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
次編輯
變更
丰子恺
,無編輯摘要
1919年,豐子愷自[[浙江第一師範]]畢業,出國深造學習美術是他的理想。於是他賣祖產,並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錢,並到[[東京]]展開他的留學生涯。豐子愷的[[日語]]是向兩位曾留日的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學習的。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但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是日本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專攻簡筆漫畫,在當時可謂自成一家。竹久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但畫趣卻是東洋味。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
豐子愷在[[日本]]遊學10個月,盤纏用盡後不得已返國。回國後迫於家計他再執起教鞭,授課講學。平日在教學之餘,開始從事英、日文的翻譯工作。豐子愷創作漫畫的動機,先是因校務會議過於無趣之餘,他便觀察同事不同的姿態,回宿舍後畫成圖稿,頗覺有趣,便開始嘗試其他內容。[[朱自清]]與[[俞平伯]]合辦一份刊物《我們的七月》,他便向豐子愷要了張畫,刊登在1924年的期刊上。那一幅圖畫題目為「人散後,一勾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辦《[[文學周報]]》的鄭振鐸的注意。