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43
次編輯
變更
氧化沟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氧化沟'''<br><img src="https:xxxx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tml 圖片來自OOO]</small>
|}'''氧化沟'''是一种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 [[ 活性污泥法 ]] ,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又称循环曝气池。最早的氧化沟渠不是由 [[ 钢筋混凝土 ]] 建成的,而是加以护坡处理的土沟渠,是间歇进水间歇曝气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氧化沟最早是以序批方式处理污水的技术。
==简介==
氧化沟工艺是 [[ 活性污泥法 ]] 的一种变形工艺,属于延时曝气的活性污泥法。1954年荷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其原型为一个环状跑道式的斜坡池壁的间歇运行反应池,白天用作曝气池,晚上用作 [[ 沉淀池 ]] ,其 [[ 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可达97%,由于其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氧化沟(Oxidation Ditch)污水处理的整个过程如进水、曝气、沉淀、污泥稳定和出水等全部集中在氧化沟内完成,最早的氧化沟不需另设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设备。后来处理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它通常采用延时曝气,连续进出水,所产生的微生物污泥在污水曝气净化的同时得到稳定,不需设置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处理设施大大简化。不仅各国环境保护机构非常重视,而且 [[ 世界卫生组织 ]] (WHO)也非常重视。在美国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几百座,欧洲已有上千座。在我国,氧化沟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始于上一世纪70年代,氧化沟工艺以其经济简便的突出优势已成为中小型城市污水厂的首选工艺。
==发展过程==
氧化沟工艺自诞生以来,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氧化沟===
Pasveer氧化沟当时用来处理村镇的污水,服务人口只有340人。这是一种间歇流的处理厂,它把常规处理系统的四个主要内容合并在一个沟中完成,白天进水曝气,夜间用作沉淀池,BOD5的去除率达到97%左右。
采用卧式表面 [[ 曝气 ]] 机曝气及推流,每隔一段时间,Pasveer氧化沟的 [[ 曝气机 ]] 就需停下来,使沟内的污泥沉淀,排出处理后的出水。第一代氧化沟沟深1~2.5m,为了达到连续运行,Pasveer氧化沟发展的多种形式,设置了二沉池。这一阶段的氧化沟主要是延时 [[ 曝气系统 ]] 。
===第二代氧化沟===
氧化沟因其简易、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自60年代以来其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和扩大,处理能力已从300人口当量发展到1000万人口当量。处理对象也从处理生活污水发展到既能处理城市污水又能处理工业废水。这期间,有相当多的工业废水也相继采用氧化沟技术进行处理的工程范例。
这一阶段的氧化沟进一步考虑到了利用氧化沟进行除磷脱氮处理,许多新的概念被提出来,产生了许多新的设计方法。在这一时期,氧化沟出现不只是延时曝气低负荷系统,还出现了所谓“高负荷氧化沟”、“要求硝化的氧化沟”、“要求硝化反硝化及除磷的氧化沟”及“要求污泥稳定的氧化沟”等,还有许多的新的沟型出现。
===第四代的氧化沟===
80年代初期,美国最早提出将二沉淀池直接设置在氧化沟中的一体氧化沟概念,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这一概念在实际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并显示出极为广阔的前景。所谓一体化氧化沟,就是充分利用氧化沟较大的容积和水面,在不影响氧化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氧化沟部分区域的结构或在沟内设置一定的装置,使污水分离过程在氧化沟内完成。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将这一技术称之谓革新即可选择的(I/A)技术。
一体化氧化沟由于其中沉淀区结构形式及运行方式不同,有多种型式,例如:
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氧化沟技术发展的强势在于氧化沟的环流,由于这种环流,是造成氧化沟长久不衰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则是其具有多功能性、污泥稳定、出水水质好和易于管理。氧化沟有别于其它活性污泥的主要特征是环形池型,或者说只要保持沟渠首尾相接,水流循环流动,选用的特定设计参数、沟型和运行方式,就会给运行者和设计者带来极大方便,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也非常强,有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应用的广阔空间。
==技术特点==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它是 [[ 活性污泥法 ]] 的一种变型。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时 [[ 曝气系统 ]] 。以下为一般氧化沟法的主要设计参数:
水力停留时间:10-40小时;
氧化沟利用连续环式反应池(Continuous Loop Reactor,简称CLR)作生物反应池,混合液在该反应池中一条闭合曝气渠道进行连续循环,氧化沟通常在延时曝气条件下使用。氧化沟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池中的物质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被搅动的液体在闭合式渠道中循环。
氧化沟一般由沟体、 [[ 曝气设备 ]] 、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环形,也可以是长方形、L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沟端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
氧化沟法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污泥龄。因此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可以省略调节池,初沉池,污泥消化池,有的还可以省略二沉池。氧化沟能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巧妙结合了CLR形式和曝气装置特定的定位布置,是氧化沟具有独特水力学特征和工作特性:
1) 氧化沟结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点,有利于克服短流和提高 [[ 缓冲能力 ]] ,通常在氧化沟曝气区上游安排入流,在入流点的再上游点安排出流。入流通过曝气区在循环中很好地被混合和分散,混合液再次围绕CLR继续循环。这样,氧化沟在短期内(如一个循环)呈推流状态,而在长期内(如多次循环)又呈混合状态。这两者的结合,即使入流至少经历一个循环而基本杜绝短流,又可以提供很大的稀释倍数而提高了缓冲能力。同时为了防止污泥沉积,必须保证沟内足够的流速(一般平均流速大于0.3m/s),而污水在沟内的停留时间又较长,这就要求沟内有较大的循环流量(一般是污水进水流量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进入沟内污水立即被大量的循环液所混合稀释,因此氧化沟系统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处理能力。
2) 氧化沟具有明显的溶解氧浓度梯度,特别适用于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工艺。氧化沟从整体上说是完全混合的,而液体流动却又保持着推流前进,其曝气装置是定位的,因此,混合液在曝气区内溶解氧浓度是上游高,然后沿沟长逐步下降,出现明显的浓度梯度,到下游区溶解氧浓度就很低,基本上处于缺氧状态。氧化沟设计可按要求安排好氧区和缺氧区实现硝化-反硝化工艺,不仅可以利用硝酸盐中的氧满足一定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通过反硝化补充硝化过程中消耗的碱度。这些有利于节省能耗和减少甚至免去硝化过程中需要投加的化学药品数量。
3) 氧化沟沟内功率密度的不均匀配备,有利于氧的传质,液体混合和污泥絮凝。传统曝气的 [[ 功率密度 ]] 一般仅为20-30瓦/米3,平均速度梯度G大于100秒-1。这不仅有利于氧的传递和液体混合,而且有利于充分切割絮凝的污泥颗粒。当混合液经平稳的输送区到达好氧区后期,平均速度梯度G小于30秒-1,污泥仍有再絮凝的机会,因而也能改善污泥的絮凝性能。
4) 氧化沟的整体功率密度较低,可节约能源。氧化沟的混合液一旦被加速到沟中的平均流速,对于维持循环仅需克服沿程和弯道的 [[ 水头损失 ]] ,因而氧化沟可比其他系统以低得多的整体功率密度来维持混合液流动和活性污泥悬浮状态。据国外的一些报道,氧化沟比常规的 [[ 活性污泥法 ]] 能耗降低20%-30%。
另外,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与其他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处理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工艺可靠性强;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另外,通过在曝气机上游设置水下推动器也可以对曝气转刷底部低速区的混合液循环流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而解决氧化沟底部流速低、污泥沉积的问题。设置水下推动器专门用于推动混合液可以使氧化沟的运行方式更加灵活,这对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导致有较多的 [[ 大肠杆菌 ]] 散发到空气中,引发了毒黄瓜的事件。===
===6、对于BOD较小的水质完全没有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