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4
次編輯
變更
自卑
,创建页面,内容为“'''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
'''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
==自卑的定义==
定义一(《心理学大辞典》):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埃里克森认为,自卑感产生于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勤奋对自卑阶段(6岁-12岁),是个体能力不足、反复失败的结果。可通过调整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及给予支持加以克服。
定义二: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的情感。
定义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自卑就是自己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的不满足感。
定义四:死心眼的爱情逻辑博客认为——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由自我要求过高而引起的普遍心理。
==自卑的表现==
===自卑表现于自我评价过低===
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严重的会导致自残、自杀等后果。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
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个体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
===儿童自卑早期征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自卑心理自测===
===自卑感测验===
下面的问题可以了解您的自卑程度,请你用以下标准评价你的情况。
①完全不符合②很不符合③较不符合④不清楚⑤较符合⑥很符合⑦完全符合
1、你感到自己不能像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吗?
2、你感到自己缺乏很多好的品质吗?
3、你是否经常感到讨厌自己?
4、你是否经常担心由你的所作所为,招致他人的批评?
5、你是否经常感到紧张不安?
6、当你处于不利地位时,你常觉得命运不公吗?
7、你是否经常担心别人会不愿意同你在一起?
8、你是否经常因为其他人对你的看法感到焦虑不安?
9、当你尽力想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而且你知道其他人也在关注此项活动时,你会显得不安或惶恐吗?
10、你常害怕失败吗?
评价:以上题目中得分越高表明您的自卑体验越强烈。
==自卑的作用==
===作用一(黑格尔):自卑伴随懈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征途还漫长着呢,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一时不如人,也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攒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超过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作用二(阿德勒):自卑可促人发奋===
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过补偿克服之。而若没有自卑感,人就不会确立追求优越的目标,从此而言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简单说,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此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关于自卑的说法不但适用于每个人,而且可以说还适用于整个人类。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作用三:自卑损害人的健康===
自卑的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由于自卑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分泌随之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都是衰老的征兆。
可见,自卑的心理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要防止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战胜自卑。
===作用四(刘晓明):自卑对教师职业的危害===
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对于教师自身,乃至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性。
首先,对自己的影响。自卑感作为一种情感,必然影响主体的其它心理活动和行为。由于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苦恼状态,所以主体就要力求减轻它,采取的首选手段就是补偿行动。怀有自卑感的教师,其补偿行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形:①跳槽,即设法调换自认为好的工作或下海经商,有的还通过考研而另辟生活之路。②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③改做学校管理服务工作。④从事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⑤在教师的岗位上设法捞取好处。如向学生乱收费,收取学生及家长礼品,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向学生推销商品,乱办收费补习班等。显然,这些补偿行动,就其社会效益而言,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
除了补偿行动外,自卑的教师也进行主观上的调整,主要是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行为。如认为教师虽然收入低,但稳定;虽然辛苦,但有几个月的休假;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富裕等等。这样一想,心理就平衡了,苦恼就减轻乃至烟消云散了。有的人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认为虽然当官经商好,但自己的才能、性格以及社会条件最适合当教师,从而减轻自卑感,安于教师工作。
其次,对工作的影响。有一些怀有自卑感的教师,由于补偿的失利或缺少补偿的条件,又不能把价值观调整过来,所以持久地陷于自卑不能自拔,进而导致性格的变态和教育行为的异常,对学生产生种种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可以说,教师的自卑心理与其是自我表现过程,还不如说是对学生的表现过程。日本心理学家关计夫把教师自卑感对学生的影响列举以下六个方面:
1.自我厌恶的投射现象。如家境清贫的教师反而嫌恶家穷的学生,性格孤僻的教师反而不喜欢性格封闭的学生等。
2.官僚主义行为。由于在上司或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对自己属下的学生滥施淫威。
3.畏首畏尾。自卑的教师,万事取消极态度。教职员会议上总是保持沉默,教学工作唯命是从,因循守旧,缺乏创劲和活力。
4.尊重行为。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某方面优于老师,这种学生往往受宠。
5.虚张声势。这表现在不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而表现傲慢。当学生触及教师弱点时,教师会暴跳如雷,加倍惩罚学生。这并非正常的斥责,而是因触及自己的弱点所采取的报复行为。这种情况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6.性格难于开朗。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朝气蓬勃、活跃积极的人。要达到目的,教师首先必须朝气蓬勃,因为教师是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的。那么,因自卑而性格难于明朗豁达的教师,是难以担当此任的。当今许多青年教师厌教的原因之一,正是担心自身的性格被像老教师那样异化,甚至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厌学、轻师,也与一些教师的形象不合时宜有关。
7.逃避现实。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采取逃避态度。或抽烟、喝酒、搓麻、跳舞等,以求在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下,在赌博的紧张与舞池的欢娱中,使自己的苦恼得到暂时的解脱。这不仅会消耗掉人的工作精力,而且对学生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
要解决教师职业自卑心理,从客观条件上来看,首先政府应给教师提供优厚的经济和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使教师的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其次,社会要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扼制拜金主义,多宣传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少制造一些歌星影星之类的名星,为教师默默无闻地献身于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要改革,力求营造一个尊师的小环境,提高教师在学校内部的地位。
当然,教师职业的客观状况和客观环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所以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当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拂去头顶的乌云,从而克服自卑情结的困扰。通过下面的测验,可以帮助老师们了解自己的情况。
==自卑产生的原因==
===解释一(阿德勒):自卑与补偿===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自卑。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只不过由于补偿之方式不同,有的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漩涡,有的会以之为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补偿仅仅是指明了人的活动的自我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释个体行动的方向性,还必须理解人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动都以此为目标的那个方向”。换句话说,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产生自卑感,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补偿的人,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初,阿德勒认为,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价值被高估。因而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男性品质称为“男性钦羡”。在他看来,女性会由于自己性别的低等而产生“男性钦羡”。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觉得自己男性品质不足,也会产生“男性钦羡”。在男性钦羡下,个体追求支配别人的一种权力意志。1912年,他发现用“男性钦羡”来解释正常人的动机不太合适,于是便用“追求优越”来取代“男性钦羡”。这样,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成了优越,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优越: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为了征服、安全、增长而斗争。从负到正的冲动是永不停止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欲求永不停止。我们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想出什么样的前提,――自我保存、快乐原则、平等――所有这一切,虽然表达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图表现这种巨大的上升的内驱力……表示一种思想的基本范畴,表示我们推理的结构……表示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
在阿德勒后来的理解中,追求优越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认为,渴望达到“个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终目的。“渴望完善”是以个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体性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证明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内部发生的进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达为“心理学原理”,即“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还表述为“在个体和人类的进步的意义上,渴望解决生命问题”。阿德勒相信,人认识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够通过“渴望完善”的补偿而达到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即作为每一个性的自我创造的“自我”。
这样,他对人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就从权力欲开始,到追求优越,最后归结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在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追求优越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追求优越是人的本性,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任何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追求,一种驱力,若没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但每个人各自具体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他最终的优越感目标相联系,都是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阿德勒后来把这种具体个体的优越感目标称为“自我理想指南”。
同摆脱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感由于采用不同方式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下,一个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这种人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另一种情况下,追求优越感导致积极的发展,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力量。
总结: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在此意义上,自卑感成为一种动力。
从一种意义上可以说,追求优越是一种补偿自卑感的方式。从另一层更重要的意义上看,由于在阿德勒看来,人又是受目标牵引的。追求优越就是每个人之目标。因而从每个人都受这种目标引导这一层上说,追求优越亦是一种动力。两者可以说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得以发展。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已。
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动态的图像:为自卑感所推动的个体,而优越感目标的牵引之下,不断努力克服和弥补自身现实的和想象的局限而朝向完善发展。
然而,上述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只发生在走在人生正确道路上的人们。对于误入人生歧途者而言,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图像:一个人在克服自卑过程中形成了自卑情结,在补偿中形成了过度补偿,在追求优越时形成了优越情结。在此情况下,他也想克服自卑,但却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他也会为争取优越而作出补偿行为,但这种努力却指向与其目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当无法真正有效解决问题时,他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终,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结、过度补偿与优越情结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
我们可以说,自卑感、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是由于使用的方法有正误之分才造成了人生活之差异。在阿德勒看来,只有那些发展了社会兴趣,与社会进行合作的人才走在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未能发展自己的社会兴趣,不能与社会进行合作的人都是把努力指出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我们绝不可能发现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觉的人、神经症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他们的生活样式找出合适的理由,和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你份的”。他们已经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以向他们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每种目标都可能含有少许的错误在里头。……但是假使其优越感目标中包含有高度的社会感觉,那么它所犯的错误便不会太大。”
===解释二:自我要求过高===
虽然造成人类自卑心理的原因有许多种,但不管是那种原因,也不管是因何而自卑,所有的自卑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就是自我要求过高。人只有在自我要求过高,高过自己的实际时才能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自我要求不高,与自己的实际相吻合;或自我要求过低,低于自己的实际时,是不会产生自卑心理的。
比如,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两千元,而你实际一个月只赚一千元时,你就会感到自卑,为自己所赚钱的数量和自己赚钱的能力自卑。相反,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五百元,你就不会感到自卑了,甚至还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样是赚一千元,为何前者自卑而后者不自卑呢?区别就在于前者自我要求高,后者自我要求低。
===解释三:自卑来源于不满足===
中国幸福心理认为:人天生都喜欢有自豪感,而不喜欢有自卑感,自豪感就是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事物好的满足感。所以不满足是人的本性。
===解释四:自卑与失败经验有关===
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自卑的产生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本来有足 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于自卑的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
==儿童自卑的心理疗法==
心理学家与教育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以下方法对儿童自卑有不错效果。
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
语言暗示法: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储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如何预防和调整自卑心理==
===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入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强自我修养===
自卑,来自对自己的不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真的有才能,就不会害怕别人笑话,自然不会自卑。
==自卑心理调适(刘晓明)==
如果您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情结,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进行自我调节。
首先,要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现代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和潜力,即使有心理障碍者也不例外。善于发掘自己的心理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人人都会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在这方面,个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类社会就像在人海中向着目标航行的一条巨轮,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来到这条船上,就是负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这条船航行得更快一些,而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正是这个人向社会负献这份力量的途径和方法。当一个人为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奉献着自己那一份力量的时候,他的潜能也就得到了最人限度的发挥,同时人类社会也会给他的丰厚的回报。当一个人把人生仅仅看作索取,把工作仅仅看作向社会索取优越地位的方法时,必然使自己陷于痛苦和烦恼之中,因为没有哪一个社会会欢迎这样的寄生者。
其次,认清自我,悦纳自我。认清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来自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既能承受自己的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正确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有适当的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目标与现实接近;一是社会比较的标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第三,个体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现实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同时还要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实际就是一种认知改变的过程。
第四,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有人曾对四百多位成就辉煌的人做了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小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饥寒交迫;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受到父母的过分控制或者遭到父母遗弃、疏远;有的经历过家庭经济的上下波动;有的身体残疾;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其学习成绩不良和职业的选择大为不满。四百人当中,双目失明、耳聋、身体残疾、体弱多病、发育不良、相貌丑陋、肥胖或有语言表达困难者占四分之一。显然,补偿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这些人个人奋斗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应通过相应的补偿,提高自己的进取心与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事业有成。一个人的自卑还可以通过升华来得到矫正。升华的作用一方面转移目标,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个体的心理升华主要指,当个体的需要没能满足或目标没达到时,不是消沉、退缩,而是不断努力或调整目标,最终获得成功。许多个体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补偿和升华。
第五,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不取决于交往的数量,而取决于交往的水平。许多调查研究表明,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交往面窄,或是交往数量有限。其实,个体一旦在社会交往中,参照公认的一些社会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及职业,并不悲观,反而体现了其职业的神圣和伟大,同时也体验着人类社会给予他的丰厚回报。特别是目前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教育的努力,更需要个体的奉献,因此,个体作用是巨大的。个体人际交往的加强,一方面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及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请心理专家帮助解决,是及时有效解决自卑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改善认知,恢复心理平衡。因此,个体要学会请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参考文献==
==自卑的定义==
定义一(《心理学大辞典》):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埃里克森认为,自卑感产生于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勤奋对自卑阶段(6岁-12岁),是个体能力不足、反复失败的结果。可通过调整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及给予支持加以克服。
定义二: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的情感。
定义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自卑就是自己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的不满足感。
定义四:死心眼的爱情逻辑博客认为——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由自我要求过高而引起的普遍心理。
==自卑的表现==
===自卑表现于自我评价过低===
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严重的会导致自残、自杀等后果。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
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个体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
===儿童自卑早期征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自卑心理自测===
===自卑感测验===
下面的问题可以了解您的自卑程度,请你用以下标准评价你的情况。
①完全不符合②很不符合③较不符合④不清楚⑤较符合⑥很符合⑦完全符合
1、你感到自己不能像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吗?
2、你感到自己缺乏很多好的品质吗?
3、你是否经常感到讨厌自己?
4、你是否经常担心由你的所作所为,招致他人的批评?
5、你是否经常感到紧张不安?
6、当你处于不利地位时,你常觉得命运不公吗?
7、你是否经常担心别人会不愿意同你在一起?
8、你是否经常因为其他人对你的看法感到焦虑不安?
9、当你尽力想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而且你知道其他人也在关注此项活动时,你会显得不安或惶恐吗?
10、你常害怕失败吗?
评价:以上题目中得分越高表明您的自卑体验越强烈。
==自卑的作用==
===作用一(黑格尔):自卑伴随懈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征途还漫长着呢,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一时不如人,也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攒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超过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作用二(阿德勒):自卑可促人发奋===
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过补偿克服之。而若没有自卑感,人就不会确立追求优越的目标,从此而言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简单说,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此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关于自卑的说法不但适用于每个人,而且可以说还适用于整个人类。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作用三:自卑损害人的健康===
自卑的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由于自卑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分泌随之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都是衰老的征兆。
可见,自卑的心理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要防止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战胜自卑。
===作用四(刘晓明):自卑对教师职业的危害===
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对于教师自身,乃至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性。
首先,对自己的影响。自卑感作为一种情感,必然影响主体的其它心理活动和行为。由于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苦恼状态,所以主体就要力求减轻它,采取的首选手段就是补偿行动。怀有自卑感的教师,其补偿行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形:①跳槽,即设法调换自认为好的工作或下海经商,有的还通过考研而另辟生活之路。②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③改做学校管理服务工作。④从事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⑤在教师的岗位上设法捞取好处。如向学生乱收费,收取学生及家长礼品,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向学生推销商品,乱办收费补习班等。显然,这些补偿行动,就其社会效益而言,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
除了补偿行动外,自卑的教师也进行主观上的调整,主要是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行为。如认为教师虽然收入低,但稳定;虽然辛苦,但有几个月的休假;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富裕等等。这样一想,心理就平衡了,苦恼就减轻乃至烟消云散了。有的人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认为虽然当官经商好,但自己的才能、性格以及社会条件最适合当教师,从而减轻自卑感,安于教师工作。
其次,对工作的影响。有一些怀有自卑感的教师,由于补偿的失利或缺少补偿的条件,又不能把价值观调整过来,所以持久地陷于自卑不能自拔,进而导致性格的变态和教育行为的异常,对学生产生种种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可以说,教师的自卑心理与其是自我表现过程,还不如说是对学生的表现过程。日本心理学家关计夫把教师自卑感对学生的影响列举以下六个方面:
1.自我厌恶的投射现象。如家境清贫的教师反而嫌恶家穷的学生,性格孤僻的教师反而不喜欢性格封闭的学生等。
2.官僚主义行为。由于在上司或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对自己属下的学生滥施淫威。
3.畏首畏尾。自卑的教师,万事取消极态度。教职员会议上总是保持沉默,教学工作唯命是从,因循守旧,缺乏创劲和活力。
4.尊重行为。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某方面优于老师,这种学生往往受宠。
5.虚张声势。这表现在不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而表现傲慢。当学生触及教师弱点时,教师会暴跳如雷,加倍惩罚学生。这并非正常的斥责,而是因触及自己的弱点所采取的报复行为。这种情况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6.性格难于开朗。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朝气蓬勃、活跃积极的人。要达到目的,教师首先必须朝气蓬勃,因为教师是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的。那么,因自卑而性格难于明朗豁达的教师,是难以担当此任的。当今许多青年教师厌教的原因之一,正是担心自身的性格被像老教师那样异化,甚至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厌学、轻师,也与一些教师的形象不合时宜有关。
7.逃避现实。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采取逃避态度。或抽烟、喝酒、搓麻、跳舞等,以求在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下,在赌博的紧张与舞池的欢娱中,使自己的苦恼得到暂时的解脱。这不仅会消耗掉人的工作精力,而且对学生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
要解决教师职业自卑心理,从客观条件上来看,首先政府应给教师提供优厚的经济和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使教师的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其次,社会要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扼制拜金主义,多宣传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少制造一些歌星影星之类的名星,为教师默默无闻地献身于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要改革,力求营造一个尊师的小环境,提高教师在学校内部的地位。
当然,教师职业的客观状况和客观环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所以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当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拂去头顶的乌云,从而克服自卑情结的困扰。通过下面的测验,可以帮助老师们了解自己的情况。
==自卑产生的原因==
===解释一(阿德勒):自卑与补偿===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自卑。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只不过由于补偿之方式不同,有的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漩涡,有的会以之为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补偿仅仅是指明了人的活动的自我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释个体行动的方向性,还必须理解人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动都以此为目标的那个方向”。换句话说,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产生自卑感,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补偿的人,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初,阿德勒认为,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价值被高估。因而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男性品质称为“男性钦羡”。在他看来,女性会由于自己性别的低等而产生“男性钦羡”。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觉得自己男性品质不足,也会产生“男性钦羡”。在男性钦羡下,个体追求支配别人的一种权力意志。1912年,他发现用“男性钦羡”来解释正常人的动机不太合适,于是便用“追求优越”来取代“男性钦羡”。这样,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成了优越,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优越: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为了征服、安全、增长而斗争。从负到正的冲动是永不停止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欲求永不停止。我们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想出什么样的前提,――自我保存、快乐原则、平等――所有这一切,虽然表达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图表现这种巨大的上升的内驱力……表示一种思想的基本范畴,表示我们推理的结构……表示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
在阿德勒后来的理解中,追求优越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认为,渴望达到“个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终目的。“渴望完善”是以个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体性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证明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内部发生的进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达为“心理学原理”,即“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还表述为“在个体和人类的进步的意义上,渴望解决生命问题”。阿德勒相信,人认识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够通过“渴望完善”的补偿而达到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即作为每一个性的自我创造的“自我”。
这样,他对人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就从权力欲开始,到追求优越,最后归结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在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追求优越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追求优越是人的本性,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任何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追求,一种驱力,若没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但每个人各自具体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他最终的优越感目标相联系,都是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阿德勒后来把这种具体个体的优越感目标称为“自我理想指南”。
同摆脱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感由于采用不同方式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下,一个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这种人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另一种情况下,追求优越感导致积极的发展,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力量。
总结: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在此意义上,自卑感成为一种动力。
从一种意义上可以说,追求优越是一种补偿自卑感的方式。从另一层更重要的意义上看,由于在阿德勒看来,人又是受目标牵引的。追求优越就是每个人之目标。因而从每个人都受这种目标引导这一层上说,追求优越亦是一种动力。两者可以说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得以发展。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已。
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动态的图像:为自卑感所推动的个体,而优越感目标的牵引之下,不断努力克服和弥补自身现实的和想象的局限而朝向完善发展。
然而,上述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只发生在走在人生正确道路上的人们。对于误入人生歧途者而言,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图像:一个人在克服自卑过程中形成了自卑情结,在补偿中形成了过度补偿,在追求优越时形成了优越情结。在此情况下,他也想克服自卑,但却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他也会为争取优越而作出补偿行为,但这种努力却指向与其目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当无法真正有效解决问题时,他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终,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结、过度补偿与优越情结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
我们可以说,自卑感、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是由于使用的方法有正误之分才造成了人生活之差异。在阿德勒看来,只有那些发展了社会兴趣,与社会进行合作的人才走在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未能发展自己的社会兴趣,不能与社会进行合作的人都是把努力指出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我们绝不可能发现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觉的人、神经症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他们的生活样式找出合适的理由,和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你份的”。他们已经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以向他们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每种目标都可能含有少许的错误在里头。……但是假使其优越感目标中包含有高度的社会感觉,那么它所犯的错误便不会太大。”
===解释二:自我要求过高===
虽然造成人类自卑心理的原因有许多种,但不管是那种原因,也不管是因何而自卑,所有的自卑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就是自我要求过高。人只有在自我要求过高,高过自己的实际时才能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自我要求不高,与自己的实际相吻合;或自我要求过低,低于自己的实际时,是不会产生自卑心理的。
比如,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两千元,而你实际一个月只赚一千元时,你就会感到自卑,为自己所赚钱的数量和自己赚钱的能力自卑。相反,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五百元,你就不会感到自卑了,甚至还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样是赚一千元,为何前者自卑而后者不自卑呢?区别就在于前者自我要求高,后者自我要求低。
===解释三:自卑来源于不满足===
中国幸福心理认为:人天生都喜欢有自豪感,而不喜欢有自卑感,自豪感就是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事物好的满足感。所以不满足是人的本性。
===解释四:自卑与失败经验有关===
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自卑的产生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本来有足 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于自卑的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
==儿童自卑的心理疗法==
心理学家与教育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以下方法对儿童自卑有不错效果。
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
语言暗示法: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储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如何预防和调整自卑心理==
===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入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强自我修养===
自卑,来自对自己的不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真的有才能,就不会害怕别人笑话,自然不会自卑。
==自卑心理调适(刘晓明)==
如果您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情结,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进行自我调节。
首先,要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现代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和潜力,即使有心理障碍者也不例外。善于发掘自己的心理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人人都会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在这方面,个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类社会就像在人海中向着目标航行的一条巨轮,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来到这条船上,就是负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这条船航行得更快一些,而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正是这个人向社会负献这份力量的途径和方法。当一个人为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奉献着自己那一份力量的时候,他的潜能也就得到了最人限度的发挥,同时人类社会也会给他的丰厚的回报。当一个人把人生仅仅看作索取,把工作仅仅看作向社会索取优越地位的方法时,必然使自己陷于痛苦和烦恼之中,因为没有哪一个社会会欢迎这样的寄生者。
其次,认清自我,悦纳自我。认清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来自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既能承受自己的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正确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有适当的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目标与现实接近;一是社会比较的标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第三,个体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现实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同时还要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实际就是一种认知改变的过程。
第四,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有人曾对四百多位成就辉煌的人做了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小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饥寒交迫;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受到父母的过分控制或者遭到父母遗弃、疏远;有的经历过家庭经济的上下波动;有的身体残疾;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其学习成绩不良和职业的选择大为不满。四百人当中,双目失明、耳聋、身体残疾、体弱多病、发育不良、相貌丑陋、肥胖或有语言表达困难者占四分之一。显然,补偿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这些人个人奋斗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应通过相应的补偿,提高自己的进取心与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事业有成。一个人的自卑还可以通过升华来得到矫正。升华的作用一方面转移目标,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个体的心理升华主要指,当个体的需要没能满足或目标没达到时,不是消沉、退缩,而是不断努力或调整目标,最终获得成功。许多个体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补偿和升华。
第五,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不取决于交往的数量,而取决于交往的水平。许多调查研究表明,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交往面窄,或是交往数量有限。其实,个体一旦在社会交往中,参照公认的一些社会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及职业,并不悲观,反而体现了其职业的神圣和伟大,同时也体验着人类社会给予他的丰厚回报。特别是目前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教育的努力,更需要个体的奉献,因此,个体作用是巨大的。个体人际交往的加强,一方面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及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请心理专家帮助解决,是及时有效解决自卑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改善认知,恢复心理平衡。因此,个体要学会请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