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新安吏》唐朝·杜甫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新安吏》唐朝·杜甫'''…”
[[《新安吏》唐朝·杜甫]]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新安吏》唐朝·杜甫'''<br><img src="https://txcdn-data.mvbox.cn/live/vp/18/452531057a7efecd1d49eb911062eb95.mp4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51vv.com/v/mSs3nWUo 圖片來自 VV社区]</small>
|}
<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60fd2cda4806.aspx 新安吏 古诗文网] </ref>
《新安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简捷有力。
作品名称 新安吏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
“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
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属河南。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中男: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 “老”。天宝三载(744)又降优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指在阳光下闪光的流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我便问那些新安派来的吏役:“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
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仿佛有送行者的哭声。
收起你们那纵横的眼泪,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即使哭干两眼露出骨头,皇天后土终究是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围困相州,原来以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军。
岂知估计错了形势,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且参加的是名正言顺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抚养士卒,爱护备至。
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新安吏》唐朝·杜甫'''<br><img src="https://txcdn-data.mvbox.cn/live/vp/18/452531057a7efecd1d49eb911062eb95.mp4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51vv.com/v/mSs3nWUo 圖片來自 VV社区]</small>
|}
<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60fd2cda4806.aspx 新安吏 古诗文网] </ref>
《新安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简捷有力。
作品名称 新安吏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
“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
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属河南。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中男: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 “老”。天宝三载(744)又降优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指在阳光下闪光的流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我便问那些新安派来的吏役:“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
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仿佛有送行者的哭声。
收起你们那纵横的眼泪,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即使哭干两眼露出骨头,皇天后土终究是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围困相州,原来以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军。
岂知估计错了形势,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且参加的是名正言顺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抚养士卒,爱护备至。
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