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學費

增加 3,77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 辦學的經費。
《宋史·食貨志下七》:“﹝ 崇寧 二年﹞十月,諸路官監酒直,上者升增錢二,中下增一,以充學費。”
*2. 學校規定的學生在校學習應繳納的費用。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三:“一年進多少學費?”
*3. 個人求學的費用。
曹禺《雷雨》第一幕:“我想把我的學費的一部分分出來。”
*4. 比喻為獲得某種經驗等所付出的代價。
《人民文學》1979年第1期:“娃娃們鍛鍊一下有好處,讓他們學會實事求是,交點學費是必要的。”
===學費的由來===
*每年的9月1日一到,學生們就要開學了或者入學了,這個時候家長們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準備好要交的學費書本費,雜七雜八的各種費,那麼古代是不是也像我們一樣也要交學費呢?到底貴不貴呢?其實古代的學費叫「束脩」。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
**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
**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晉惠帝聽說老百姓沒有糧食吃時,竟說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話語,成為千古笑柄。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肉是多麼稀奇珍貴。
*古代沒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貴的肉,就先用水將其煮透,然後用鹽裹了,放在屋檐下陰乾。
**再十條紮成一束,放起來慢慢享用。
**這些肉乾也可以用來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在孩子入學拜師時,人們一般都要給老師送上珍貴的「束脩」作為見面禮。
**《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說明早在孔子的時候,就有送「束脩」投師的禮俗了。
*所謂的拜師典禮,就是先向老師鞠躬,然後再奉上「束脩」,這樣,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門求學了。
**《晉書·慕容廆載記》:「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
**《唐摭言·兩監》:「龍朔二年九月,敕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
**《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訓飭諸子從師問學,束脩不足,脫簪珥繼之。」這裡的「束脩」指的都是給老師送的見面禮。
**東西雖然不多,但已經能顯現出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絲綢之類的東西,以代替「束脩」。
**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不但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或者工資也都稱為「束脩」了。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黃公道:『今日這邊所得束脩之儀多少?』 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錢,不勾充身,圖得個朝夕餬口,不去尋柴米就好了。』」
**《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學洋話,為什麼不去拜一個先生,好好地學上兩年?一個月只消花上一兩塊洋錢的束脩。」
**還有巴金的《春》:「人家每個月拿八塊錢的束脩,教你們這樣的學生,也不好意思。」等等,這裡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資的意思了。
*如今幾乎沒有人再把老師的工資稱為「束脩」了,更沒有人把「束脩」作為學費交給老師,當然更不提倡給老師送禮什麼的。
**我們需要了解「束脩」一詞的來歷,它有利於我們閱讀古文,也讓我們了解敬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history/kbzvmxq.html | title= 古代讀書要交學費嗎?都要交些什麼? | language=zh | date=2017-12-22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自強不息的真誠 | accessdate=2022-04-30}}</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學費.jpg | thumb | 300px | 學費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