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68.1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 較舊編輯
黄兴宗
移除 7,832 位元組
,
1 年前
清空页面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黄兴宗 </big>'''
|-
|<center>< 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8773912b31bb051f819a6cee733cdb44aed2f734a89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94%9F%E7%89%A9%E5%AD%A6%E5%AE%B6&step_word=&hs=0&pn=32&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7033217%2C1907855928&os=1376128063%2C3190827984&simid=16119339%2C771979888&adpicid=0&lpn=0&ln=1535&fr=&fmq=1676600301576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8773912b31bb051f819a6cee733cdb44aed2f734a89&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T7g2%2BTCAzdH3F88d8ac90&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黄兴宗博士,中国科技史学界著名学者,生物化学家。1920年出生于马来半岛,祖籍福建福州鹤塘村,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源应用组主任。香港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到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1943年结识著名生物化学家和生物技术史家李约瑟,并成为其助手,陪同李约瑟走访中国各地。参与编纂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并独立著第六卷第五分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黄兴宗
* 出生日期:1920年
* 主要成就:生物化学家
* 出生地:马来半岛南海岸的马六甲华人社区
=='''人物经历'''==
1920年出生于马来半岛南海岸的马六甲华人社区,之后去了香港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并于1941年毕业。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香港,黄兴宗失去了与马来亚家里的联系,也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决定尽快到中国内地去。次年2月初,在朋友的帮助和掩护下,黄兴宗成功从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出走,由新界跨境进入大陆到达长汀。在亚瑟?李(在厦门大学教授英语的澳大利亚华人)的举荐下,开始在化学系担任助教。他放弃了赴牛津罗得学院深造的机会,投身于战时的中国科学事业。3任教期间,广泛结识社会名流,并花大量时间学习钻研中国饮食习惯及食物成分,为日后编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打下了基础。是年秋,应泰勒博士之邀,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CIC)设在成都的技术机构服务。
1944年5月,黄兴宗陪同李约瑟抵达长汀,承李约瑟好友、当时厦门大学代校长汪德耀教授的邀请来到厦门大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李约瑟应厦大化学、生物两系邀请,为厦大师生作了两场关于试验胚胎学的讲座。在黄兴宗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回家的经历。因为我1943年曾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做过助教,并且我很高兴能和很多知名教授共叙前谊,比如物理系的谢玉铭教授和化学系的蔡启瑞教授。”
黄兴宗的这段厦大经历,使得许多人误认为他毕业于厦门大学。1944年4月,他陪同李约瑟去位于遵义浙江大学访问。之后,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4月10日星期一遵义(阴),十点半李约瑟偕其秘书王兴宗来。王厦门大学毕业,闽人。”(文中提到的王,即黄兴宗,系作者笔误)'''
=='''主要事迹'''==
担任李约瑟抵华第一任助手
由于黄兴宗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胆识过人,又富有创造力,后被录用到成都的培黎学校教授化学课程。经黄兴宗大学时期医学教授金戈登的推荐下,李约瑟写信邀请黄兴宗担任其秘书。经过面试后,李约瑟欣然肯定了金戈登的推荐。1943年5月,大使馆正式批准了黄兴宗担任秘书一职。其后的1943年和1944年,黄兴宗陪同李约瑟考察战争期间的中国的教育以及科学事业。1943年5月到7月,在四川中部考察。后回到重庆,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为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华自然科学社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1943年8月到1944年7月,陪同李约瑟赴西北考察。之后前往东南沿海地区。 回到[[重庆]]后,黄兴宗继续主管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完善工作。
1944年11月,李约瑟前往筹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兴宗不再担任李约瑟的助手。
“我和李公的交往虽很短暂,但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各种事件此起彼伏,至少从我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绝对无法忘怀的。在一年多些时间里,我一身兼充他的秘书、随员、翻译、计时员、旅伴、协作者,获得独一无二的特权,能够非常亲近的直接观察这位行动中的李约瑟。我们分享着战时中国旅途上的艰困和严酷,迈出长城,沿着[[丝绸之路]]去到西北的敦煌,也曾通过东南各省葱翠的山岗峡谷到达东海之滨的福州。我们分享过兴奋、沮丧、危难、脱险、欢乐和失望。从李约瑟其人,从作为自然科学家、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组织者的李约瑟那里,我不能不获得相当多的启迪和知识。”黄兴宗在《李约瑟博士1943-1944旅华随行记》中如此写道。
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后来,黄兴宗来到华盛顿特区,出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源应用组主任及一个生物化学项目的负责人。
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开始筹备编纂《[[中国]]科学技术史》。在黄兴宗及[[鲁桂珍]]、王铃、何丙郁的协助下,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分别于1954年、1956年和1959年出版。顿时轰动整个西方汉学界。该书的篇幅也在不断突破,最终定为7卷34册。黄兴宗主要协助整理化学、生物学的资料。
1984年,李约瑟邀请黄兴宗负责第六卷第五分册的撰写工作,该分册主要介绍发酵与食品科学。1985年开始写作,60多岁的黄兴宗付出了全部业余时间包括晚上、周末、假日以及征得基金会允许,利用10%的公务时间。黄兴宗1990年退休后,开始出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半日制副所长,仍在每天坚持撰写。1995年末初稿完成。此时李约瑟已经去世。 黄兴宗在作者的话中说,“我的书涵盖了1942年所目睹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各个方面,还包括那些我在附件中附录的餐食中含有但并非当地生产的所有食品的加工工艺。对他们的起源,加工技术的科学原理,与西方技术的比较,营养价值以及膳食结构等均作了说明”。
卢嘉锡指出“这部著作自开始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不断地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黄兴宗博士还一直坚持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前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著作文献'''==
《李约瑟传》,王钱国忠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1月
“Peregrinations with Joseph Needham in China,1943-44”,Huang Hsing-Tsung (黄兴宗),Explo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Oct,1982
<The Man Who Loved China—Joseph Needham>,Simon Winchester,May,2008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黄兴宗著,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12月<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118/09/3843034_1064072159.shtml 1943,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 个人图书馆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八一精神
14,2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