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49
次編輯
變更
活字印刷术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File:毕昇1.jpg|缩略图|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複使用的[[雕版印刷]]。早在隋唐,雕版印刷大行于市。传至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图为毕昇。]]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複使用的[[雕版印刷]]。
大约在1045年,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用以取代[[雕版印刷术]]。与毕昇同时代的[[沉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ref name="活字印刷">见《[[梦溪笔谈]]》[[:s:梦溪笔谈/卷18|卷十八 技艺]],原文:「……[[庆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ref>。
[[File:沈括1.jpg|缩略图|左|沈括:与毕昇同时代的沈括。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毕昇用[[黏土]]制成字模,每字一模刻在突面反体,深度为1-2毫米,然后用火煅烧。製版时,在四边有框的铁板上放一层松脂、蜡及纸灰,在铁框上排放铁条,在两根铁条间植以活字,植满后再置另一铁条,再行植字,直至整版植满为止。以火烘铁板使松脂等融化,冷却使活字固定在铁板上。趁未冷前,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活字,印版即製成。<ref>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页65-66。</ref>
*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ISBN 7-5633-4472-1
* [[徐忆农]]:《活字本》 ISBN 7806437939
[[category:欧洲、巴尔干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