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7.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較新編輯 →
我的老师(马慧萍)
增加 27,136 位元組
,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的老师'''<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的老师'''<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777382/pexels-photo-1277738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我的老师》'''是[[中国]]当代作家马慧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老师===
我记忆中的母校永远是这样一副画面:两扇锈迹斑斑的铁大门总是左右敞开着,也没有门槛,一进门就是一条直通后院墙根的小马路,虽然那个时候不是油漆马路,但也算是我们学校唯一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了。马路两旁是两排整齐的[[榆树]],这些榆树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它们都任劳任怨的装扮着我们清贫的校园。两旁是几排破旧的土坯房子,斑驳的教室门;木制的窗子上残缺不全的旧玻璃;房檐上挂着一块凹凸不平的桃形厚铁板,那便是我们学校的钟,一到上下课时间有专门负责打钟的人用一根小铁棒敲击几下,那沉闷笨重的“铛铛”声便响彻整个校园,那教室门口的孩子便簇拥着挤出来,有上土厕所的,有跑操场上玩游戏的,有在教室门口讨论课题的……
一九八八年,我正在自己就读的锦华中学读初二。
暑期刚过,农活干得疲惫不堪的我们早就盼望着能早点上学好躲过挥汗如雨的[[农忙]]季节,孩子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穿行在通往学校的乡间小道上。
当我踏进校门的时候已有很多同学报完名拿着笤帚簸箕开始打扫教室卫生了,还有许多同学都三五成群的凑一起或交头接耳低头看对方的成绩通知单,或窃窃私语议论自己的班级同学和老师,但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今年新调来的老师了。
“听说咱们学校刚调来一个新老师,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呢。”
“不会吧,人家大学生都是要到城里的学校教书的,哪能轮得上咱们这穷山沟里的小学校啊,再说条件这么差,人家大学生谁会来咱们学校啊?”
“真的,我的消息不会错的,我刚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听赵校长和范老师说着呢。”
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这个代名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且高不可攀的。在我们整个南片的村子里也出不了几个,每年的收麦季节,一旦听说谁家出了大学生那都是震惊[[十里八乡]]的消息,能令远近百里的人羡慕夸赞大半年的时间。
“哎,你们听说了吗?咱们的班主任张学鑫老师调走了。”
“啊,不会吧!”
“给你们这些小女生说话真费劲,信不信由你们,等放学站队的时候就知道了。”
班长说着扬长而去了,我们怔怔的站在马路上,显然大家都对新班的老师很担忧。
“快看呐,那个就是新来的大学生。”
大家齐刷刷将眼睛射向了马路边上,一群初一的新生有说有笑的簇拥着一位年轻的老师走来,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很胆小,尤其见了老师都是一副害怕胆怯的样子,除了上课时间能细观老师,其他不敢近距离的细看,所以我们只是远远的看见新来的老师高高的个子,鼻梁上架着副墨色近视眼镜,穿一身深蓝色衣服,气宇不凡的从我们身边走过。
“啧啧,到底是大学生,攒劲么!”
“都别看了,赶紧站队走,大学生是人家初一二班的班主任,咱们的新班主任是马青举老师,张老师进修去了,两年后才能回来。”
听了班长的话我们有些失望,马老师是教[[物理]]课的,年龄有些大,我们班的捣蛋鬼是全校出了名的多而且难管,马老师肯定又是下一个倒霉鬼吧!
“我,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是新来的李老师,是我们建校以来分配进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大家欢迎李老师来我们学校。”随着校长的话音我们掌声四起,李老师走上台阶冲我们会心的一笑。
“同学们好,各位老师好,我是新来的李老师,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后我将代初一二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课和初二二班的政治课……”
听到李老师还要给我们讲[[政治]]课,大家都开心起来,虽然没有当上我们心目中的班主任,但这样的结果已经很好了。
第二天早上的第三节课就是政治课,我们都早早准备好迎接大学生的第一堂课,上课铃刚响过就有同学在教室后门一边贼眉鼠眼偷偷张望一边传递信息。
“李老师来了,赶紧都坐好。”
李老师笑容满面、温和大方的走上讲台,
“老—师—好”!
“同学们好,坐下。”
我清楚的记得他从容的走上讲台后放下书本,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来三个大字“李勇军”,然后转过来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听着他磁性入耳的介绍,我从他墨色的镜片背后看到他眸若清泉的目光里有着利剑一样犀利的眼神,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你的心思,让你的思想不敢走神,只能全神贯注听他讲课。
“嗯哼。”后面又传来那一如既往熟悉的声音,谁都知道这又是我们班里一贯捣乱的王小刚,他在我们班是留级生,因为捣乱已出了名,学习差不说,他上课的习惯就是看小人书,吃馍馍,和他的死党一起搞破坏,或课堂上大声喧哗,或和老师们顶撞,气得老师们往往课都没讲完就转身走了,以至于后来升级的时候[[毕业]]班的老师们都不愿意要他,因为怕他影响大家的毕业升学率。所以他留级分到了我们班,因他那混世魔王的名字和作风令所有代课老师和学生都没人敢惹他,只能任他我行我素。
“哎,坐在后门的那位同学,请你站起来。”
王小刚慢悠悠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起身站起来,头扬起来毫不畏惧的看着窗外,李老师背着双手走下讲台。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小刚?”王小刚不屑一顾的蹬了李老师一眼没吭声依旧看着窗外。全班同学都紧绷着心为李老师捏着一把汗,怕王小刚旧戏重演。
只听得“哐当”一声,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李老师已用脚将王小刚踹出门外后迅速关上了教室后门。
他大步走上讲台深情严肃的环顾四周:“还有人要出去吗?”
全班同学屏息凝视如坐针毡动都不敢动,空气紧张得连一苗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都把头给我抬起来好好听着,从今天开始,我的课堂上从不允许这种现象,我没有权利要求大家都来听我的课,但我有必要提醒你们,作为学生,必须尊重课堂,尊重知识,尊重了这两样就等于尊重了老师,尊重了老师就等于尊重了你们自己的父母,既然你能迈进校门就一定能做到尊师重道,做不到这几点你就不配做一个合格的学生更谈何品德修养?”李老师一脸严肃的神情,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谁都不敢哼声,生怕又成下一个被老师踹出教室门的学生。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王小刚像换了个人似的,无论上哪堂课,他都不捣乱了,即使自己听不懂也不再扰乱我们的课堂纪律。以他为首的几个捣蛋鬼也乖爽了,上课顶撞老师的、大声喧哗捣乱课堂纪律的、偷看小人书的、做其他学科作业的、吃馍馍的,都消停了。特别是政治课,大家都专心致志的听讲。而且每一次的政治考试成绩,我们班都是年级第一。也从那以后我们都非常惧怕他,老远见他走来我们都会躲起来,但是每每路过初一二班的教室门口时都忍不住要用羡慕的眼神偷偷看几眼,听见李老师[[口若悬河]]的给他们班的学生讲语文课,而且在课外活动的操场上都能看到李老师和他们班的学生一起快乐的打排球做游戏。
转眼之间一年就下来了,在初二快要考期末试的前一个月,我得了阑尾炎住院休假一个月没能参加考试,留级了,到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分到了李老师的班里,也让我终于有幸做了一回他的学生。
他和其他老师都不一样,其他老师都讲死课,课堂上老师讲的口干舌燥,下面的学生唿唿睡了一大片 。而他讲的是活课,同样是讲课,他的课堂上从来都是欢呼雀跃的,学生们都抢着举手回答问题,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
李老师讲课的方式很特别,在他的眼里,好老师不是埋头苦写教案写出来的,而是用勤奋和实践证明出来的,讲好一堂课不光是滔滔不绝的讲,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听懂和吃透课本里的知识。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教案]]本,只拿一本教科书,他把一篇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作者简介及经历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寓意和目的,中间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和有趣的故事,由此把我们渐渐引进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中,从而引起我们学习的极大兴趣;第二部分,整个文章的段落主次以及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释;第三部分是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最有趣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举手提问和回答问题,老师会让同学们把没听懂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然后让听懂的同学帮忙解答,如果解答的不透彻,他会给我们补充解答。接下来的空堂课上他会给我们布置小作文,题目就是对于今天上完课程的读后感,如果我们自己是作者,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写这篇文章?这样下来我们不但学到了课本里隐藏的知识,而且还训练了我们的写作技巧和阅读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什么叫豪放派,什么叫婉约派;知道了孟子笔下做人的种种道理;知道了[[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我开始疯狂的喜欢上了文字。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是多么的幼稚,梦想成为作家或者诗人,每次的作文评选课上,我的作文都会被李老师在讲台上以他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深情朗诵,同学们都会向我投来无数次羡慕的目光。
每天下午放学之前,他都会给我们布置家庭作业,就是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熟读课文,对下面的疑难字词注释必须背诵,他明天早自习要检查的。
每天早上的自习课,他都准时到教室盯着我们背诵重要课文和古文古诗以及字词解释,有背不下来的同学,他都记下名字。在中午放学的时候这些同学都得站成队不能回家等候惩罚,惩罚他们的,轻的就是清扫一个礼拜的班级卫生,重的就是他手里攥着的那根黑色发亮的教鞭,再重的,就是下一次在被站出来就领着老师去家里找家长或者是离开我们这个班。让我们害怕的就是最后一条,那个时候的家长们都不袒护孩子,如果有老师告状,那说明是孩子在学校犯了极其大的错误,等老师离开后,家里那条打牛的鞭子就该得意忘形的上场了。所以我们就趁着晚睡前的时间或者早上走路的时间拼命的背书,因为我们既不想挨牛鞭又不想离开这个亲如一家兄弟姐妹的班级。这样下来,我们班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的第一,流动红旗总是在我们班的黑板墙上洋溢着骄傲的光彩。那一年的期末统考,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李老师代的初三政治在中考公布成绩单上名列全固原市第一名,给我们这个渺小而又清贫的学校争来了前所未有的光芒和荣誉。
其实那个时候的李老师才二十二岁,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但他对我们亲如孩子,在他的眼里和心里,我们就是他懵懂无知的孩子。
赵振华是我们班转进来的一名新疆学生,刚到班里时胆小不敢说话,再加上陌生的生存环境和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个新疆娃娃抑郁寡欢,李老师就多次找他不厌其烦的引导他,又通过写信的方式和赵振华的父亲取得联系,这位万里之外的父亲把照顾孩子的重任就托付给了李老师,李老师也不负这位父亲的期望,在心理上疏导,在学习上鼓励,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和我们全班同学融为一体了。
有一件事在我的心里至今都记忆犹新,班里一名叫李向阳的同学在午饭后返校途中看见一只鸡在学校附近的菜园里,那同学便跑进菜园里赶鸡,恰巧被菜园子主人看见,他误认为李向阳要溜进他家菜园里偷拔萝卜,便不问青红皂白愤怒的朝那李向阳的脸上抽了两巴掌,还把他拉到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面前告状,教导主任要公开批评李向阳时李老师找到领导理直气壮的说:“我不相信我的学生会犯错,等我调查清楚了我自己来教育。”说完他拉着学生的手进了教室,一进教室门他蹲下身轻轻的抚摸着李向阳红肿的脸哽咽着说:“人家搧你的脸我心疼啊,你为什么不给我说啊?”听着李老师关切的话语,李向阳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同时我们也看见了这个即如父亲又像大哥的老师眼中溢出心疼的泪花,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李老师流泪,看到他摘下眼镜用袖子拭泪时我们都惊呆了。
还有一名同学,提起她的名字我想在锦华学校上过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知道的,范爱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遥远的他乡,使得这个瘦弱单薄的女孩成了无父缺母的孤儿,她在奶奶家长大,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女同学脸上总是一副愁容莫展的样子,在她身上有时有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影子,“两眼默默忧含泪,举步抬足恐招怜”这是她至今留给我们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了这个面带愁容的女学生,于是就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去家访,才知道了关于她的身世,这个苦命的孩子脸上找不到一丝在这个年龄段和其他孩子一样该有的朝气,同情和无奈让他那天在我们的空堂课上第一次抽了很多的烟。
一个[[黄昏]],一位中年男人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来我们的学校找到李老师,他声称自己是范爱娟的舅舅,他的姐姐,孩子的妈妈不远万里从西安赶往宁夏回来,想见见她多年没见的女儿。
“李老师,我们都想尽一切办法,范家人就是不愿意让我们进去啊,明天我姐姐就要回去了,昨天晚上她哭了一夜,你看把眼睛都哭肿了,我想来想去只有求您来帮这个忙了,看在孩子可怜的份上,让我把她接过去,她们母女俩见个面行吗?”
“好,你们等着。”李老师不加思索的答应了中年男人的要求。在他看来,除了这个,再也找不到任何能帮助这个孩子高兴起来的理由了。那天,正是我们课外活动的时候,我在班里组织打扫卫生,李老师喊我去操场喊范爱娟过来,我三步并作两步去操场急爱的痛苦找了范爱娟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那中年妇女将范爱娟一把揽入怀里,母匆匆、牵挂和伤心一时聚在一起,让这个脸上挂满无数沧桑的女人不停的抽泣,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母女重逢的哭声撕扯了我们在场所有人的心和泪水。
在李老师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下,那个愁眉不展的女孩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学习也进步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李勇军老师,一位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耕耘、埋头奉献了三十多年汗水的老师,一位把学生视为己出、倍加呵护的好老师。在我的记忆里,他从不舍得打我们,除了那位桀骜不驯打算放弃学业的王小刚。我们再也没见过李老师打过任何一个学生。那根黑教鞭高高举起的时候都很有力,但落下来的时候都是轻轻的;他去我们每个学生家里的“告状”,从来都不曾和父母说我们半点顽皮,都以“学习很认真,表现很不错”而使我们憨厚朴实的父母们眉开眼笑,这就是他的家访。每次为数不多的助学金,都会破例送到那些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手里,其他班的助学金都要以学习好、表现好、家庭贫困这三个标准来评选,而我们班,都是以老师实实在在的家访来判定。
时间如同一瓶烈性的化学腐蚀剂,在不经意间悄悄吞噬了我们珍贵的[[青葱岁月]],我们多少学生在李老师谆谆的教诲和温暖的呵护里渐渐淡出了他的视线,而他,依然在教育的田园里默默坚守岗位。想想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心怀崇高理想高兴的离开了校园,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却没想到当时在学校门口目送着我们渐渐离开的他是何等的心酸和不舍。
如今,他的桃李,遍布全国各地,有政府部门的、电视台的、学校的、公安的、医院的、处处都是他的学子,还有国外生活的,各行各业都有。那位叫王小刚的学生,从受到李老师的“照顾”后发奋学习,如今是一家工厂的副经理,那位叫赵振华的[[新疆]]学生;如今是一名政府部门的优秀干部;那位被搧耳光的李向阳,如今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其他赫赫有功成名就的学生太多了,我无法将他们一一述完。唯有那位面带愁容的范爱娟学生,后来去了她妈妈的身边,本以为她从此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谁料三十多岁正直中年拼搏的她,也有了和林黛玉一样英年早逝的结局,让一场邪恶的疾病夺取了她鲜活的生命,令人唏嘘惋惜。
平庸如我,在人生的百转千回中辛苦奔波至今一事无成,辜负了老师当初对我的一片殷切期望。从离开学校后,我就和老师以及众多同学都失去了联系,虽然偶尔也会从我的拜姐李红霞的口中打问一些关于老师的消息,知道他如今在他所在的家乡“”联才中学”教书。尽管有时被老师那清晰的记忆沉淀在心底积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始终没有勇气去看望他一眼,与其说是自己没有时间去看望老师,还倒不如说自己免于见到老师时的尴尬、羞愧和自卑。
二零一九年元宵节的晚上,我正在家里翻看儿时的照片,突然手机微信铃声响了一下,我看到了红霞姐发来的一条信息
“你的老师想看你,能发几张你的近照吗?”我的心猛然跳了几下,心里又一次清晰的闪现出了李老师的身影,我犹豫了片刻回了信息“姐,能偷偷告诉我是哪位老师吗?”
“李勇军老师,他就在我身边,我们全家都在他家里。”
还没等我看完这条信息她就视频打过来了。我惶恐间挂断了视频,慌称自己在值班,不能打视频,会被通告的。我歉疚的背靠在沙发上沉思了片刻之后找了几张照片发过去了。
“老师说他可以加你微信吗?”我心里一颤,知道人生路上注定的人或事,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该走的总会走,留也留不住,接招吧。于是我加了老师的微信,内心空虚的我和老师简单的闲聊了几句问候的话语就各自休息了。之后的几天我们都没说话,我甚至于连老师的头像都不敢多看一眼,生怕他那犀利的眼神责怪到我无地自容的境地。
久而久之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我喜欢在闲暇之余凑几句文字发在空间里。没想到被老师看见了,母亲节那天早上,老师突然给我发了条信息:“慧萍,你在报刊杂志上投过稿吗?”
“老师,学生才疏学浅,从来都没有投过稿,我那是心情不好了胡乱凑着玩的,不敢在公众眼里丢人现眼啊。”我怯怯的回了老师。
“你发的所有文章我都看过了,写得那么好,今天是[[母亲节]],赶紧找个文学平台的网址把它发出去,你和小时候一样,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否则你早都成功了,听老师的没错,快点找平台把《雨夜想你》这篇文章投给文学平台。”
听了老师的话,方知他即使和我这个不成器的学生相隔千里之外的距离,也依旧在默默的关心着作为学生的我,像一个父亲亲切的鼓励着他即将初学走路的孩子。
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搜到了《[[甘宁界]]》平台的网址,把《雨夜想你》这篇文章鼓足勇气投了出去,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刚投出去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平台的李耀斌老师就热心的回了信息要我的个人简历和照片,我兴奋之余找了照片回过去,第二天早上,我就在《甘宁界》的平台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又在李老师殷切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的许多诗词和文章都相继出现在《甘宁界》、《霞满天》、《竹林清风墨海雅韵》、《六盘山诗文》和《[[今日作家]]》等文学公众平台上,与此同时,我认识了素未谋面的《[[六盘山]]诗文》主编樊文举老师、《竹林清风墨海雅韵》的主编田红丽老师、《今日作家》主编木小铎老师。我深深的知道,这些都是李老师默默鼓励下得来的成果。
二零一九年三月的一天,李老师来大武口办事,顺道来看了我,在那个桃花朵朵盛开在如烟似雾的黄昏,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六站十字路口接到了从银川赶来的他,一身黑色西装革履的他一如往昔的英俊和帅气,阳光十足的笑容,依旧温暖而又犀利的眼神丝毫没有变样。我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等待着他的惩罚和数落。而他,不但没有责怪我,而且还把责任归结于自己身上,说都怪他没有认真教好我们。我听出老师这句话后面隐藏着的失望和遗憾,这使原本自卑的我更加羞愧难当。
和他说了许多几十年来从没说过的的话,才知当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他,本带着崇高的[[理想]]奔赴属于自己那受人尊敬的三尺讲台,挥洒自己蓬勃横溢的才华,培育一代代茁壮成长的幼苗。心目中那清新整洁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时时在脑海召唤着他。可事与愿违,当他迈着坚实的步伐来到我们这座偏僻而又[[寒酸]]的学校时他的心都凉透了,满院子肆意横行的荒草、简陋不堪的教室、错落零碎的黑板、破旧的桌椅。现实就像一盆冷水一样浇灭了他心中的幻想,那个漆黑的夜晚,他在冰冷的板床上度过了难熬的一夜,还不时有老鼠从门缝里溜进来嬉戏打闹,似乎在嘲笑他。第二天早上他就找借口回家了,没想着再回来,没想到回家后又被父母劝了回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和朴实无华的心灵慢慢感染了他,无论是他们手中一颗沾满泥土的酸杏,还是他们淳朴善良的母亲们亲手烙的三角饼子,亦或是他们光着脚从河里捞回来的一条小泥鳅,都深深的牵动着他柔软的心,使他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学校里扎下了无法离开的根,而且一扎就是七年的光阴。
一九八九年,也就是他来我们学校的第二年,自己苦苦相恋了整整六年的对象和他分了手,理由是嫌弃他不求上进,工作两年了还待在这么个一穷二白的穷学校里;一九八九年,我们学校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因此我们学校的校长赵林壁被调到沙塘镇的中心学校去当校长,我们的教导主任范诚被选为新的校长,赵校长离开之前特意嘱托范校长,教导主任一职非李老师莫属。当范校长在大会上宣布教导主任的名单时他断然拒绝了,以他自己年龄小缺乏工作经验的理由,把教导主任的职位谦让给了年龄大他将近二十岁工龄长的马青举老师;一九八九年,他和我们学校旁边一位清纯秀丽的姑娘结了婚,那个让十里八乡男子青睐已久的漂亮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我问他:“老师,为了我们这帮顽劣无知的孩子,你失去了那么多,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山村学校里付出了无法估量的青春,你觉得值得吗?”
他微笑着告诉我:“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适度有加,无论做什么,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你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我从不后悔我这些年来的付出,相反,它们都回报了我自信和坚持的资本,才让我有了今天的幸福。”听了他的话我突然明白了至今已五十多岁的他颜容依旧未改的秘诀,那就是他十足的信心和沉稳的心态。
我又问他:“老师,那你觉得现在幸福吗?”
“无所谓幸福,无所谓不幸福。”他告诉我:
“不幸福的是如今生活过得富裕了,而我的父母却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有时会让我泪流满面。幸福的是我现在拥有一个和睦相处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孝顺有加的儿子,还有我遍布全国的学生。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开心接待,每个教师节都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礼物,每个生日都能接到来自天南地北的问候和祝福,和我同办公室的老师相比,我是最幸福的一个。” 看着李老师嘴角上扬起的微笑,那微笑里氤氲着来自他内心深处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多年后的今天,回首过往那些挥之不去的曾经,才知道他当初教导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在岁月的磨练中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而李老师在他的三尺讲台上一丝不苟的身影依旧,虽然这中间的几十年里我们不曾谋面,但他那诚实做人,诚恳做事,与人和善,遇事沉着,和谐谦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准则和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
我是个文字的初学者,文化程度不高,识字太少,所以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来打扮这骗文字,更没有诸多的修辞来形容我那朴实无华的老师,我只能在这里祝福我的老师在今后的日子里永远身体健康,开开心心走完他的后半生。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马慧萍,生于宁夏隆德县沙塘乡,客居于宁夏石嘴山,一位文字的初学者。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潘多拉
waters
27,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