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2
次編輯
變更
艺术发现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艺术发现'''<br><img src="https://dingyue.ws.126.net/Hv9e2R6Z7E…”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艺术发现'''<br><img src="https://dingyue.ws.126.net/Hv9e2R6Z7EYAgvkvxi7sPY=ThOSS9CNt3gEhsEapTrteT1555931203037compressflag.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DD00LI20512G6EA.html 圖片來自网易]</small>
|}
'''艺术发现''',文艺理论术语。指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感和敏锐的思想活动对生活中有价值的艺术创作素材的一种领悟、觉察与把握。艺术发现能力的培养是作家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7年5月10日,王震在《满腔热情地对待人民事业》的讲话中指出:“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邓小平同志的祝辞,我们党的文艺政策,根本的一点就是促进文艺家同人民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求得艺术认识、艺术发现和艺术创造的不断深入和提高,能够日益完美地反映伟大的时代。”(《新华月报》1987年第5期,第119页)
==定义==
艺术发现对于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虽然学生写作文与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大区别,然而要想写出新颖而深刻的文章,没有独特的艺术发现也是不行的。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艺术发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独创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艺术发现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发现的一般心理特征==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将要进行写作时,作者的整个心思都放在相关的事物上,经过一番思索,突然发现了事物身上别具意味的东西。这种领悟是在作者长久凝视相关事物后的一个深刻的心得体会,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涌起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之情。
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深层的心理内容。有人把智慧分为“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两种类型,而心理分析学家更是对[[潜意识]]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深信不疑。艺术发现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是发现结果,它极其富有个体特征,可以说是作者心灵深处观察事物独特性的外化。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大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见识的、看到的事物与一般人所见的不同,而是由于他们观察事物时的心情与一般人不同,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所见之物更容易交融在一起,容易与事物产生共鸣,使外在事物“皆着我之色彩”。
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这种新内涵往往是对原事物一般特征的升华,是作者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在相关事物身上的凝固。例如,竹子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而已,但郑板桥却审视它“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的特点,赋予了竹子高洁、不媚俗的品格。竹子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是经过郑板桥的艺术发现,它却多了一种新的内涵。
==艺术发现训练常用的方法==
艺术发现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色彩,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结合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践,笔者自己总结了两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特点列举法===
初步训练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训练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某种事物,让学生将它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乍一看你会以为这很简单,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某个事物的名称,却常常很难全面地描述它的特点。艺术发现产生的基础正是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所以不善于观察、描述、总结事物特点的人往往很难从事物身上有所发现,只有加强列举特点的训练,才可能提高学生“顿悟”现象出现的概率。另外,从思维活动的角度讲,列举事物特点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陌生化训练法===
艺术发现的前提条件是作者对事物感兴趣,能够有意识地去注意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很多事物已经“熟视无睹”了,对它们只有机械化的认识,总是不自觉地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它们。要想从一个熟悉的事物身上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就必须把它当做一个陌生的事物来观察,惟此才可能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发现事物身上被我们固有眼光所遮蔽的内涵。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重新审视事物后的新认识,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例如,有一次我以学生最常见的事物——黑板擦为对象,让学生列举它的特点,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并围绕黑板擦的特点深入思索。结果有些学生有了比较新颖、深刻的艺术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随后的作文中写道:“黑板擦和我们一样,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在一天天的工作中,它不断在自己的阵地上磨损自己软弱的一面,直到生命结束的刹那……”其中洋溢着对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发现训练的评价原则==
作文教学中的艺术发现训练应本着个体性原则。有人在讨论新课程改革内容的时候说,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去发明什么前所未有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是很中肯的评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艺术发现的训练也是这样,不是要让学生有什么一鸣惊人的伟大发现,而是使其掌握一种发掘题材深意的方法,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成果时,不能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体系或者比较权威的观点来评定其质量的优劣,而要本着个体性的原则来看待学生艺术发现的价值。个体性的评价原则要求教师善于找到学生写作的“亮点”,圈之、点之、赞美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强化他们进行艺术发现的愿望,逐步使他们在审题时形成艺术发现的自觉行为,这才是训练的深层目的。
==参考文献==
|<center>'''艺术发现'''<br><img src="https://dingyue.ws.126.net/Hv9e2R6Z7EYAgvkvxi7sPY=ThOSS9CNt3gEhsEapTrteT1555931203037compressflag.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DD00LI20512G6EA.html 圖片來自网易]</small>
|}
'''艺术发现''',文艺理论术语。指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感和敏锐的思想活动对生活中有价值的艺术创作素材的一种领悟、觉察与把握。艺术发现能力的培养是作家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7年5月10日,王震在《满腔热情地对待人民事业》的讲话中指出:“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邓小平同志的祝辞,我们党的文艺政策,根本的一点就是促进文艺家同人民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求得艺术认识、艺术发现和艺术创造的不断深入和提高,能够日益完美地反映伟大的时代。”(《新华月报》1987年第5期,第119页)
==定义==
艺术发现对于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虽然学生写作文与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大区别,然而要想写出新颖而深刻的文章,没有独特的艺术发现也是不行的。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艺术发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独创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艺术发现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发现的一般心理特征==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将要进行写作时,作者的整个心思都放在相关的事物上,经过一番思索,突然发现了事物身上别具意味的东西。这种领悟是在作者长久凝视相关事物后的一个深刻的心得体会,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涌起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之情。
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深层的心理内容。有人把智慧分为“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两种类型,而心理分析学家更是对[[潜意识]]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深信不疑。艺术发现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是发现结果,它极其富有个体特征,可以说是作者心灵深处观察事物独特性的外化。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大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见识的、看到的事物与一般人所见的不同,而是由于他们观察事物时的心情与一般人不同,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所见之物更容易交融在一起,容易与事物产生共鸣,使外在事物“皆着我之色彩”。
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这种新内涵往往是对原事物一般特征的升华,是作者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在相关事物身上的凝固。例如,竹子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而已,但郑板桥却审视它“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的特点,赋予了竹子高洁、不媚俗的品格。竹子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是经过郑板桥的艺术发现,它却多了一种新的内涵。
==艺术发现训练常用的方法==
艺术发现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色彩,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结合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践,笔者自己总结了两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特点列举法===
初步训练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训练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某种事物,让学生将它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乍一看你会以为这很简单,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某个事物的名称,却常常很难全面地描述它的特点。艺术发现产生的基础正是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所以不善于观察、描述、总结事物特点的人往往很难从事物身上有所发现,只有加强列举特点的训练,才可能提高学生“顿悟”现象出现的概率。另外,从思维活动的角度讲,列举事物特点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陌生化训练法===
艺术发现的前提条件是作者对事物感兴趣,能够有意识地去注意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很多事物已经“熟视无睹”了,对它们只有机械化的认识,总是不自觉地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它们。要想从一个熟悉的事物身上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就必须把它当做一个陌生的事物来观察,惟此才可能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发现事物身上被我们固有眼光所遮蔽的内涵。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重新审视事物后的新认识,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例如,有一次我以学生最常见的事物——黑板擦为对象,让学生列举它的特点,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并围绕黑板擦的特点深入思索。结果有些学生有了比较新颖、深刻的艺术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随后的作文中写道:“黑板擦和我们一样,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在一天天的工作中,它不断在自己的阵地上磨损自己软弱的一面,直到生命结束的刹那……”其中洋溢着对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发现训练的评价原则==
作文教学中的艺术发现训练应本着个体性原则。有人在讨论新课程改革内容的时候说,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去发明什么前所未有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是很中肯的评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艺术发现的训练也是这样,不是要让学生有什么一鸣惊人的伟大发现,而是使其掌握一种发掘题材深意的方法,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成果时,不能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体系或者比较权威的观点来评定其质量的优劣,而要本着个体性的原则来看待学生艺术发现的价值。个体性的评价原则要求教师善于找到学生写作的“亮点”,圈之、点之、赞美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强化他们进行艺术发现的愿望,逐步使他们在审题时形成艺术发现的自觉行为,这才是训练的深层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