻、陆舜、张幼学、费密等,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诗人群体。邓汉仪觞咏其间,并很快成为当地诗坛的领袖。他是一个诗歌活动家,交流极广 几乎与当时所有的著名诗人都有赠答。往来较密的有龚鼎孳、周亮工、冒襄、杜浚、余怀、陈维崧、孙枝蔚、丁耀亢、王士祯、王士禄、汪楫、宗元鼎、 侗等,与这些名家的交游使他的诗得到更多的磨砺,艺术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为他日后编刻《 观》打下了基础 。  遗民难为邓汉仪一生终于没有在政治上施展才华和抱负,作为生活在明、清两代夹缝中的汉族文人,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尴尬的,在明不能,因为尚未取得功名;在清 好漫 不愿,总想保持一些距离,可谓进退两难。这对当时一批优秀文人来说是很悲哀的事。对于邓汉仪来说,更为悲哀的是苦守了大半辈子的民族操守,在晚年不幸蒙上了参试博鸿词和加授内阁中书舍人衔的污点,连做一个完全彻底的遗民也不可能,个中有多少不得已啊! == '''文学创作''' == 早年邓汉仪极喜 历,足迹几遍天下。除饱览祖国的秀美山川、名胜古迹外 游必赋 他看到一处即与当地的 人赠答唱和 写下了大量不朽诗篇。顺治初 游淮有《淮阴集》,居扬有《官梅集》 (龚鼎孳序) 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 粤有《过岭集》,游颖有《濠梁集》,游燕 京师 有《燕台集》(一名《燕市酒人篇》,钱谦益序), 顺治十三年随龚鼎 越有《甬东集》(一名《甬东游草》,李邺嗣序),膺荐 入京 有《被征 》( 一名 王士禛序)等等。几十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胸襟,也使他的诗风更加豪迈,更富有激情。亿在给友人刘逢源的信中写道:"弟夙昔为诗,怕落齐梁人声口,累年北游诸作,颇雄健,绝无花草绮罗气,其得之山川之助耶?"( 被征诗 与刘津逮 》) ,均逐  晚年进入老 编次 以后 可惜多数散佚。 邓汉仪 基本结束了浪游生涯,主要 话动便是编辑《天下名家诗观》(简称《 清新俊逸 观》)。康熙九年(1670年),家居取各家之诗,删繁就简,汇次成书。取书名为"观",一方面欲此选"纪是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诗观初集·序》);另一方面也希望是编"可以观民风,备咨诹 他的 佐记载"( 诗观初集·序》)。 == '''代表诗词''' ==  题息夫人庙 》:“   楚宫 新,   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 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意在言外  小重山 金陵步芝麓韵 淮水横拖柳线柔 传诵 曾闻箫鼓夜、美人游。 时,后被《红楼梦》引用。晚年得消渴疾 从好事断香钩 隐居泰州 西窗月 与冒襄、黄云、孔尚任等人时相唱和 不肯照梳头 。    邓汉仪论诗主张“清和”。曾说:“孤 苦雨更深秋,怎禁 片玉,自有天律,清也。朱弦疏越, 叶下、 唱三叹,和也 更愁 今之为诗者,望车尘,乞冷炙,有市心焉,其诗以俗气应之,如商女资高,不复能唱渭 寒潮依旧绕 也。竞锥刀,饰竿牍,有争心焉,其诗以沴气应之,犹心在捕蝉,杀气著于弦上也。故诗必无 ,无 噍杀,漻漻乎其音,温温乎其德。庶几诗 之清和,可以语温柔敦厚之教欤!”康熙九年 邓汉仪开始选录当时诗作,手订成《天下名家诗观》三集41卷,前后费时十五六年。其中收录不少遗民的作品,后被清廷列为-。邓汉仪曾参与修纂《 私倚阅 南通志》与《扬州府志》;另尚著有《慎墨堂笔记》、《各体文》、《清帘词》等,多散佚 。    [以上内容由"jiangxiangni"分享 【评】从李后主浪淘沙出 ]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