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淮安府学

增加 71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淮安府学</big>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65270dbfe21e5421.jpg width="300"></center>|<small>[[Filehttps:|缩略 //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544177&sid=1632431 来自 呢 |居中|[ 链接]]]</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淮安府学
地区;淮安市楚州区
 
赞誉;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
淮安市淮安区政府招待所东, [[ 府学街西端 ]] ,旧名府学市口。府学街上有一长方形水池,即府学泮池。泮池北有一个很大的院落,后为部队所用,它就是淮安府儒学的旧址。<ref>[ http://www.oldha.net/7149/ 淮安府学], , 2015-11-18</ref>
==背景介绍==
封建社会里官办的儒学一般分为县学、府(州、路)学和京城的太学三级。淮安区古称山阳县,自然有山阳县儒学(遗址在原淮安大酒店处)。但是, 淮安区淮城又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淮安城内同时又有府级儒学,淮安府儒学的学生来自所属各州县。随着时代的不同,所辖范围不同,招生的范围也就不同。元代所辖范围最大,占半个苏北,还带上安徽的一部分。明代次之,下辖盐城以北,除徐州直隶州(辖丰、沛、萧、砀四县)以外的半个苏北.当时生源很广,苏北一带的封建文人,特别是盲僚、文学名人,绝大多数在'''淮安府学'''读过书.这一点无可痹驳地证明,淮安曾是苏北很大一块土地上的文化中心, [[ 淮安府学 ]] [[ 淮安府署 ]] [[ 文通塔 ]] [[ 镇淮楼 ]] 一样,是淮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历史溯源==
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今府学遗址处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景祐二年(1035),魏廉以田曹来楚州任知州.他认为该祠“阳荒不能为礼”,不足以“育材劝学”。于是,上书建议扩建,得到批准后立即动工。建成以后,宋祁为之作丁一篇《[[建学碑]]》,据碑文记载,这次工程项目是在原址南边筑坛建堂,两旁建厢房,另建收藏书籍的楼阁和存放器物的库房,厨房、厕所齐备,共78间.正殿除供孔子像外,另增配祀四科十子.整个建筑南边挂“孔庙”匾额,西边另挂“楚州儒学”的门匾,规模宏大。“命诸生群居比艺,日月第课。教必名儒,习必秀民。”魏廉又购书3000卷作为藏书,并割山阳、淮阴二县“艿场三区”作为学田,每年收入可达四十余万,全供学宫使用。不久魏廉课任别官,接任者竟将学田中调出二区移作他用。
景有七年(1040),魏升任七兵外郎、淮南转运使再度来淮,地方官闻讯大惧,立即将学田调回。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魏廉在楚州学宫立丁一块碑,命令今后永远不准更改。元祐中(1086--1094)淮安学者 [[ 徐积 ]] ,曾在其中任过教授。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王朝逃亡江南,淮安成了宋金盘交兵的前沿阵地,修建已近百年的楚州学宫毁于战火。宋金议和后,于 [[ 绍兴 ]] 十三年(1143),楚州知州纪交抛开原址,在南市之西草草重建了州学。
绍兴二十三年(1153),知州吴□又在南门大街原址修建州学,放弃了南市临时学舍。
隆兴二年(1164)冬,宋金大战,知州魏胜战死,楚州陷金,州学再次毁于战火, [[ 乾道五年]](1169),地方官在天庆观西(今太清观街)重建州学,八年, [[ 知州赵□ ]] 认为建得太简单了,就增建了殿庑。
[[ 淳熙 ]] 十年(1183), [[ 知州王□ ]] ,据山阳知县 [[ 刘介然 ]] 的建议,又将州学搬迁回南门内旧址。此年冬十一月, [[ 王□ ]] 调走,金部郎中 [[ 章冲 ]] 继任楚州知州。次年春, [[ 章冲 ]] 认为州学“殿屋粗立,不避风雨”,就又作了增修。工成,率僚吏及请生环坐听讲学,并颁示校规,悉依安定先生胡瑗的办学旧规行事。教授 [[ 吴莘 ]] 曾为之作记。
开禧二、三年冬春(1206,1207),金人以骑兵七万,战船五百,列屯六十余里,围战楚州三月,楚州学宫第三次毁于战火,连其地亦没入军营。
嘉定初,知州 [[ 赵师旦 ]] 又恢复旧址,并建正殿于原址之后。三年(1210),知州王盂祥作了维修,又在正殿之东建立讲堂。
嘉定八年(1215),中秘应纯之在淮任楚州知州,兼任京东安抚使。他下车第一件事情是察看学宫。他认为州学“地势不属,且斋庑益□”,便开拓孔庙以北地面扩建校舍,增筑围墙。施工中一切按高标准要求,“抡材必壮,筑址必固,鸠工必良。”经过三个月的建设,比原来大为“雄深”、“延□”。他将学生的六个斋堂增至八个,以两堂为小学斋,名曰“小成”、“有造”,余六堂取名为“存心”、“正业”、“观善”、“进道”、“博文”、“约礼”。学宫内原祀赵康州(师旦)、徐节孝(积),又增杞张耒、陈□,为忠孝文节四像并祀,名其堂曰“时化”.废掉原庙东之讲堂,改在大成殿后重建,并在上面植杏,名之曰“杏坛”,集士子讲学于其上。同时又增加学田,添置器物书籍。工成以后,周围的州郡都来参观祝贺,一致认为“中州文物尽在矗矣”。王呈瑞曾为之作记。应纯之另于学宫泮池上建献功堂。当时南北交战,北方人大量南流在淮安,地方官将他们收容下来,组成所谓“忠义军”,有数万人,但其成分极为复杂,很大一部分是各种名目的军人和散兵流勇。例如其中的石珪等人,纵横涟水楚州很久,极不易控制。应纯之利用他们筑城浚濠,并编成一支水军,加量训练。当时泮池可通城西的河胡,于此建堂,就是为了在此观察水师的训练。堂后有一丽泽亭,亦应纯之建。另有采芹亭,为前任知州章冲所建。应纯之这次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奠定了以后府学的规制。
绍定六年(1233),又维修过一次.
[[ 嘉熙 ]] 四年(1240), [[ 知州余太 ]] 号召捐资修学,教授 [[ 章士元 ]] 领头,得款维修。次年工成,楚州儒学学正宋□有记。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淮东廉访使贾钧,淮安路总管府总管阿思重修,总管梁曾有记。
至治间(1321—1323),总管暗普建学宫临街大门,教授张天麟有记。
[[ 泰定 ]] 二年(1325),总管赵宗重建学宫大门,修建斋舍,教授华景伯有记。
天历间(1328--1330),总管董嘉议增加学租,修理学宫。
[[ 明洪武 ]] 九年(1376),淮安知府潘杰重修。
正统七年(1442),知府杨理增修,学士马有记。
景泰元年(1450),府学教授鲍曼“礼劝士民”在学宫两庑绘塑诸贤像。
[[ 天顺 ]] 二年(1458),提学御史 [[ 刘渊 ]] 巡按淮安,增拓学宫地三十余丈。当年邱陵来淮安任知府,带头捐俸,倡修学宫,“尽撤其旧面新之”,八月兴工,次年工成。国子监祭酒吴节为之作记。
成化三年(1467),知府 [[ 杨昶 ]] 又拓地“百尺有奇,作室四区”,修建丁射圃、号房、馔堂、凿井构亭,总五十有六间。并礼劝富民陈智等再新文庙,修饰诸贤像。棂星门原为本质,乡绅金铣建石门以易之,并铸造一批祭器,大学士王□有记。
弘治六年(1493),知府徐墉增建尊经阁。
弘治十年(1497),义官徐昶更新圣贤像。
弘治十七年(1504),漕运总督 [[ 张缙 ]] 又增建了“兴贤”、“毓秀”二坊,提学御史黄如金重修了庙学。
正德十一年(1516),知府薛贇毁去戟门外梓潼祠,重建“忠孝”、“文节”二祠,井修葺斋号、宫墙。
嘉靖十年(1521),知府 [[ 葛木 ]] 增建启圣祠、敬一亭,立《[[六箴碑]]》。后任知府王风灵又引运河水入泮池,使泮浊水又成为活水。
万历元年(1573),知府 [[ 陈文烛 ]] 重修,有记。
万历十八年(1590),知府倪□增量学田二十顷十五亩。
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 [[ 李元龄 ]] 重修,“费逾千金而公私无扰,鸠工数百役面率作有条举,殿庭堂庑,桥门内外,下逮燕游庖□之所,一撤面新之。”里人朱维藩有记。
万历三十六年(1608),淮安府推官署府事亓诗教,置学田三顷八十亩。次年,又修府学。
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府詹士龙置学田九顷七十亩。
天启四年(1624),知府 [[ 宋祖舜 ]] 请巡按御史崔□发帑重修,教授许令典参与其事,并亲行查丈学田。
天启五年(1625),增建督抚名臣祠、教授宅、训导宅、文昌祠、魁星亭、奎光楼,在东南城上建了一座魁星楼。
[[ 崇祯 ]] 十三年(1640),漕运总督 [[ 朱大典 ]] 重修。
[[ 清顺治 ]] 九年(1652),漕运总督 [[ 沈文奎 ]] 修。
康熙年间修了好多次:十八年(1679),河道总督靳辅修;二十四年(1685),淮扬道高成美修;二十六年(1687),知府宋务孜修;二十八年(1689),漕运总督董讷修,四十二年(1703),吴希古、刘孙众在淮安府学任救,重新了府学两庑先贤木主,陆志谨有记;五十一年(1712),船敢同知金灿修。启圣祠毁,五十四年(1715)重建。
雍正六年(1728),知府申程章重修大成殿。
[[ 雍正 ]] 十年(1732),教授 [[ 黄施锷 ]] 修明伦堂。
乾隆三年(1738),知府 [[ 胡振组 ]] 请帑劝捐,大加修葺。
[[ 乾隆 ]] 二十三年(1758),知府伍诺玺重修。
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漕运总督 [[ 张之万 ]] [[ 张兆栋 ]] [[ 苏风文 ]] [[ 文彬 ]] 等均先后拨款或劝捐修过,特别是重建了大成殿。新建的大成殿比原来高出五丈有余。
大成殿是府学建筑群中的主建筑,理应比其他建筑高出一些,但过高了就又显得不相应了。 [[ 同治 ]] 十三年(1874),霍丘 [[ 刘德瑛 ]] 客淮上,此人善于堪舆,他说,大成殿高了,东南方的魁星阁就显得低了,于科名不利。封建社会里地方士绅最关心的是科举功名,在这个问题上有麻烦那还了得。五月,里人丁赐绶和潘慰祖等倡修,将魁垦阁由两层改为三层,阁基高二尺,本身高至四丈五,外加四尺一寸的顶子,阁下可通行人,并于阁之东侧,用砖头砌成外楼梯,人可循砖梯旋转面上。面北有“云阶路”三学砖额,即为书法家潘慰祖所题。说也怪,此前几科没有人得中,此阁修好之第二年,淮安所属盐城县万人杰便考中江南解元。但是,科举人致仍不多。光绪十七年(1891),有个四川人叫罗春山,精于相宅术,他说,府学大门外对壁亦应相应增高,使气有纳,泮池中部宜空露,东西耳沟宜磨石覆盖。众罩其论,立即动工。尚未建成,第二年即有 [[ 周钧 ]] [[ 丁福申 ]] 二人考中进土;众人更信其说,继续增修。 [[ 光绪 ]] 二十一年(1895),邑人 [[ 王同庚 ]] [[ 顾云臣 ]] 等吁请知府 [[ 张球 ]] (今甘肃武威古浪人,咸丰元年辛亥(1851)科举人)拨款, [[ 陈述斋 ]] [[ 朱炳卿 ]] 等谋之六邑人士筹款,将泮池照壁增高三尺。同样很奇怪,光绪二十三年,淮安一府便有六人中举。照壁上原有“宫墙数仞”四个大字,因墙增高面显得小了,清河县学照壁上这几个字比较大,便从那儿摹刻出来,砌入新建的照壁上去,显得很是典雅、庄重。据说这四个字是休宁人汪敬所书。汪敬乾隆初寓居清江浦,是寓居淮安安徽盐寓程嗣立的外甥。清末这次修魁星阁、照壁,里人顾云臣均有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地方上又拨款维修了文昌楼和东毓秀坊。
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
这副对联是淮安特有的,联中表彰了 [[ 枚皋 ]] [[ 韩信 ]] [[ 徐积 ]] [[ 陆秀夫 ]] 四个淮人,因而常常受人称道。此联为边寿民先生之弟边大浚所书。大浚本郎中,医术高超,号称神医而兼善书法。据说此联书成之后,有人请他署上他的大名,他说,我非此中人,何必署名呢!还有一联曰: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 [[ 韩信 ]] 兵多多益善,学亦宜然。此联有人称赞为“超脱可喜”,为槽运总督董讷所撰,款署“壬申孟冬”,即 [[ 康熙 ]] 三十一年(1692)十月。
淮安府学的学生,即所谓诸生、秀才,均来自所属各县,但每次招生所收学额,却是由上级官府来定的。明以前情况不明,清顺治初规定,廪膳生员40名,增广生员亦40名,每次招生只收附学生员60名. [[ 顺治 ]] 十五年又规定每次只招附学生员20名, [[ 康熙 ]] 二十八年又改为25名,以后又改为23名,一直至情末。自明朝万历四十年起,淮安府学及山阳县学历次录取的生员,全部记载在一本书内,这本书名为《[[淮山肄雅录]]》,这是淮安特有的文献。根据《[[淮山肄雅录]]》,的记载,自 [[ 顺治 ]] 十四年(1657)至光绪三十年(1904),府学共招收生员3950名。
淮安府儒学在历史上从无到有,屡建屡毁,但越建越好,越建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宏壮,它是千百年来多少代淮安入创造的结晶。它是苏北地区的文化中心,是这一地区读书人向往的神圣殿堂;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于,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是其中的佼佼者。淮安府学是构成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是淮安历史文化的骄傲,理应受到重视与保护。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b0394h1ly1g|480|270|qq}}
<center>淮安区府学街</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