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6
次編輯
變更
沐浴
,無編輯摘要
|<center>'''沐浴'''<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7.itc.cn%2Fq_70%2Fimages03%2F20201216%2Ffc0ad44ea40e45e180712c0b206f1855.jpeg&refer=http%3A%2F%2Fp7.it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4395354&t=c9271ca67287a266b3d50ec4b348e1ee"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438567061_254601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沐浴'''是一个汉语 [[ 词语 ]] ,拼音为mù yù,意思是 [[ 洗澡 ]] , [[ 洗浴 ]] 。比喻受润泽;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词汇解释==
(1)洗澡,洗浴。
(2)比喻受润泽:每朵花,每棵树,每根草都~在 [[ 阳光里 ]] 。
(3)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他们~在青春的欢乐里。
(4)英译:bath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 [[ 尊敬 ]] ,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沐”,濯发也――《说啥》,指洗头,亦即洗发;“浴”则指洗身了。古代皇帝祭天拜祖、僧人诵经念佛之前,先要沐浴是个定俗,表示心洁 [[ 崇敬 ]] 。
==引证解释==
濯发洗身。泛指洗澡。《周礼·天官·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唐·白居易 《沐浴》诗:“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清·戴名世 《杨刘二王合传》:“乃沐浴焚香,撰上烈皇帝表。”梁启超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积池水而不易,则臭腐兴;身面不沐浴,则垢秽盈。”
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汉·王充 《论衡·累害》:“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使 荆公 得从 濂溪 ,沐浴於光风霁月之中,以消释其偏蔽。”叶圣陶 《倪焕之》十:“在这一片锣鼓声中,全镇的人把所有的一切完全忘掉了,他们只觉得好像沐浴在快乐的海里。”
==历史发展==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 [[ 殷商时代 ]] , [[ 甲骨文 ]] 中就有沐浴的记载。《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 [[ 临潼 ]] 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 [[ 华清池 ]] ”,则建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 [[ 公共浴室 ]] 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历史溯源==
===礼仪===
根据我国诸多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 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 [[ 斋戒 ]] 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载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礼记·玉澡》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缋梁”,“居外寝,沐浴”。《礼仪·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二、秦汉皇帝沐浴异闻===
秦国 [[ 嬴政 ]] 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统一的 [[ 封建专制主义 ]] 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称始皇帝。当时陕西临潼县骊山有温泉,秦始皇在咸阳建都以后,便在骊山广修殿宇,砌石成池,赐名“骊山汤”,浴室骊山温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载,相传秦始皇有一天来到骊山洗浴,见到一位美女在那苍翠清幽的泉边亭亭玉立,美貌异常,便顿生淫心,不顾礼节,上前去调戏。美女被激怒了,张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击,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疮,流血淌浓,疼痛难熬。秦始皇这才知道这是一位神女,吓得惊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饶,祈求宽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涤,治愈了病疮。所以骊山温泉又名“神女汤”这个传说颇有意思,神女惩罚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当他知过谢罪后,又用温泉洗愈了他的病疮。这说明骊山温泉具有“吞肿去毒”的医疗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记》云:“后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骊山温泉的这一功能,纷纷来温泉洗浴疗疾。这个传说也说明秦始皇十分喜欢沐浴这一事实。
混堂本来人多人杂,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习以为常,所以混堂主人装糊涂,这才气得义官有此好笑之举。豫章醉月子评曰:“好个衣冠模样,这光景诉与谁行。”没什么好办法,看来义官只有自认倒霉。清人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卷五有一则《混堂漱口》云:
有人在 [[ 混堂 ]] 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众各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贮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后,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浑浊泛白的垢汤水漱口,确实令人恶心,郎瑛曾说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却说出一番令人喷饭的话来,可笑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