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

增加 4,200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11-1786),十八世紀中期義大利著名製琴家,1711年6月23日出生於Borgonovo…”
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11-1786),十八世紀中期義大利著名製琴家,1711年6月23日出生於Borgonovo Val Tidone,1786年9月18日死於杜林。他的父親羅倫佐·瓜達尼尼(Lorenzo Guadagnini,1658-1746)在1710-1716年間將原來”Guagnini”的姓氏改成”Guadagnini”,羅倫佐.瓜達尼尼前五十年的歲月中幾乎都在Cal Tidone地區搬遷。

至今仍並不清楚瓜達尼尼最初的製琴工藝承繼何方。1738年1月他搬到皮亞琴察,一、兩年後瓜達尼尼開始著手製作提琴。1747-1749年間,他製作的樂器處於未成熟階段,最初使用一種極端明亮的紅色油漆,通常則是橙褐色。在皮亞琴察其間,瓜達尼尼遇到幾位影響深遠的人,包括小提琴家兼製琴師朱塞佩(Giuseppe Nadotti)、大提琴家卡洛.法拉利(Carlo Ferrari)和他的兄弟—小提琴家保羅一世(Paolo I)。當他離開皮亞琴察時,瓜達尼尼琴特色逐漸展露,並持續發展,其作品外型已接近史特拉底瓦里。

此時瓜達尼尼發展出大提琴的型制:比史特拉底瓦里琴身短四公分,顯然是和[[卡洛·法拉利]]共同創作。大提琴弦長與一般無異,且其共鳴箱深度及寬度,使大提琴適於演出。至到1760年代為止,便以此模式繼續製作大提琴。

此後,瓜達尼尼的活動緊跟隨著卡洛。卡洛在1740年代中期搬到米蘭,1749年9月,瓜達尼尼也跟著搬到米蘭。他們都喜愛義大利自然、不受拘束的製琴藝術風格,而米蘭時期製作的提琴最被後世推崇。利用上好木材製作背板、呈現透明酒紅光澤漆面、在皮亞琴察時期發展成水梨狀(pear shape)的F孔,這些特點成為1753-1776年時期的重要特徵,音色極為強烈,有穿透力而且寬廣,但和其他製琴師相較,溫暖音色變化度較小。

目前市面上有幾把標示1758年製造的提琴,上頭顯示來自克里蒙納。但經過日後鑑定得知,這批琴為他人假造,因此無法證實他曾經待在克里蒙納製琴,同時也無法斷定瓜達尼尼屬於克里蒙納學派。

1759年到1771年居住在帕瑪,這時期的標籤印著當時君主”CSR”字樣(’Celsitude Serenisima Realis’:His Serene Royal Highness’)。在帕瑪的短暫日子,瓜達尼尼使用普通木材和油漆,工法普通,尤其是漩渦狀琴頭稱不上精美。不過,所使用的楓木(narrow-flamed),雖然不起眼但音質甜美(同時期有多位克里蒙納製琴家也使用這種木材),油漆則是單調的紅棕色。

另一項有趣的特徵,1768年帕瑪時期的F孔位置比之前的琴模位置高很多,1773年左右,位置逐漸下降,回到早期的位置,是他製琴獨有特色。F孔位置改變是否出於本意,或者是製琴方式的急速轉變,不得而知。同時期,瓜達尼尼或許希望能提搞名聲,因此使用”Cremonensis”標籤的機會,高於”Placentinus”。
1771年夏秋,瓜達尼尼搬到杜林定居。1773年,與提琴收藏家柯希奧伯公爵相識;從1773年12月到1777年五月,瓜達尼尼成為他的專屬製琴師琴。柯希奧伯公爵供應製琴材料,而他則幾乎全數獲得瓜達尼尼所有作品(包括50把以上的小提琴、2把大提琴和2-3把大提琴);即使合約失效後,瓜達尼尼仍繼續為公爵服務。1775-1776年,柯希奧伯公爵賣下了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的小提琴,並從保羅.史特拉底瓦里收購阿瑪蒂、史特拉底瓦里、白貢齊留下的圖紙、工作和模具。瓜達尼尼從這批物件中獲取珍貴經驗,他的作品非常接近史特拉底瓦里提琴外型,特別是在F孔的形狀上;僅有漩渦狀琴頭維持原來特色。使用木材美觀、音色優美、同時期也製作小型中提琴,身長約40公分,後世公認杜林階段是他的黃金時代。

從瓜達尼尼開始,其家族便長期存在義大利製琴歷史中,活躍時於1739年至二十世紀中期,在繼承史特拉第瓦里傳統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