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44
次編輯
變更
沙元炳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epaper.file.routeryun.com%2Frgrb%2F2021-01-28%2F60116b7d2327e.jpg&refer=http%3A%2F%2Fepaper.file.routeryu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4437937&t=2db9e7716016e268b5c0d2a3a8ba213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rgrb.cpcrugao.cn/Article/index/aid/4386606.html 来自 党政机关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沙元炳'''(1864-1927.1.29),字健庵,晚年别号䃣髯(毁髯),一作䃣翁。 [[江苏]]如皋人。实业家<ref>
[http://www.zgnt.net/ntrbszb/pc/c/202202/17/content_89122.html 沙元炳的企业家精神 ],南通网</ref>、[[教育家]]、[[诗人]]<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6339 沙元炳 ],淘名人网, 2017-02-12</ref>。 近代如皋地方第一贤达。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造福桑梓,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1864年生于江苏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城内沙家河塘祖宅。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颐堂",以示退隐。受友人张謇影响,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坚辞未就。其后,还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
沙元炳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慈善等,协助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兴办实业,如: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丰榨油公司、广丰德中药号、皋明电灯公司、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创办如皋多所学校,如: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如皋县立初级中学、如皋乙种商业学堂、如皋乙种工业学堂等。曾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 主纂《如皋县志》。有《志颐堂诗文集》18卷存世,其中有诗800余首。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实业家、教育家、诗人
别 名 ---- 沙健庵
字 ---- 健庵
号 ---- 䃣髯
出生日期----1864年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出生地点----江苏如皋城内沙家河塘
国 籍 ---- 中国
逝世日期----1927年1月29日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教育救国 ,实业救国
代表作品----志颐堂诗文集、如皋县志
==人物生平==
沙元炳,字健庵,生于如皋城内沙家河塘祖宅,沙家为书香门第。
1881年,17岁考取秀才,1891年赴南京乡试中举,翌年1892年赴京会试取为贡士, 1894年殿试取进士。 深得帝师翁同龢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颐堂"。
1904年,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
1911年武昌首义,如皋积极响应,沙元炳向大生纱厂上海办事处借款30万元,派黄家瑞来沪购得步枪300支,手枪10支,产弹数万发,联合如皋"缉私营",组织新军起事,宣告如皋光复。沙元炳被推选为如皋县民政长(相当于县长)。
1913年沙元炳当选为江苏省参议会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托病辞归。
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
1915年,沙元炳开办测绘局,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绘制了多副全县详图和一幅城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沙元炳半身像</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3.baidu.com/-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s%3D600%3Bq%3D50/sign=9306049905087bf479ec54e9c2e82611/48540923dd54564e1ccbdfebb4de9c82d0584fb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99%E5%85%83%E7%82%B3/15121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27年1月29日(农历1926年12月26日) 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个人思想==
===教育救国===
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学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 勘探校址,规划校舍,1902年9月,如皋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
光绪二十六年,清帝国已风雨飘摇。浩淼的长江出海口北岸"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横空出世。这就是以"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为宗旨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地方公办的现代中等师范学校,这也是沙元炳一生的经典之作。
为了这个师范学堂,沙元炳不仅亲自赴南通登门请教张謇,还把张謇请到如皋来现场指导。勘定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席。他自己先拿出5000银元解决燃眉之急,从福建、直隶、浙江、安徽等省延揽算学、英文、体育、乐歌等专业教师,同时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日本进修数理化、世界史地、教育学等科目,还从日本聘请了片山环江南等4名教师。所以,如今的如皋师范学堂还能见到当年日本弘文学院的影子是毫不奇怪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位中央教育部高官到校巡视,大声惊叹:这可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宋代书院格局啊!两院大门开处,一进五堂,穿过前厅,依次名为"松风""樨华""天竺""玉兰",中间甬道,两边讲堂的旧貌百年未变,四堂之间全用回廊相连,雨天行走可以不湿脚,从这些人文关怀的细节使我们今天仍可感受到创办者当年是何等心细如发,情暖似春。东院层层院落,腊梅花开花谢,草木蓊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
1911年11月学校的同盟会员从这里带领学生浩浩荡荡上街欢天喜地地迎接"光复";1919年的6月200多师生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从这里轰轰烈烈上街查抄、烧毁日货;1922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就有共产党员从这里进进出出,在江海大地播撒火种……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的民族精英、世纪英烈和学者教授,还走出了国共两党的两位教育部长。
===实业救国===
他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与南通张謇同科,而且意气相投。时值戊戌政变,国事日非,二人都无意仕途,张謇因守孝在家,创办学校和实业;沙元炳亦辞官归里,致力教育和实业。二人不仅是同道好友,也是亲密战友,南北呼应,并驾齐驱,造福江海大地。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东侧掘港场南滨海地区成立了大豫盐垦公司。 他于1895年在如皋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如皋广丰火腿获"优异荣誉奖";1914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如皋广丰火腿获"金奖",今天如皋火腿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并称全国"三大名腿",远销美洲。
1918年如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在郜家巷北端诞生了,使如城告别了用蜡烛、煤油灯照明的落后状况,这"皋明电灯公司"的创办牵头人就是沙元炳。
1919年沙家河塘建起了第一所如皋县公立医院,沙元炳推广西医,出任第一任院长。是年苏北传染病流行,"公立医院"救治了如皋的不少病人。后来"公立医院"搬到益人桥河南,成为今天如皋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此后,他还集资创办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
===为民谋福===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
从政治到经济,从交通到水利,从教育到卫生,沙元炳既高瞻远瞩,又身体力行,使我们这个蕞尔古邑迅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如皋籍著名学者吴俊升在《重印志颐堂诗文集序》中说:"先生之德泽被于吾邑者既厚且长也,凡邑中有井水饮处,无不知沙先生者。清末兴学,沙先生实为首创,一身领导士林数十年,吾邑学风之淳朴,人才之辈出,先生实启之。而救灾歉,恤贫困,除强暴,扶孤幼,凡有益民生之事无不力为倡导……"
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县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
沙元炳本人精于医术,于1919年建立县防疫所。夏秋之间洪水泛滥成灾,水灾过后便是瘟疫流行,沙元炳自己配方煎熬汤药让灾民饮用,以预防瘟疫发生。有一灾年,沙元炳利用自己的医术,救治了数百病人。张謇和寿在南通生病也会请沙元炳来看病。1921年沈寿去世后,沙元炳还给沈寿写了墓志铭,收录在《志颐堂文集》中。1921年沙元炳还在沙家河塘边修建了县公立医院。如今,如皋师范和县公立医院被如皋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创作==
沙元炳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传和己买的书籍颇多。藏有各地县志二十多箱,医学经典、名家著作二三十箱,经史百家、各家诗文集一百四十箱。还有许多名人字画、碑帖。收藏历来祖亲用之扇面一箱。其他扇面一百余页。收集乡贤历朝诗文集四卷,上代族祖诗文两卷。并在1915年开始主持续修《如皋县志》,于1933年成稿。沙元炳因病殁虽然没有最终完稿,但大半是他的心血。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沙元炳旧照</big>'''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882b2b7d0a20cf431ad2d0b04405c36acaf2fdd338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40,limit_1/format,f_auto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99%E5%85%83%E7%82%B3/15121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沙元炳一生酷爱读书,每日读书不辍,即使舟船之中亦手不离卷。书画、诗文功底深厚。著有"志颐堂诗文集"等,素有"江宁才子"之称。先生著作甚多,由门人项子清(项本源)等人汇集六册共十八卷,称《志颐堂文集》。近年,沙元炳的文集扇面亦为收藏者看好。
===如皋县志===
《如皋县志》是沙元炳对家乡如皋的又一巨大贡献。据文献记载,《如皋县志》问世于1464年(明天顺八年),历经明、清、民国,共11次大修。其中,明朝志5部、清朝志5部、民国志1部,而以1915年开始纂修的民国县志尤为详备。
1914年,沙元炳带头上书县长大人,在《请设志书局启》一文中,陈述了修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沙元炳认为"县之有志,上以备国史之要删,下以系一邦之风教,而于国家变乱之后,政体改革之时,考献征文,关系尤亟"。沙元炳主纂《如皋县志》期间,召集士绅名流、知名学者,夜以继日地研究修志事宜,并拿出家藏明万历清乾隆诸志以及乡贤著述200余种用于修志。《如皋县志》倾注了沙元炳的全部心血。经过18年之久,历经战事变乱,主纂沙元炳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于1926年2月18日含恨离世。
沙元炳去世后,金鉽、陈其嘉等人不负重托,在兵火战乱中不忘整理志稿,经多方筹款,《如皋县志》1-5卷终于在1939年分三册印行传世,6-20卷虽未能付梓,但书稿尤在,手稿皆由当时编纂人员以蝇头小楷誊写,并装订成15册,现藏于如皋市档案馆,成为镇馆之宝。
沙元炳修志不囿于因循守旧的陈腐观念,修志人员不分地域,既有饱读经书之宿儒,又有留学归国之新人,近至邻近之泰兴,远至西南之贵州,只要学有所长,都予延聘。民国《如皋县志》吸收了前10部县志的主要成果,增以志书局征访资料,补遗纠谬,考证翔实。
沙元炳运用新理念,聘用新人物。民国《如皋县志》"义例皆出沙君手定",改《名宦志》和《列传》为《人物志》,改《赋役志》为《民赋志》,改《军政志》为《防卫志》,新增《区域志》《典礼志》《邮置志》和《食货志》,这些都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沙元炳高瞻远瞩,于战局动荡、战火纷乱中看到国家未来对史志的需要。 1931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各县修辑民国志书备考证。沙元炳早在1914年就着手续修县志,到此时县志的重修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民国政府令颁布不久,县志就续修完毕。
===志颐堂诗文集===
但由于沙元炳在实业、教育、地方民生诸方面的事业辉煌,人们往往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沙先生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沙元炳去世后,其门人、挚友协力整理出《志颐堂诗文集》凡18卷,仅诗就有800余首,各体皆有,咏物、赏景、忆旧、悼亡、唱和、题画、书怀、记事等。旅台学者李猷在《如皋沙健庵先生的志颐堂诗》一文中说:"先生在家乡所创事业虽不及南通张啬翁,而诗文之造诣,匪特不让,且或过之。"著名学者吴俊升更称赞道:"先生之诗文气魄雄厚,迈越秦汉。 "
(录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志;颐堂诗文集》)
卷四
1 壶中天·壬子
中秋夜坐志颐堂望月,风露三更,庭空如水,因忆去年今夕,风景不殊,河山顿异,感填此解小楼东角。这团圞认是,前朝明月。玉宇高寒望不极,偏有微云点缀。影里山河,光中世界,才算经年别。眼前都换,不知天上宫阙。 犹幸无恙家园,青红儿女,还闹芳时节。可奈西风吹世短,更短盈头华发。欲唤嫦娥,商量身世,恁地随圆缺。碧天无语,四厢虫响幽咽。
2 摸鱼儿·修甫以婉卿遗照索题。诗成,乃留影以报。晤烈卿,话前事,知婉卿其旧识也。因举赠烈卿,复媵以词蓦思量、镜中人影,春风犹识娇面。青风才落沧桑改,拂拭画奁重见。看万遍。抵一霎、灵洲聚窟香痕现。桃哀柳叹。问前度刘郎,当年张绪,对此恨深浅。 青溪曲,当日枇杷庭院。寒烟衰草相半。梅边便唤香魂起,争奈地移天换。君莫怨。犹博得、黄金骨贵江山贱。鸳鸯冢畔。指两点金焦,眉横黛损,极目水天远。
卷五
3 金缕曲·调烈卿
乍见翻疑故。怪殷勤、衔环翠鸟,能通情愫。十二楼头衫扇换,肠断蘼芜旧处。认姓字、今番休误。老尽桃花人比瘦,甚移家、又近刘郎路。眉暗蹙,忆前度。 枇杷院落三更雨。悄无声、湘帘窣地,火残香兔。仆倚屏风僵睡久,半晌才闻笑语。怕燕子、朝来覼缕。别恁仓皇留又懒,怨声声、气笛催归去。愁未得,买山住。
4 前调·题赵渊甫影
满面英灵气。有平生、撑肠拄腹,五千文字。读破诗书兼读律,打叠通何再世。奈举目、河山都异。论语为薪玄覆瓿,莽乾坤、那有经生事。拚笔砚,永焚弃。 无端插脚淮南市。尽销磨、关符野■(左木右橐),堠官亭吏。鄂渚风烟回首处,梦里惊魂尚悸。只剩得、须眉如此。汉上题襟襟上酒,这斑斑、认是铜仙泪。还一笑,买新醉。
5 一萼红
梅雨初歇,嫩凉如秋。偕烈卿、竹贤过少吾斋中,听陈树森击粤琴。手烈皇小识一册,且听且读,因忆白璧双柳、敬亭遗事,黯然久之,辄填此解。
镂金丝,是何人拗折,安上小檀槽。玉佩风敲,珠盘雨碎,搀出私语嘈嘈。正好是、珠江梦堕,两行雁、飞送北来潮。抹丽帘栊,香围成阵,倚和银箫。 我亦江南词客,每闲听丝竹,泪湿青袍。白老琵琶,柳三平话,当日工诉漂摇。更禁得、陈髯双指,把伤心、怀抱一时挑。又是飘蓬断梗,酒醒今宵。 卷七
6 前调·谷雨
六日矣,庭前牡丹迟迟未放,感填此解忒迷离。看阴阴庭院,才放两三枝。细数花风,经过谷雨,芳信还恁迟迟。听帘底、呢喃燕子,一段恨、依约诉春知。绣幕偎寒,雕阑倚暝,痴立移时。 暗想十年尘梦,被青红颠倒,抛负心期。露叶年华,风花富贵,思量日日低眉。尽消受、烟磨雨折,便迟暮、犹倚碧翁慈。未忍勤挝羯鼓,墙外红飞。
卷八
7 齐天乐·题小红低唱我吹箫图
啼鹃又促春光换,芳华欲留何计。懊恼兰心,模糊柳态,暗被箫声勾起。疏篷倦倚。仗尺八苍龙,细传心事。一舸鸱夷,水天日落碧无际。 溪山依旧丽冶,奈零笳断角,撩乱清思。战血关河,军声草木,甚处云林仙地。遗山老矣。有乐府新声,付谁纤指。梦想春阳,愿飞身画里。
卷十二
7 梁州令·仲达招集意秋园看牡丹,即用其雨香庵赏花调韵
径小随花曲。招我来停吟躅。碧油帏幕不成遮,四围添种阴阴木。 评香品艳闲情足。诗懒将新词续。凭栏细对花读。问花可是修来福。
8 前调·前词既成,随诸客分韵,适得烛字,复用前调,时将去南通
香妙和兰馥。桃逗棱棱新竹。春风作意让花尊,彩轮擎出弥天绿。 云霞满地黄泥麓。迟日清游能续。今宵酒醒风熟。忆花自剪疏篷烛。
9 沁园春·题慕逸求愚轩图
危壁幽篁,面著松阴,结个矮庐。有梅楥周护,花罂罗列,窗明几净,独坐观书。山墅棋声,溪堂履印,似此清闲恐不如。回头看,是梦中胜境,纸上仙都。 求愚想甚糊涂。试对镜星星霜满须。把翰墨缘丢,妻孥债了,一身犹假,万事皆虚。认贼为儿,观魔作佛,道著无明世尽无。从吾好,且编排一筏,料理三车。
10 卜算子·题吴选楼乐拙轩图
一片石盘陀,不着些儿窍。但得翁心似石心,始悟图中妙。缘影结成轩,万美由心造。大好园林不费钱,我道君还巧。
《志颐堂词集》终
==家庭成员==
曾祖:沙菊谭
祖父:沙晴叙
父亲:沙宝臣(字瀛仙)
母亲:孙濂贞
内兄:沈文瀚
堂弟:沙元榘
儿子:沙迎、沙道安等
女儿:沙玖等
孙子:沙允祚等
孙女:沙德璞等
曾孙:沙麟等
沙元炳还有许多后人分别居住在香港、台湾和海外。
==人物评价==
张謇:在办实业的过程中"真正的务实者应推如皋健庵(即沙元炳先生)"。
《江海晚报》:沙元炳在如皋办学校、开电厂、建医院……成为如皋现代化进程的首席功臣。
《江海晚报》:沙元炳汲取古邑千年文化精髓,开启如皋世纪教育辉煌。
旅台学者李猷《如皋沙健庵先生的志颐堂诗》:先生在家乡所创事业虽不及南通张啬翁,而诗文之造诣,匪特不让,且或过之。
著名学者吴俊升:先生之诗文气魄雄厚,迈越秦汉。
范伯子《寿沙健庵之尊人》:"道继胡先生,名过冒公子。
==起居之处==
"颐园"在如皋是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字。跨进如城北门广福路望月桥畔的"颐园",眉宇俊朗、目光炯炯的沙元炳塑像迎面矗立,这里就是"沙家河塘"旧址,当年先生就在这里生活起居。
==挚交好友==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执徐之岁,邂逅京师"。"执徐之岁"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邂逅京师",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乃弃其试具"。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再就公车,遂同庭试",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争,直到九月十七日父丧丁忧南返回乡。这以后,两人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也利用一切机会相见。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张謇往东台时往返途径如皋,就曾两次拜访沙元炳,沙元炳专门设宴招待。他们也曾讨论过"通(通州)、海(海门厅)、如(如皋县)、泰(泰兴县)合练乐舞事",张謇还为沙元炳的父母七十寿辰写了寿序和寿屏。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已经投入实业的张謇进京向翰林院去销拖了很久的丁忧假,与沙元炳京师相遇,一起住进会典馆,一起参加了保和殿散馆试。之后,他们目睹了自己的恩师、帝党首领和戊戌变法枢纽的相国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后,"忧心京京,朝局至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痛失信心。沙元炳以"二亲年高,谒告归养",六月三日,他与张謇一起离京南返。张謇自嘲说:"读书卅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沙元炳回家后名其书斋曰"志颐",决心"读书养志,以终其身"。此次两人弃官回乡,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从此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造福桑梓。
沙元炳为发展通州及如皋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张謇一起兴办学校,改革教育,实施教育救国,"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参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集通、如、泰、海士绰议设师范学校,沙元炳参加了会议。二月下旬,张謇去江宁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先兴办师范,一年后各州县分别设立高等、寻常小学校,三年后各府立中等学校,五年后各省设高等专科学校,京师设大学校。此举受到刘坤一周围守旧官员的攻讦,刘坤一则暮气渐增,下不了决心。于是张謇回到通州自行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三月十九日,沙元炳等陪张謇于城西京江公所等处勘定校址,最后确定利用城东南濠河外千佛寺废址建校。四月二十一日张謇将拟定的《通州私立师范学校公禀》寄给沙元炳等人,经会商修改后,由沙元炳寄送刘坤一批准。五月十三日,张謇与沙元炳、范当世等会商开办师范学校的具体事宜,并拟定《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十月,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应移督两江的张之洞之邀去江宁议商教育,又一起参观了拟改新式学校的文正书院。返抵通州后,沙元炳又马上到通师拜访张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师建成开学。通师虽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师生的程度都非常高,最初聘任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共十八人,学生都是原来的秀才,由于报考的科举士人很多,学校不得不宣布"学生遵旨不取举人"。学校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还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苑、测候所(气象台)等,超出了中级师范的范围,显然是想往大专学校发展。
沙元炳还参与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创办。有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沙元炳作为如皋代表参加了张謇在通州南门外濠河边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召集的通州视府、海门厅、如皋县、泰兴县、静海乡五地士绅商议设立中学事项。此次会议提议事件六项: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会后形成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从而奠定了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的基础。
几乎在此同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之初,沙元炳为总理,张藩、马文忠为副办。校址用的也是近于废弃的庙宇,即南东岳庙和常胜庵,拆庙搬掉了偶像。次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兼办附属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办中学,易名为"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在办学中,沙元炳以"贵全"为教育宗旨,立"沈笃醇和"为一代学风。在建校的过程中,沙元炳满腔热忱,全力以赴,邀请张謇、李审之等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他四出奔波,勘察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师,可谓事必躬亲。光绪二十九年(1903)校舍全部建成后,计有楼房和平房174间,教室、会堂、讲台、饭堂、操场等均可适应需要。
师资建设方面,沙元炳举贤任能,不论亲疏,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广揽人才十余人。他苦于国内缺乏理化、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就委派协办张藩到日本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聘请日籍教员。同时又选派教员任为霖、姜渭璜等和学生邹士冕等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教学改革方面。沙元炳要求教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学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以体现如皋师范的教学特点,"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于教材建设。沙元炳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他主张"中西结合,讲求实益"。当时开设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育学、体育等学科,属于新学范畴的课程,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讲经读经"课程,开始作为必修科,旋改为选修科,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沙元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拯救中国,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沙元炳在他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实践环节。他仿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又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乙种商业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沙元炳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三年后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应如皋知县周松孙和沙元炳之邀到如皋高等小学演说,张謇说:"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校之规模稍逊于通,然非扬属所及,可喜也!",对沙元炳的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了推进教育,成立了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的地方自治组织,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沙元炳和张謇、孙宝书一起出任议长,议员十三人(通州、静海五人,海门、如皋各三人,泰兴二人)。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州金沙、如皋石庄之初等小学校及泰兴高等小学校,先后为愚民所毁,均维持之";陆续在各地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先是通州已成立初等小学校五所,是年力增九所";九月,清廷诏废科举,"遂主张进行之法,为齐一课程,综核教法,议设初等小学调查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张謇邀集士绅四十人在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商设立公立中学校事宜,沙元炳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学校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等六件大事,形成了《通海五属中学集议要略》的文件。以后围绕办学问题又先后进行过两次会议。是年八月,校舍兴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工竣;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从而诞生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这就是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
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沙元炳积极支持张謇"舍身喂虎",创办实业的壮举。他除了投资张謇的一些实业外,还直接与张謇合作创办实业,甚至主持实业的经营活动。
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大生纱厂已经建成,其他企业亦相继兴办。"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是年正月,张謇结识了在上海开办永安轮船公司的浙江人朱葆三,议租他的"济安"小轮,为突出大生纱厂标识,改名为"大生"。因租价低廉,又允许搭客。朱葆三见有利可图,于是提出通沪合股经营,通股一万二千元,沪股二万元,定由朱葆三负责经营管理,从此"大生"轮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但是,通沪合作之初纠纷即起,而两年后通州股东既没看到一张股票,也没见到任何账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记有"叙小轮事",很可能便是计议自办的开始。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重新集股二万六千元,改订章程,实际接手续办,从此与朱葆三无涉。初创时定名为"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原计划集资本40万两,但实收不足12万两,其中大生纱厂投资18500万两。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仅数月病故,即由沙元炳任经理。在开辟内河航线过程中,公司曾受到盐运使和盐商的百般阻挠。公司特别与受盐官、盐商控制的木船运输业的利益直接冲突。木船运输商深恐小轮代替了木船,影响其特殊权利,便以河道狭窄,小轮要碰撞木船;掀起水浪会冲坍河岸,阻塞运河;小轮烟囱的火星会引起草船火灾;轮上炉灰将污染饮水等种种理由,先后通过盐运使和常镇道进行反对。张謇曾愤慨地说,他们把"水火、盗贼、瘟疫世间一切大患,悉归狱于小轮,多方阻抑"。经据理力争,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得到了两江总督的支持。这时公司拥有"达淮"、"达湖"、"达江"、"达河"、"达海"、"达泰"6艘小轮。到光绪三十年(1904),航行于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东路有通州、金沙镇、余东镇、余西镇、吕四镇。公司以后续有发展,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56个码头。
沙元炳又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广生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准备与外商在通州、海门分别合办轧花、榨油厂。南洋大臣魏光焘认为有违成约,遂令盛宣怀不得与洋商合办,要求他将榨油机器并设于大生纱厂。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沙元炳抵达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油厂事宜。经华盛与大生协商,所购榨油机器价1万两,由双方各认一半,在唐家闸筹建广生油厂;初步测算,共需资本5万两,除双方各认5000两外,需另招新股,此事由沙元炳"帮同招集料理";并决定"其管理重要厂事之人","由通厂与沙(元炳)编修商酌分派"。沙元炳开始了负责广生油厂的集股筹建的工作。后在招股基础上又由大生纱厂投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开车。广生油厂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詧、张謇任协理。
沙元炳还和张謇等人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自中日战后,外人窥伺中国益亟,侵略之策,以揽办铁路为先",这不能不使中国人民感到怵目惊心,而刚刚萌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尤感忧虑。其中"沪宁筑路,倡于盛宣怀,……方从事淞沪工作,而英声请承办,宣怀与订草约。二十九年,正约成,借英金三百二十五万镑,五十年为期","而糜费之巨尤为各路所无","五十年后万无收回之望。为中国自削其主权,则为外人益固其基础"。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开始建造,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表示抗议。次年秋,形成了斗争的高潮。九、十月间,张謇偕王清穆、沙元炳等向商部呈文和联电两江总督周馥"言沪宁路事",痛陈路权丧失的危害,反对盛宣怀将铁路主权出卖给英国银公司(即中英公司),表示"欲责成收回,亦必自逐款钩勒始",综核路政,以清积弊,"拟公推监督二人,实行逐款钩勒之法"。张謇还主张苏人自筹路基地价25万镑,以减少借款和多少收回一些主权(地权),希望早日将路权赎回。在张謇等人致商部头等顾问官黄慎之的电函中,告诉他"津镇铁路苏省辖境,拟地方筹款自办",并请他明示"沪宁铁路是否官款收赎,抑俟核减后仍由地方筹款","苏省路政紧要,应如何保护地方主权之处"。在这场由张謇领衔的斗争中,沙元炳坚决地站在张謇一边与之并肩作战。
沙元炳十分赞赏和积极支持张謇创办的文化事业。民国元年(1912),张謇利用南通岳庙原址创办图书馆。规模颇为宏大,"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书橱二百架,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图书馆建成后,沙元炳担任了馆长。张謇创办伶工学社,延请梅兰芳、欧阳予倩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沙元炳非常支持,他在《梅欧阁诗录序》中说的"梅欧二生,伶之极工者也。啬庵既建伶学于南通,延欧阳主之,并招梅生歌,各尽其艺。广场既开,万掌竞拊,赞不尽辞,多寓于诗",极具赞赏之情。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
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沙元炳对革命军给予了经济支持。如皋光复后,沙元炳出任县民政长。
1913年,沙元炳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
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1927年1月29日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沙元炳与张謇的友谊至深至厚,他们经常相聚,并有许多诗词唱和。沙元炳的医术十分高明,堪称一代名医,而张謇每请必到。例如,从1920年年初开始,刺绣艺术家沈寿病情恶化,直到五月三日逝世,张謇日记中有很多关于沙元炳应张謇之邀为沈寿诊治的记载。而在张謇临终前,沙元炳也为挽救这位终生知已尽了自己的心力。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育家]] [[Category:实业家]][[Category:诗人]]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epaper.file.routeryun.com%2Frgrb%2F2021-01-28%2F60116b7d2327e.jpg&refer=http%3A%2F%2Fepaper.file.routeryu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4437937&t=2db9e7716016e268b5c0d2a3a8ba213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rgrb.cpcrugao.cn/Article/index/aid/4386606.html 来自 党政机关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沙元炳'''(1864-1927.1.29),字健庵,晚年别号䃣髯(毁髯),一作䃣翁。 [[江苏]]如皋人。实业家<ref>
[http://www.zgnt.net/ntrbszb/pc/c/202202/17/content_89122.html 沙元炳的企业家精神 ],南通网</ref>、[[教育家]]、[[诗人]]<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6339 沙元炳 ],淘名人网, 2017-02-12</ref>。 近代如皋地方第一贤达。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造福桑梓,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1864年生于江苏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城内沙家河塘祖宅。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颐堂",以示退隐。受友人张謇影响,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坚辞未就。其后,还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
沙元炳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慈善等,协助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兴办实业,如: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丰榨油公司、广丰德中药号、皋明电灯公司、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创办如皋多所学校,如: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如皋县立初级中学、如皋乙种商业学堂、如皋乙种工业学堂等。曾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 主纂《如皋县志》。有《志颐堂诗文集》18卷存世,其中有诗800余首。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实业家、教育家、诗人
别 名 ---- 沙健庵
字 ---- 健庵
号 ---- 䃣髯
出生日期----1864年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出生地点----江苏如皋城内沙家河塘
国 籍 ---- 中国
逝世日期----1927年1月29日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教育救国 ,实业救国
代表作品----志颐堂诗文集、如皋县志
==人物生平==
沙元炳,字健庵,生于如皋城内沙家河塘祖宅,沙家为书香门第。
1881年,17岁考取秀才,1891年赴南京乡试中举,翌年1892年赴京会试取为贡士, 1894年殿试取进士。 深得帝师翁同龢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颐堂"。
1904年,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
1911年武昌首义,如皋积极响应,沙元炳向大生纱厂上海办事处借款30万元,派黄家瑞来沪购得步枪300支,手枪10支,产弹数万发,联合如皋"缉私营",组织新军起事,宣告如皋光复。沙元炳被推选为如皋县民政长(相当于县长)。
1913年沙元炳当选为江苏省参议会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托病辞归。
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
1915年,沙元炳开办测绘局,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绘制了多副全县详图和一幅城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沙元炳半身像</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3.baidu.com/-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s%3D600%3Bq%3D50/sign=9306049905087bf479ec54e9c2e82611/48540923dd54564e1ccbdfebb4de9c82d0584fb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99%E5%85%83%E7%82%B3/15121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27年1月29日(农历1926年12月26日) 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个人思想==
===教育救国===
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学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 勘探校址,规划校舍,1902年9月,如皋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
光绪二十六年,清帝国已风雨飘摇。浩淼的长江出海口北岸"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横空出世。这就是以"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为宗旨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地方公办的现代中等师范学校,这也是沙元炳一生的经典之作。
为了这个师范学堂,沙元炳不仅亲自赴南通登门请教张謇,还把张謇请到如皋来现场指导。勘定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席。他自己先拿出5000银元解决燃眉之急,从福建、直隶、浙江、安徽等省延揽算学、英文、体育、乐歌等专业教师,同时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日本进修数理化、世界史地、教育学等科目,还从日本聘请了片山环江南等4名教师。所以,如今的如皋师范学堂还能见到当年日本弘文学院的影子是毫不奇怪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位中央教育部高官到校巡视,大声惊叹:这可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宋代书院格局啊!两院大门开处,一进五堂,穿过前厅,依次名为"松风""樨华""天竺""玉兰",中间甬道,两边讲堂的旧貌百年未变,四堂之间全用回廊相连,雨天行走可以不湿脚,从这些人文关怀的细节使我们今天仍可感受到创办者当年是何等心细如发,情暖似春。东院层层院落,腊梅花开花谢,草木蓊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
1911年11月学校的同盟会员从这里带领学生浩浩荡荡上街欢天喜地地迎接"光复";1919年的6月200多师生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从这里轰轰烈烈上街查抄、烧毁日货;1922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就有共产党员从这里进进出出,在江海大地播撒火种……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的民族精英、世纪英烈和学者教授,还走出了国共两党的两位教育部长。
===实业救国===
他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与南通张謇同科,而且意气相投。时值戊戌政变,国事日非,二人都无意仕途,张謇因守孝在家,创办学校和实业;沙元炳亦辞官归里,致力教育和实业。二人不仅是同道好友,也是亲密战友,南北呼应,并驾齐驱,造福江海大地。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东侧掘港场南滨海地区成立了大豫盐垦公司。 他于1895年在如皋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如皋广丰火腿获"优异荣誉奖";1914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如皋广丰火腿获"金奖",今天如皋火腿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并称全国"三大名腿",远销美洲。
1918年如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在郜家巷北端诞生了,使如城告别了用蜡烛、煤油灯照明的落后状况,这"皋明电灯公司"的创办牵头人就是沙元炳。
1919年沙家河塘建起了第一所如皋县公立医院,沙元炳推广西医,出任第一任院长。是年苏北传染病流行,"公立医院"救治了如皋的不少病人。后来"公立医院"搬到益人桥河南,成为今天如皋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此后,他还集资创办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
===为民谋福===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
从政治到经济,从交通到水利,从教育到卫生,沙元炳既高瞻远瞩,又身体力行,使我们这个蕞尔古邑迅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如皋籍著名学者吴俊升在《重印志颐堂诗文集序》中说:"先生之德泽被于吾邑者既厚且长也,凡邑中有井水饮处,无不知沙先生者。清末兴学,沙先生实为首创,一身领导士林数十年,吾邑学风之淳朴,人才之辈出,先生实启之。而救灾歉,恤贫困,除强暴,扶孤幼,凡有益民生之事无不力为倡导……"
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县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
沙元炳本人精于医术,于1919年建立县防疫所。夏秋之间洪水泛滥成灾,水灾过后便是瘟疫流行,沙元炳自己配方煎熬汤药让灾民饮用,以预防瘟疫发生。有一灾年,沙元炳利用自己的医术,救治了数百病人。张謇和寿在南通生病也会请沙元炳来看病。1921年沈寿去世后,沙元炳还给沈寿写了墓志铭,收录在《志颐堂文集》中。1921年沙元炳还在沙家河塘边修建了县公立医院。如今,如皋师范和县公立医院被如皋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创作==
沙元炳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传和己买的书籍颇多。藏有各地县志二十多箱,医学经典、名家著作二三十箱,经史百家、各家诗文集一百四十箱。还有许多名人字画、碑帖。收藏历来祖亲用之扇面一箱。其他扇面一百余页。收集乡贤历朝诗文集四卷,上代族祖诗文两卷。并在1915年开始主持续修《如皋县志》,于1933年成稿。沙元炳因病殁虽然没有最终完稿,但大半是他的心血。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沙元炳旧照</big>'''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882b2b7d0a20cf431ad2d0b04405c36acaf2fdd338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40,limit_1/format,f_auto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99%E5%85%83%E7%82%B3/15121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沙元炳一生酷爱读书,每日读书不辍,即使舟船之中亦手不离卷。书画、诗文功底深厚。著有"志颐堂诗文集"等,素有"江宁才子"之称。先生著作甚多,由门人项子清(项本源)等人汇集六册共十八卷,称《志颐堂文集》。近年,沙元炳的文集扇面亦为收藏者看好。
===如皋县志===
《如皋县志》是沙元炳对家乡如皋的又一巨大贡献。据文献记载,《如皋县志》问世于1464年(明天顺八年),历经明、清、民国,共11次大修。其中,明朝志5部、清朝志5部、民国志1部,而以1915年开始纂修的民国县志尤为详备。
1914年,沙元炳带头上书县长大人,在《请设志书局启》一文中,陈述了修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沙元炳认为"县之有志,上以备国史之要删,下以系一邦之风教,而于国家变乱之后,政体改革之时,考献征文,关系尤亟"。沙元炳主纂《如皋县志》期间,召集士绅名流、知名学者,夜以继日地研究修志事宜,并拿出家藏明万历清乾隆诸志以及乡贤著述200余种用于修志。《如皋县志》倾注了沙元炳的全部心血。经过18年之久,历经战事变乱,主纂沙元炳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于1926年2月18日含恨离世。
沙元炳去世后,金鉽、陈其嘉等人不负重托,在兵火战乱中不忘整理志稿,经多方筹款,《如皋县志》1-5卷终于在1939年分三册印行传世,6-20卷虽未能付梓,但书稿尤在,手稿皆由当时编纂人员以蝇头小楷誊写,并装订成15册,现藏于如皋市档案馆,成为镇馆之宝。
沙元炳修志不囿于因循守旧的陈腐观念,修志人员不分地域,既有饱读经书之宿儒,又有留学归国之新人,近至邻近之泰兴,远至西南之贵州,只要学有所长,都予延聘。民国《如皋县志》吸收了前10部县志的主要成果,增以志书局征访资料,补遗纠谬,考证翔实。
沙元炳运用新理念,聘用新人物。民国《如皋县志》"义例皆出沙君手定",改《名宦志》和《列传》为《人物志》,改《赋役志》为《民赋志》,改《军政志》为《防卫志》,新增《区域志》《典礼志》《邮置志》和《食货志》,这些都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沙元炳高瞻远瞩,于战局动荡、战火纷乱中看到国家未来对史志的需要。 1931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各县修辑民国志书备考证。沙元炳早在1914年就着手续修县志,到此时县志的重修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民国政府令颁布不久,县志就续修完毕。
===志颐堂诗文集===
但由于沙元炳在实业、教育、地方民生诸方面的事业辉煌,人们往往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沙先生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沙元炳去世后,其门人、挚友协力整理出《志颐堂诗文集》凡18卷,仅诗就有800余首,各体皆有,咏物、赏景、忆旧、悼亡、唱和、题画、书怀、记事等。旅台学者李猷在《如皋沙健庵先生的志颐堂诗》一文中说:"先生在家乡所创事业虽不及南通张啬翁,而诗文之造诣,匪特不让,且或过之。"著名学者吴俊升更称赞道:"先生之诗文气魄雄厚,迈越秦汉。 "
(录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志;颐堂诗文集》)
卷四
1 壶中天·壬子
中秋夜坐志颐堂望月,风露三更,庭空如水,因忆去年今夕,风景不殊,河山顿异,感填此解小楼东角。这团圞认是,前朝明月。玉宇高寒望不极,偏有微云点缀。影里山河,光中世界,才算经年别。眼前都换,不知天上宫阙。 犹幸无恙家园,青红儿女,还闹芳时节。可奈西风吹世短,更短盈头华发。欲唤嫦娥,商量身世,恁地随圆缺。碧天无语,四厢虫响幽咽。
2 摸鱼儿·修甫以婉卿遗照索题。诗成,乃留影以报。晤烈卿,话前事,知婉卿其旧识也。因举赠烈卿,复媵以词蓦思量、镜中人影,春风犹识娇面。青风才落沧桑改,拂拭画奁重见。看万遍。抵一霎、灵洲聚窟香痕现。桃哀柳叹。问前度刘郎,当年张绪,对此恨深浅。 青溪曲,当日枇杷庭院。寒烟衰草相半。梅边便唤香魂起,争奈地移天换。君莫怨。犹博得、黄金骨贵江山贱。鸳鸯冢畔。指两点金焦,眉横黛损,极目水天远。
卷五
3 金缕曲·调烈卿
乍见翻疑故。怪殷勤、衔环翠鸟,能通情愫。十二楼头衫扇换,肠断蘼芜旧处。认姓字、今番休误。老尽桃花人比瘦,甚移家、又近刘郎路。眉暗蹙,忆前度。 枇杷院落三更雨。悄无声、湘帘窣地,火残香兔。仆倚屏风僵睡久,半晌才闻笑语。怕燕子、朝来覼缕。别恁仓皇留又懒,怨声声、气笛催归去。愁未得,买山住。
4 前调·题赵渊甫影
满面英灵气。有平生、撑肠拄腹,五千文字。读破诗书兼读律,打叠通何再世。奈举目、河山都异。论语为薪玄覆瓿,莽乾坤、那有经生事。拚笔砚,永焚弃。 无端插脚淮南市。尽销磨、关符野■(左木右橐),堠官亭吏。鄂渚风烟回首处,梦里惊魂尚悸。只剩得、须眉如此。汉上题襟襟上酒,这斑斑、认是铜仙泪。还一笑,买新醉。
5 一萼红
梅雨初歇,嫩凉如秋。偕烈卿、竹贤过少吾斋中,听陈树森击粤琴。手烈皇小识一册,且听且读,因忆白璧双柳、敬亭遗事,黯然久之,辄填此解。
镂金丝,是何人拗折,安上小檀槽。玉佩风敲,珠盘雨碎,搀出私语嘈嘈。正好是、珠江梦堕,两行雁、飞送北来潮。抹丽帘栊,香围成阵,倚和银箫。 我亦江南词客,每闲听丝竹,泪湿青袍。白老琵琶,柳三平话,当日工诉漂摇。更禁得、陈髯双指,把伤心、怀抱一时挑。又是飘蓬断梗,酒醒今宵。 卷七
6 前调·谷雨
六日矣,庭前牡丹迟迟未放,感填此解忒迷离。看阴阴庭院,才放两三枝。细数花风,经过谷雨,芳信还恁迟迟。听帘底、呢喃燕子,一段恨、依约诉春知。绣幕偎寒,雕阑倚暝,痴立移时。 暗想十年尘梦,被青红颠倒,抛负心期。露叶年华,风花富贵,思量日日低眉。尽消受、烟磨雨折,便迟暮、犹倚碧翁慈。未忍勤挝羯鼓,墙外红飞。
卷八
7 齐天乐·题小红低唱我吹箫图
啼鹃又促春光换,芳华欲留何计。懊恼兰心,模糊柳态,暗被箫声勾起。疏篷倦倚。仗尺八苍龙,细传心事。一舸鸱夷,水天日落碧无际。 溪山依旧丽冶,奈零笳断角,撩乱清思。战血关河,军声草木,甚处云林仙地。遗山老矣。有乐府新声,付谁纤指。梦想春阳,愿飞身画里。
卷十二
7 梁州令·仲达招集意秋园看牡丹,即用其雨香庵赏花调韵
径小随花曲。招我来停吟躅。碧油帏幕不成遮,四围添种阴阴木。 评香品艳闲情足。诗懒将新词续。凭栏细对花读。问花可是修来福。
8 前调·前词既成,随诸客分韵,适得烛字,复用前调,时将去南通
香妙和兰馥。桃逗棱棱新竹。春风作意让花尊,彩轮擎出弥天绿。 云霞满地黄泥麓。迟日清游能续。今宵酒醒风熟。忆花自剪疏篷烛。
9 沁园春·题慕逸求愚轩图
危壁幽篁,面著松阴,结个矮庐。有梅楥周护,花罂罗列,窗明几净,独坐观书。山墅棋声,溪堂履印,似此清闲恐不如。回头看,是梦中胜境,纸上仙都。 求愚想甚糊涂。试对镜星星霜满须。把翰墨缘丢,妻孥债了,一身犹假,万事皆虚。认贼为儿,观魔作佛,道著无明世尽无。从吾好,且编排一筏,料理三车。
10 卜算子·题吴选楼乐拙轩图
一片石盘陀,不着些儿窍。但得翁心似石心,始悟图中妙。缘影结成轩,万美由心造。大好园林不费钱,我道君还巧。
《志颐堂词集》终
==家庭成员==
曾祖:沙菊谭
祖父:沙晴叙
父亲:沙宝臣(字瀛仙)
母亲:孙濂贞
内兄:沈文瀚
堂弟:沙元榘
儿子:沙迎、沙道安等
女儿:沙玖等
孙子:沙允祚等
孙女:沙德璞等
曾孙:沙麟等
沙元炳还有许多后人分别居住在香港、台湾和海外。
==人物评价==
张謇:在办实业的过程中"真正的务实者应推如皋健庵(即沙元炳先生)"。
《江海晚报》:沙元炳在如皋办学校、开电厂、建医院……成为如皋现代化进程的首席功臣。
《江海晚报》:沙元炳汲取古邑千年文化精髓,开启如皋世纪教育辉煌。
旅台学者李猷《如皋沙健庵先生的志颐堂诗》:先生在家乡所创事业虽不及南通张啬翁,而诗文之造诣,匪特不让,且或过之。
著名学者吴俊升:先生之诗文气魄雄厚,迈越秦汉。
范伯子《寿沙健庵之尊人》:"道继胡先生,名过冒公子。
==起居之处==
"颐园"在如皋是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字。跨进如城北门广福路望月桥畔的"颐园",眉宇俊朗、目光炯炯的沙元炳塑像迎面矗立,这里就是"沙家河塘"旧址,当年先生就在这里生活起居。
==挚交好友==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执徐之岁,邂逅京师"。"执徐之岁"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邂逅京师",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乃弃其试具"。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再就公车,遂同庭试",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争,直到九月十七日父丧丁忧南返回乡。这以后,两人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也利用一切机会相见。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张謇往东台时往返途径如皋,就曾两次拜访沙元炳,沙元炳专门设宴招待。他们也曾讨论过"通(通州)、海(海门厅)、如(如皋县)、泰(泰兴县)合练乐舞事",张謇还为沙元炳的父母七十寿辰写了寿序和寿屏。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已经投入实业的张謇进京向翰林院去销拖了很久的丁忧假,与沙元炳京师相遇,一起住进会典馆,一起参加了保和殿散馆试。之后,他们目睹了自己的恩师、帝党首领和戊戌变法枢纽的相国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后,"忧心京京,朝局至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痛失信心。沙元炳以"二亲年高,谒告归养",六月三日,他与张謇一起离京南返。张謇自嘲说:"读书卅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沙元炳回家后名其书斋曰"志颐",决心"读书养志,以终其身"。此次两人弃官回乡,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从此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造福桑梓。
沙元炳为发展通州及如皋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张謇一起兴办学校,改革教育,实施教育救国,"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参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集通、如、泰、海士绰议设师范学校,沙元炳参加了会议。二月下旬,张謇去江宁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先兴办师范,一年后各州县分别设立高等、寻常小学校,三年后各府立中等学校,五年后各省设高等专科学校,京师设大学校。此举受到刘坤一周围守旧官员的攻讦,刘坤一则暮气渐增,下不了决心。于是张謇回到通州自行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三月十九日,沙元炳等陪张謇于城西京江公所等处勘定校址,最后确定利用城东南濠河外千佛寺废址建校。四月二十一日张謇将拟定的《通州私立师范学校公禀》寄给沙元炳等人,经会商修改后,由沙元炳寄送刘坤一批准。五月十三日,张謇与沙元炳、范当世等会商开办师范学校的具体事宜,并拟定《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十月,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应移督两江的张之洞之邀去江宁议商教育,又一起参观了拟改新式学校的文正书院。返抵通州后,沙元炳又马上到通师拜访张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师建成开学。通师虽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师生的程度都非常高,最初聘任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共十八人,学生都是原来的秀才,由于报考的科举士人很多,学校不得不宣布"学生遵旨不取举人"。学校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还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苑、测候所(气象台)等,超出了中级师范的范围,显然是想往大专学校发展。
沙元炳还参与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创办。有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沙元炳作为如皋代表参加了张謇在通州南门外濠河边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召集的通州视府、海门厅、如皋县、泰兴县、静海乡五地士绅商议设立中学事项。此次会议提议事件六项: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会后形成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从而奠定了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的基础。
几乎在此同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之初,沙元炳为总理,张藩、马文忠为副办。校址用的也是近于废弃的庙宇,即南东岳庙和常胜庵,拆庙搬掉了偶像。次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兼办附属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办中学,易名为"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在办学中,沙元炳以"贵全"为教育宗旨,立"沈笃醇和"为一代学风。在建校的过程中,沙元炳满腔热忱,全力以赴,邀请张謇、李审之等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他四出奔波,勘察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师,可谓事必躬亲。光绪二十九年(1903)校舍全部建成后,计有楼房和平房174间,教室、会堂、讲台、饭堂、操场等均可适应需要。
师资建设方面,沙元炳举贤任能,不论亲疏,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广揽人才十余人。他苦于国内缺乏理化、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就委派协办张藩到日本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聘请日籍教员。同时又选派教员任为霖、姜渭璜等和学生邹士冕等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教学改革方面。沙元炳要求教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学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以体现如皋师范的教学特点,"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于教材建设。沙元炳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他主张"中西结合,讲求实益"。当时开设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育学、体育等学科,属于新学范畴的课程,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讲经读经"课程,开始作为必修科,旋改为选修科,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沙元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拯救中国,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沙元炳在他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实践环节。他仿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又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乙种商业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沙元炳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三年后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应如皋知县周松孙和沙元炳之邀到如皋高等小学演说,张謇说:"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校之规模稍逊于通,然非扬属所及,可喜也!",对沙元炳的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了推进教育,成立了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的地方自治组织,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沙元炳和张謇、孙宝书一起出任议长,议员十三人(通州、静海五人,海门、如皋各三人,泰兴二人)。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州金沙、如皋石庄之初等小学校及泰兴高等小学校,先后为愚民所毁,均维持之";陆续在各地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先是通州已成立初等小学校五所,是年力增九所";九月,清廷诏废科举,"遂主张进行之法,为齐一课程,综核教法,议设初等小学调查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张謇邀集士绅四十人在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商设立公立中学校事宜,沙元炳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学校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等六件大事,形成了《通海五属中学集议要略》的文件。以后围绕办学问题又先后进行过两次会议。是年八月,校舍兴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工竣;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从而诞生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这就是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
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沙元炳积极支持张謇"舍身喂虎",创办实业的壮举。他除了投资张謇的一些实业外,还直接与张謇合作创办实业,甚至主持实业的经营活动。
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大生纱厂已经建成,其他企业亦相继兴办。"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是年正月,张謇结识了在上海开办永安轮船公司的浙江人朱葆三,议租他的"济安"小轮,为突出大生纱厂标识,改名为"大生"。因租价低廉,又允许搭客。朱葆三见有利可图,于是提出通沪合股经营,通股一万二千元,沪股二万元,定由朱葆三负责经营管理,从此"大生"轮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但是,通沪合作之初纠纷即起,而两年后通州股东既没看到一张股票,也没见到任何账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记有"叙小轮事",很可能便是计议自办的开始。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重新集股二万六千元,改订章程,实际接手续办,从此与朱葆三无涉。初创时定名为"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原计划集资本40万两,但实收不足12万两,其中大生纱厂投资18500万两。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仅数月病故,即由沙元炳任经理。在开辟内河航线过程中,公司曾受到盐运使和盐商的百般阻挠。公司特别与受盐官、盐商控制的木船运输业的利益直接冲突。木船运输商深恐小轮代替了木船,影响其特殊权利,便以河道狭窄,小轮要碰撞木船;掀起水浪会冲坍河岸,阻塞运河;小轮烟囱的火星会引起草船火灾;轮上炉灰将污染饮水等种种理由,先后通过盐运使和常镇道进行反对。张謇曾愤慨地说,他们把"水火、盗贼、瘟疫世间一切大患,悉归狱于小轮,多方阻抑"。经据理力争,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得到了两江总督的支持。这时公司拥有"达淮"、"达湖"、"达江"、"达河"、"达海"、"达泰"6艘小轮。到光绪三十年(1904),航行于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东路有通州、金沙镇、余东镇、余西镇、吕四镇。公司以后续有发展,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56个码头。
沙元炳又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广生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准备与外商在通州、海门分别合办轧花、榨油厂。南洋大臣魏光焘认为有违成约,遂令盛宣怀不得与洋商合办,要求他将榨油机器并设于大生纱厂。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沙元炳抵达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油厂事宜。经华盛与大生协商,所购榨油机器价1万两,由双方各认一半,在唐家闸筹建广生油厂;初步测算,共需资本5万两,除双方各认5000两外,需另招新股,此事由沙元炳"帮同招集料理";并决定"其管理重要厂事之人","由通厂与沙(元炳)编修商酌分派"。沙元炳开始了负责广生油厂的集股筹建的工作。后在招股基础上又由大生纱厂投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开车。广生油厂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詧、张謇任协理。
沙元炳还和张謇等人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自中日战后,外人窥伺中国益亟,侵略之策,以揽办铁路为先",这不能不使中国人民感到怵目惊心,而刚刚萌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尤感忧虑。其中"沪宁筑路,倡于盛宣怀,……方从事淞沪工作,而英声请承办,宣怀与订草约。二十九年,正约成,借英金三百二十五万镑,五十年为期","而糜费之巨尤为各路所无","五十年后万无收回之望。为中国自削其主权,则为外人益固其基础"。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开始建造,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表示抗议。次年秋,形成了斗争的高潮。九、十月间,张謇偕王清穆、沙元炳等向商部呈文和联电两江总督周馥"言沪宁路事",痛陈路权丧失的危害,反对盛宣怀将铁路主权出卖给英国银公司(即中英公司),表示"欲责成收回,亦必自逐款钩勒始",综核路政,以清积弊,"拟公推监督二人,实行逐款钩勒之法"。张謇还主张苏人自筹路基地价25万镑,以减少借款和多少收回一些主权(地权),希望早日将路权赎回。在张謇等人致商部头等顾问官黄慎之的电函中,告诉他"津镇铁路苏省辖境,拟地方筹款自办",并请他明示"沪宁铁路是否官款收赎,抑俟核减后仍由地方筹款","苏省路政紧要,应如何保护地方主权之处"。在这场由张謇领衔的斗争中,沙元炳坚决地站在张謇一边与之并肩作战。
沙元炳十分赞赏和积极支持张謇创办的文化事业。民国元年(1912),张謇利用南通岳庙原址创办图书馆。规模颇为宏大,"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书橱二百架,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图书馆建成后,沙元炳担任了馆长。张謇创办伶工学社,延请梅兰芳、欧阳予倩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沙元炳非常支持,他在《梅欧阁诗录序》中说的"梅欧二生,伶之极工者也。啬庵既建伶学于南通,延欧阳主之,并招梅生歌,各尽其艺。广场既开,万掌竞拊,赞不尽辞,多寓于诗",极具赞赏之情。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
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沙元炳对革命军给予了经济支持。如皋光复后,沙元炳出任县民政长。
1913年,沙元炳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
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1927年1月29日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沙元炳与张謇的友谊至深至厚,他们经常相聚,并有许多诗词唱和。沙元炳的医术十分高明,堪称一代名医,而张謇每请必到。例如,从1920年年初开始,刺绣艺术家沈寿病情恶化,直到五月三日逝世,张謇日记中有很多关于沙元炳应张謇之邀为沈寿诊治的记载。而在张謇临终前,沙元炳也为挽救这位终生知已尽了自己的心力。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育家]] [[Category:实业家]][[Category: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