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64
次編輯
變更
仁化镇
,'''仁化镇'''位于仁化县中南部,是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文化中心。东与[[黄坑镇]]交界、南与[[丹霞镇]]相邻、西与[[董塘镇]]毗连、北与仁化林场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8′至33′,北纬25°16′至20′,平均高度为海拔100米,总面积145平方公里。<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191160_17f913978001003kxr.html 仁化镇] </ref>
==地理环境==
全境地形呈蝴蝶状,北起白石岭,南至玉女拦江,东起亚公岩,西至赤石迳水库,从四面环抱县城。东西相距18公里,南北相距10公里,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地势。东北部以海拔340米以上的丘陵洞田为主,西南部多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丘陵与盆地相互交错,山岗与洞田起伏连绵,是仁化镇地形地貌的特征。境内山系属岭南南麓余脉,山峦起伏,峰岭绵延。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坐落在胡坑的大肚岭,海拔820米,是全镇最高的山峰。境内溪河纵横交错,水系发达,全县最大的河流--锦江由北向南纵贯本镇腹部,汇入浈江,还有康溪河、坳扶岭新河、?陂河、龙船坑分别流入锦江。仁化镇属暖湿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较早,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较迟,利于作物生长,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年平均气温为19.6℃,年平均降雨量为1665毫米。<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地理环境] </ref>
==历史沿革==
仁化镇有悠久的历史,从瑶前晒谷岭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仁化镇从宋朝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起,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均为仁化县城所在地,故以县名为镇名。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仁化镇为光宅乡。明代,属仁化县街都(附郭)。民国时期曾为附城区、附城乡。解放后,属第一区、城关镇、附城乡,人民公社化时属丹霞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附成人民公社,1973年改为仁化镇至今。今为仁化县属仁化镇,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至2004年底,全镇范围内有14211户,总人口465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907人。仁化镇政府驻地在水南社区。<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47518.html 历史沿革] </ref>
==经济概况==
仁化镇地处县城,属县城平原丘陵区,有丰富的牧坡资源。适宜牧坡面积2万多亩,坡地平坦,具备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政府的重视,仁化镇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全镇以三元杂交猪、肉鸭、旦鸭、山地鸡,近几年,发展黑山羊。
仁化镇水产品的水域是鱼塘、山塘、水库等,水域面积9405亩。现有鱼塘面积3000亩塘,鱼总产量37772担,现有山塘水库面积1850亩,鱼品种主要以"四大"家鱼为主,逐年引进如:野鲮、埃及塘虱、本地塘虱、三角鲂等鱼种。
仁化县仁化镇冬种大力发展种植潮菜,今 年冬已种4500亩,亩产达2500公斤,总产达到11250吨,现已大量上市。经济发达。<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经济概况] </ref>
==交通状况==
仁化镇交通发达,北上湖南、南下韶关、东去江西、西进乐昌。国道、省道和地方公路纵横全境,镇村相通、城乡连结。境内有仁韶、仁周、仁长(仁扶、仁闻)、仁汝公路,仁化大桥的建成及106国道、1949省道的贯通大大改善了外出的交通条件。镇通村委会全是水泥路面,村村有简易公路,汽车、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摩托车已成为普遍代步和运载工具。
==旅游景点==
仁化镇古迹胜地较多。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风景区在仁化镇南面五公里,全县最大水库锦江水库,20000亩生态公益林。有晒谷岭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唐代的遗址3处,有东晋古墓葬4座,有砖窑等古窑址2处,有半山亭等亭、台7个,有同意楼等楼、阁9个,有嘉应会馆等馆、所9个,有学宫等宫、房6个,有廉溪书院等书院2个,有金凤寺等寺、庙30个,有革命烈士纪念碑2座,有登选坊等坊10个,有文峰塔一座,有杨家祠等祠堂22座;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锛、斧等26件,东晋时期的砖、碗等一批,南北朝时期的地券砖等一批,唐朝时期的镬、矛等10件,清朝时期的"红夷大炮"3门。
==民族民俗==
仁化镇除胡坑、新东、岭田分布有极少数的蓝姓畲族外,其余大部分是汉族。方言方面,农村有客家话,附城客家话,麻塘狮井的塞麻话,城镇居民流行白话和普通话。住房方面,大部分是二层楼房或泥砖瓦面结构的三间架。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