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170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为生物学系,1998年扩展为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
据2019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有5个教学系,拥有2个 [[ 国家 ]] 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ref>[https://www.sohu.com/a/368302966_273375 『高教头条』不合格将被注销!全国63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将接受评估 ],搜狐,2020-01-21</ref>。
==学院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1998年在生物学系 [[ 基础 ]] 上扩建而成,其前身是创建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博物学系,并于1923年改为生物系。
==办学历史==
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负责重建事宜。校址设在地安门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景山东马神庙)。由于没有合格的 [[ 学生 ]] 来源而国家又急需人才,大学堂决定先开办预备科和速成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1904年京师大学堂四类: [[ 语文 ]] 、数理化、史地和博物。博物类有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农学矿物等课程。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优级师范科第一年学普通课;第二年分科学习,共分四类:语文、数理化、史地和博物。博物类有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农学和矿物等课程。
1912年,民国成立,改订学制。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有国文部、英语部、史地部、理化部、数学部和博物部。学校改革课程和专业体系,扩充学科专业,扩大招生,增加研究科,延聘名师,为高师改大奠定了 [[ 基础 ]] 。高师的师生们坚信教育可以兴国,他们恪守校训,关心国事,勤奋攻读,注意品行,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学校开始设立附中附小为教育实习场所。
1912-1916年,彭世芳任博物部教务主任。彭世芳毕业于 [[ 日本 ]] 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期间兼教博物部的植物、日语课程。
1917-1919年,陈映璜任博物部教务主任,1919年冬,高师第一任校长陈宝泉赴欧美考察教育,由陈映璜代理校长。陈映璜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任职期间兼教人类、 [[ 动物 ]] 、生理、日文等课程。
1920-1921年,博物部教务主任未见记载,只记有博物部助理员魏崇浚、雍克昌、张起焕。
1921-1923年,王烈代理博物部主任,陆费执兼管博物部生物类课程的 [[ 教学 ]] 工作。王烈毕业于德国勿兰堡大学地质系。
1949年1月31日,北平 [[ 和平 ]] 解放。5月,经校务会批准博物系改为生物系(西迁时),系主任郭毓彬。此时,生物系有一级教授武兆发,二级教授汪堃仁,三级教授郭毓彬。
1950-1952,张春霖教授任系主任。
1952年,按政务院、教育部决定,进行院系调整。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合并,合并后生物系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ref>[https://www.sohu.com/a/455939194_574698 真实!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图鉴 ],搜狐,2021-03-16</ref>3人,助教13人。院系调整后汪堃仁教授任系主任。为增强师资力量,开设新教学计划课程,从 [[ 北京大学 ]] 生物系调入董愚得(提升为副教授),从清华大学调入乔曾鉴(提升为讲师)。调整后在原辅仁大学生物系原址内进行教学工作,当时设有无脊椎、脊椎、细菌、人体生理、生物化学、组织胚胎、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切片技术等实验室和动、植物标本室。调整后充实了仪器标本,拥有相当数量的显微镜和大型离心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矿石标本和动植物标本,以及人体解剖模型等。
院系调整后,修订与调整了教学计划,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基本上按当时苏联土壤生物系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取消学分制,改为学时制,将公共必修的英文课改为俄文课,增加了米丘林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取消了比较解剖学,将 [[ 植物 ]] 分类、植物形态合并成植物学(一)和植物学(二),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合并称动物学(一)和动物学(二),将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成组织胚胎学,开设植物生理及微生物学、生物教学法、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等课程,并将动植物标本采集改为野外实习,固定于 [[ 教学 ]] 计划中,一年级到海滨,进行无脊椎动物及低等植物实习;二年级上山,进行脊椎动物及高等植物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了兼职辅导员制。
1998年组建成为生命科学学院。 百年的沧桑巨变,世纪的艰苦磨砺,几代学人的星火传承,赋予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莘莘学子们诚信、勤勉、严谨、注重实践的学术氛围。一个世纪以来,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其中7人成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与技术基础性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十二五"期间,共发表论文SCI论文249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 [[ 专 利28 利]]28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其中任海云教授主持完成的"细胞骨架对植物细胞增殖的调节"项目,荣获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研平台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 [[ 设计 ]]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抗性 [[ 基因 ]] 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基因工程药物及 [[ 生物技术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
==师资力量==
全院教职工90人。专职教师59人,其中教授 23人、副教授21 人、讲师 9人。专职教师中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京师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具有 [[ 博士 ]] 学位教师超过了74%。实验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本科毕业11人。
该院是全国首批“生物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与权”单位;现有6个博士点学科: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14个硕士点学科:植物学、 [[ 动物学 ]] 、生理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以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 (生物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生态学和细胞生物学还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下设有3个系: 生物科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态科学系;3个 [[ 研究所 ]] :生态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所;3个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多样与生态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细胞增殖和调控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基因药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该院还是全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研究院的主要支撑单位。2002年,该院被国家 [[ 教育部 ]] 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