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望德堂坊

增加 7,42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o Lázaro),俗称疯堂区,过去称进教围,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西南,为大炮…”
'''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o Lázaro),俗称疯堂区,过去称进教围,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西南,为大炮台山镜湖马路、水坑尾、荷兰园大马路与西坟马路所包围。往昔这里是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国内地教徒为避满清政府追捕的避难所之一。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ref>[http://www.qhnews.com/zhenwu/system/2006/08/20/000000846.shtml 天主教的简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传播],青海新闻网,2006-08-20</ref>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耶稣]]生母玛利亚为“圣母”。“信经”<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a2ad700100v75f.html 信经],新浪博客,2011-11-03</ref>是天主教权威性的信仰纲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读的经文。其中《[[使徒信经]]》是最古老的信经之一,共十二条,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创造人类。2.相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耶稣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受难(被处死)、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时将再次降临。3.相信天主圣神(即圣灵)、[[圣教会]]、肉身复活等。

==教堂简介==

坊内以前有一痳疯病院,故有疯堂区之称,后来渐多华人在此坊加入教会,故又有进教围称号,一时宗教色彩浓烈,至近代此况才消逝。1984年整个坊区被列入政府重点保护文化财产之一,历来坊内也被翻修两次(于1987年、2002年)。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坊内也开始兴起艺术文化事业,更有协会关注坊内的创意工业。

澳门首位华人主教林家骏,其母系祖先亦世居于此坊。

==历史==

昔日澳门有很多的痳疯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贾耐劳在1568年(当时还未为主教)来澳后就在这里建立了辣撒禄痳疯病院,并附设一所小教堂,名为“圣辣撒禄堂(Igreja de S?o Lázaro)”,供奉圣母望德,是为望德圣母堂的前身。由于教堂是专为痳疯病人而设,故人称“疯堂”或“发疯寺”。1576年罗马教廷宣布在澳门设教区后,圣辣撒禄堂成为了澳门当时的主教座堂(后来主堂才改为圣母圣诞堂),至1886年重建成现在的望德圣母堂。

尽管如此,望德堂坊的起源最早祇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已有非常多的外国人到澳门定居,当中为数不少是传教士。按《澳门记略校注》记载,当时的传教士除了在澳门旧城的八间教堂工作外,还建有专为华人而设的教堂,称“唐人庙”,位置就在今望德堂附近。而时值满清政府禁制天主教,故在中国内地的华人教徒都退到澳门避居,并在此教堂活动,藉行医传教。不过,后来任香山悬令张汝霖却上奏清政府要求查封该教堂,并通缉堂内的华人教徒领袖。结果使领袖们被迫潜逃,而该“唐人庙”亦被拆毁。但即使这样,此也已定了望德堂坊的雏形。

至19世纪太平天国之乱时,又再有一批内地华人教徒逃到澳门,为防清兵捉拿,都衣穿西洋服饰和改用受洗圣名(清朝官员称之为“穿蕃衣、改蕃名”);加上当时清朝的国力薄弱,以致不能在澳门实施对华人的禁教令,故在澳门的教徒才可以公然的参与教会活动。而1847年起时任澳门主教马他亦委派司铎专责处理华人的传教工作,渐渐地华人教徒就在这一带定居,搭木屋成坊;同时也开始有澳门华人在这里加入教会(此动作俗叫“进教”),故此地被称为“进教围”,而圣辣撒禄堂也一度被称“进教堂”。后几十年间整个区内的建设多由教徒完成,如有“自梳女之家”之称的婆仔屋、供教友聚脚的堂联中心、提供善终的清安医所等。及后区内人口渐增,在此受洗的教徒约有2000人,宗教组织诸如若瑟会及圣母圣月会等都在进教围内开展,坊内甚至把一些庆典如望德圣母瞻礼(五月最后主日)等视为坊内专有的“大节日”,尤于每年圣母月(5月),热闹场面不乏。

19世纪后期此区暴发严重的鼠疫,澳葡政府为了清理该区,清拆区内的木屋并重建成两层的平房住宅(但仍为教友主要斥资),并分筑街道,划为圣美基街、马忌士街、圣禄杞街、疯堂新街等,重建而成的住宅仍为教徒居住。1882年痳风院迁往小横琴岛,1886年将圣辣撒禄堂改建成今之望德圣母堂,原址也被拆卸重建。1895年清安医所也改组成医舍及设廉价门诊部,1933年围内又设有望德学校(今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一校)。1947年痳风院迁往路环圣母村。

直至1940年代,进教围的传教事业开始衰落,坊内的教友家庭也渐迁离,而由非教徒取而代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攻占香港,一度造成澳门各界恐慌,部份教徒也离开澳门。一二·三事件后又因亲中势力膨胀以致围内仅余的教友多纷纷外移。1970年代坊内的两层平房部份被发展商收购,改建为现在的住宅大厦,自此“进教围”的称号也步入了历史长河。

1970年代随澳门的都市发展,望德堂坊内逐渐建有五六层高的住宅大厦,自此往日的宗教色彩也渐退却。后十年间不断有中国大陆的移民涌入澳门,以至坊内人口更为密集。1984年澳葡政府在设立专注保护文化财产的委员会时,将坊区列入重点保护文化财产名单内,并禁止拆毁坊内仅余的古建筑,三年后更斥资60万澳门元将其翻新;1992年再列入澳门文物名录中的“已评定之建筑群名单”类别;2002年时又再重整区内街道。

==建筑特色==

自19世纪末坊区重建至1930年这段时间,坊内建有多栋两层高的平房,并形成巧妙的长方形街道区;部份在1970年代后拆建,但仅余的至今仍留存,主要集中在疯堂中斜巷以北。

经历两次翻修后,这些旧平房的外墙都被髹成红色与黄色,装裱成1920年代特色市区房屋,并在路上铺上葡式碎石路,改装欧陆式街灯,发展成特色旅游景点。以往也有多个政府部门曾以这些平房作为办事处,如反贪公署、环境委员会等,现时另有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和防治药物依赖厅在这里设总部。

望德堂坊的建筑特色也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更有望德堂区创意产业促进会的成立,以婆仔屋为基地,并得到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

2007年2月开始更每月举行“疯堂天地”街头艺术活动,其反应不错,后来便扩展成“黄昏小叙”表演,每月举行一次缩短为每星期一次。2008年9月随着疯堂十号创意园的启用,甚至出现创意园“疯堂三侠”,更带动了坊内创意工业的拓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271,0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