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0
次編輯
變更
豨莶草`
,创建页面,内容为“豨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地…”
豨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别别名
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草、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擦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大叶草、鸡公麻叶。分。
贮藏编辑 播报
贮干燥容器内,炒豨莶草、蜜豨莶草、酒蜜豨莶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入药部位编辑 播报
地上部分。
性味编辑 播报
味苦、辛,性寒。
归经编辑 播报
归肝、肾经。
功效编辑 播报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主治编辑 播报
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相关配伍编辑 播报
1、治高血压病:豨莶草、臭梧桐、夏枯草各9g。水煎服,每日1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慢性肾炎:豨莶草30g,地耳草15g。水煎冲红糖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神经衰弱:豨莶草、丹参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用法用量编辑 播报
内服:煎汤,9-12g,大剂量30-6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编辑 播报
无风湿者慎服;生用或大剂应用,易致呕吐。
炮制编辑 播报
采集加工
夏季开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时,放置燥通风处,晾干。
炮制方法
1、豨莶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根及老茎,先抖下叶,另放,将茎枝洗净,润透后连叶一起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2、酒豨莶草:取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适宜的蒸器内,加热蒸透呈黑色,取出,干燥。
3、蜜豨莶草:取豨莶草段加蜂蜜拌匀,晾半干后,置蒸笼内,蒸一小时,取出,晒干。
4、酒蜜制豨莶草:取豨莶草叶揉碎,加酒拌匀,置蒸笼内,加热蒸2天,闷1夜,晒干,再加酒蒸,如此九蒸九晒,最后加蜜水炒干。
形态特性编辑 播报
1、豨莶,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6.5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浅裂或粗齿,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头状花序径15-20毫米,多数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厘米,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毫米,宽约1.2毫米;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1.5-2.2毫米。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0.7毫米;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长3-3.5毫米,宽1-1.5毫米。花期4-9月,果期6-11月。
药理作用编辑 播报
1、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3、降血压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
4、抗血栓形成及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5、抗早孕作用。
6、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7、其他作用,豨莶草甲醇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作用。
8、毒性,有小毒。
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草、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擦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大叶草、鸡公麻叶。分。
贮藏编辑 播报
贮干燥容器内,炒豨莶草、蜜豨莶草、酒蜜豨莶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入药部位编辑 播报
地上部分。
性味编辑 播报
味苦、辛,性寒。
归经编辑 播报
归肝、肾经。
功效编辑 播报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主治编辑 播报
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相关配伍编辑 播报
1、治高血压病:豨莶草、臭梧桐、夏枯草各9g。水煎服,每日1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慢性肾炎:豨莶草30g,地耳草15g。水煎冲红糖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神经衰弱:豨莶草、丹参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用法用量编辑 播报
内服:煎汤,9-12g,大剂量30-6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编辑 播报
无风湿者慎服;生用或大剂应用,易致呕吐。
炮制编辑 播报
采集加工
夏季开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时,放置燥通风处,晾干。
炮制方法
1、豨莶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根及老茎,先抖下叶,另放,将茎枝洗净,润透后连叶一起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2、酒豨莶草:取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适宜的蒸器内,加热蒸透呈黑色,取出,干燥。
3、蜜豨莶草:取豨莶草段加蜂蜜拌匀,晾半干后,置蒸笼内,蒸一小时,取出,晒干。
4、酒蜜制豨莶草:取豨莶草叶揉碎,加酒拌匀,置蒸笼内,加热蒸2天,闷1夜,晒干,再加酒蒸,如此九蒸九晒,最后加蜜水炒干。
形态特性编辑 播报
1、豨莶,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6.5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浅裂或粗齿,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头状花序径15-20毫米,多数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厘米,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毫米,宽约1.2毫米;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1.5-2.2毫米。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0.7毫米;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长3-3.5毫米,宽1-1.5毫米。花期4-9月,果期6-11月。
药理作用编辑 播报
1、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3、降血压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
4、抗血栓形成及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5、抗早孕作用。
6、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7、其他作用,豨莶草甲醇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作用。
8、毒性,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