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381
次編輯
變更
海风锋
,创建页面,内容为“ '''海风锋'''是中国天气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84341_507440…”
'''海风锋'''是中国天气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84341_507440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ref>,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ref>[https://www.sohu.com/a/73739477_211277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f>,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海风锋是边界层的一种中尺度锋,有密度流的特征,它的形成与局地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有关,是产生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的重要原因,也是局地天气预报的难点之一。
海风锋锋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海、陆的非绝热加热的差异;一方面是非地转的中尺度辐合。春夏季,白天海、陆非绝热加热差异,导致近地面产生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形成由海洋向陆地推进的海风环流。低层海风和环境离岸风辐合,引起海风前缘温差增大。同时,低层向陆地的气压梯度使接近海岸线的离岸[[风速]]度减小,使海风前缘温度梯度和中尺度辐合增强,从而形成海风锋,并伴有辐合和上升运动。
此外,海风锋的锋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陆地白天低层混合层发展,动量向上传,增大近地面离岸风,下垫面摩擦对近地层风的影响等。
海风锋在冷海、暖陆的春、夏季出现最频繁,因为春夏季是海风效应最强的季节。海风锋午后最易出现,夜晚趋于消散。
海风锋形成后,通常会向内陆推进,其推进速度不均匀,一般开始较慢,其后加快,并逐渐稳定行进,速度平均约35米/秒,最终移行距离可以超过离海岸100千米。初期阶段,锋速约为海风强度的一半,后期风速和锋速相当。
海风锋通过的地区,[[温度]]降低,露点升高,在很短时间内可达到10℃的差别。锋过境前后,风向转变可达180°。海风锋附近常有云系出现。当锋比海风移动慢时,海洋空气在海风前缘上升,若达到凝结高度,可形成清晰的云线。当锋向内陆入侵,陆上空气被强迫抬升,沿海风锋可形成密实的积云线。
海风锋的结构和密度流十分相似。海风锋的一般特征是它有一个隆起的头,紧靠锋处海风气流厚度较小,之后迅速增大,接近最大高度后,又逐渐减小。此外,海风锋锋前上升气流的平均宽度约1千米,但有时变化很大;锋后海洋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有时较强,但在较窄的地带延伸。海风锋附近上升气流的最大值可在海洋空气的外面或里面,有时会出现两个分离的峰值。头后地区存在下沉运动,距锋约800米。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